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稱他為「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和「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
半生寒窗苦讀,卻在金榜題名後放棄仕途,發出了「父教育、母實業」的深沉吶喊,把家鄉海門、南通作為試驗地,以教育和實業「迭相為用」,輔以公益慈善,取得了傲世業績。
他「無意做官」卻『』一心做事」,他 「遁居江海」卻「自營其事」,他「上不依賴政府、下不依賴社會」,卻「全憑自己良心做去」。
他躬身實踐「地方自治」,創造了諸多「全國第一」,把南通建設成為聞名全國的「模範縣」,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近代第一城」。
他是張謇,1853年出生於海門常樂鎮,清末狀元,是中國民族工業的奠基人之一 ,我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者。
青銅張謇像
近日,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南京博物館、南京市博物總館、蘇州博物館、常熟博物館、張謇紀念館等單位與部分藏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特展」,在江蘇省江海博物館舉辦。
展覽分為「出生成長」、「開路先鋒」、"投身實業」、"教育興邦」、「傾心慈善」、「敦睦家風」六個部分,通過100餘件珍貴文物,系統展示了張謇開展「父教育母實業」的理念實踐、辦廠興學的艱辛歷程。
金榜題名試卷,引人關注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特設「科恩」會試,張謇本無心參加,但為滿足父願而赴京應考。沒想到這一次,他金榜題名了。展廳裡,擺放著張謇殿試卷印本,清晰印著「欽定第一甲第一名」。
閱卷官翁同龢一直很賞識張謇,翁同龢保舉張謇等人才履歷單,也在這次特展展出。翁同龢閱殿試卷,對張謇卷的評語是:「文氣甚古,字亦雅,非常手也」,並把張謇的卷子定為第一,在向光緒帝引薦時,特意介紹說:「張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
翁同龢保舉張謇等人才履歷單
自1894年翁同龢識拔張謇狀元及第,並在隨後的甲午戰爭、戊戌變法中,兩人為抗擊外侮、改革弊政而聲氣相求,締結了一段心志共勉的忘年交。在翁同龢被罷官後,張謇不斷託人捎去書信問候,更有一次次不顧忙碌的遠道探訪,給了翁同龢知心的精神安慰。
張謇為翁同龢作《奉送松禪老人歸虞山》七律一首以示送行,同年又作《呈松禪老人》詩一首,勸慰恩師享受歸隱幽趣、靜觀其變,兩首詩均在展板上展出。
賣字籌錢,艱難創業
1894年甲午戰敗,清廷的腐敗和國力的衰退使張謇萌發了退出官場的想法。恰逢此時,張謇的父親突然離世,張謇借回籍守制之名,脫離了官場的鬥爭旋渦。1895年,守孝在家的張謇得知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籤訂後,在日記中摘錄了條約的主要內容,並註明「幾磬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以表達自己的憤慨之情。
然而,出於對政治鬥爭的厭倦和失望,張謇沒有立即回京,而是在改良派主張的啟發下,萌生了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志向。經過深思熟慮後,張謇放棄了常人羨慕不已的仕途,而是踏上了一條充滿荊棘的創業之路。張謇曾稱自己投身實業是「捐棄所持,捨身餵虎」。
當時,帝國主義瘋狂掠奪中國的原材料,並在當地辦廠,高價售賣,牟取暴利,張謇對此情況深惡痛絕。他奔赴全國各地考察,最後發現南通的棉花產量高,質量好,決定在南通創辦「棉紡廠」,並就地銷售。張謇將該廠取名為「大生紗廠」,取自於《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
清翁同龢對聯
展覽中有一副對聯「樞機之發動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東南」,楷書字體虯勁有力,是1899年大生紗廠開廠時,張謇請恩師翁同龢撰寫的對聯。雖然詞句鏗鏘、豪情萬丈,但張謇創業頗為困難,籌資極為艱辛。張謇曾到上海招股,沒有收穫,不得不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在四馬路賣字三天。
大生紗廠有著良好的內部管理制度,是張謇成功的原因之一。展覽展出了張謇手寫的廠約和章程。據統計,從創辦大生紗廠到1926年去世,張謇先後創辦34個大小企業,20多個鹽墾公司,形成了中國第一個以棉紡織業為核心,包括棉紡、榨油、麵粉、鐵冶、發電、交通運輸、金融貿易、牧墾、鹽業、造紙、皂燭、玻璃、釀造、堆棧等眾多企事業在內的全產業鏈。
豪擲萬金,造福鄉梓
展廳裡陳列著一幅《南通縣學校地點圖》,圖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一所所學校。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倡導「教育救國」之路,張謇辦學重視系統規劃,主張「以實業養教育,以教育促實業」,強調教育與實業的關聯性,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適應經濟發展的地方教育體系。創辦了370多所學校,從幼稚園、聾啞學校、師範學校、水產學校、商船學校到保姆講習所、伶工學社、貧民學校,普及國民教育的方方面面,為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孫杞是張謇所創辦的南通高等師範學院培養出來的中國近代著名建築師,學成後反哺家鄉,參與南通城市建設,軍山氣象臺、南通俱樂部就出自他的設計。
女工傳習所畢業證書
南通縣女工傳習所刺繡作品及畢業證書一起在特展中展出。畢業證書上清晰寫著 「所長 餘沈壽」。沈壽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刺繡藝術家,也是一位富有經驗的教育家。1914年,張謇創辦南通女工傳習所,並打造了南通刺繡品牌沈繡,使女子們有一技之長,並造福於家庭和社會,也為自己謀得一席之地。這次特展也展出了沈壽的「刺繡生肖屏」,繡品中秀法精湛,圖案栩栩如生,體現國畫意韻。
沈壽的「刺繡生肖屏」
張謇還在梅蘭芳的協辦、歐陽予倩的主持下,創辦了「伶工學社」,這是中國戲劇史上的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為了讓伶工學社培養出的戲劇人才更好地服務社會,1919年張謇在南通城西桃花塢路創建了更俗劇場。「更俗」之名,意在更改舊俗,樹立新風。劇場建成後,梅蘭芳曾三次來劇場演出,盛況空前,影響深遠。
雖然掌控運轉著巨大的財富,張謇卻自號「嗇翁」。建設家鄉,他豪擲萬金;但對自家生活,他又顯得吝嗇至極。
他說:「該用者,為大眾用得,雖千萬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錢也須考慮,也許節省。」平時吃飯一葷一素一湯,沒有客人不殺雞鴨;有的衣服穿幾十年,襪子也常常是一補再補。
1926年8月1日,身體不適的張謇冒著酷暑視察保坍工程,致病情加重,於8月24日與世長辭。下葬時陪葬品只有一頂禮帽、一副眼鏡、一把摺扇,還有一對金屬小盒子分別裝著一粒牙齒和一束胎髮。
今天,張謇奠基的「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已成為世界三大家紡生產基地之一;南通基礎教育一直處於全省乃至全國領先;以「莫文隋」為代表的善行義舉蔚然成風;在江海交匯處,新出海口正在加快建設,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點。
來源:海門日報
原標題:《為家鄉,這個海門人豪擲萬金,對自己,卻吝嗇至極!》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