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90曾經的殺馬特特寫
殺馬特的稱呼源自於英文單詞_Smart(殺馬特),2008年正式在中國發展,殺馬特是日本視覺系和歐美搖滾的結合體,並受韓國流行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影響,營造了當時一種獨特的社會狀態、文化潮流和生活形式,而那群另類青年卻風靡一時被稱為「殺馬特家族」而殺馬特又分為四大家族,分別是殘血、
-
「殺馬特」創始人在深圳開理髮店:想當社會學家
羅福興認為是共同的價值取向讓殺馬特家族成員聚集在一起。同處一個階層的人在一起才能找到傾訴的對象,才有家的感覺。去年8月,羅福興參加電視節目錄製,在和主持人聊到殺馬特話題時,主持人多次使用幼稚一詞,這讓他很不舒服,感覺自己在被圍攻、被審判。他直接黑臉了,節目組不得不補錄。羅福興認為,自己過去的非主流行為是在特定生活背景下產生的。「哪怕我是幼稚的,我也是對的。」
-
殺馬特最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多住一天酒店,64元的住宿費,都讓殺馬特們難以承受。大會正式開始那天,不少人因為花光了錢,不得不提前回家。 羅福興在全國無數個QQ群昭告「盛況空前」的殺馬特大會,最後只來了8個人。 錢不夠,大會還是要搞得「正式」,與會者髮型是殺馬特的底線。
-
90後「殺馬特們」不再狂少,誰還會記得他們?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殺馬特是非主流、怪異、奇葩、叛逆的代名詞。但對於不少人來說,殺馬特是青春不朽的記憶。作為青年亞文化的殺馬特文化是一種怎樣的符號?其背後有什麼因素值得思考?代表著叛逆青春的殺馬特文化,最終會隨著90後80後的成熟而被現實生活所磨滅嗎?知著君想談談。
-
殺馬特,中國打工少年的保護色
從一度回憶青春,到二度回憶青春,已經過了十多年了。懷舊情緒的產生自然是複雜的,他不僅有當代青年對世界變化太快,物是人非的愴然和感嘆。另一方面,它還來自於對壓抑現實的逃避。尤其是那些曾經豪情壯志地覺得將來會怎樣的年輕人,在被生活不斷捶打至扭曲變形,一次次苦苦搏命卻又一番番困頓失意後,往往需要尋個角落自我療傷。過去的記憶,仿佛就成了一味解藥。將無數複雜情緒高度濃縮的「爺青回」,自然就成了打工一族心照不宣的時代暗語。
-
殺馬特消亡史
火星文、非主流、殺馬特,曾是無數90後青春裡共同經歷過的時代符號。 十多年前,曾有很多年輕人。 他們留著五顏六色的長髮,喜歡畫很濃的妝,穿「個性」的衣服。他們抽菸、喝酒、燙頭、寫火星文,但他們知道,自己是好男孩、好女孩。 他們以殺馬特、非主流自居,並逐漸聚攏成為一種專屬於年輕人的風向潮流。
-
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大火 正視孩子叛逆青春
截至24日晚10點50分,正在大陸熱映的臺灣青春片《我的少女時代》累計票房達到1.51億人民幣。
-
殺馬特最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虎嗅網
尤其那些他心目中的殺馬特「元老」們,都已經從倒閉的工廠離開,回到老家生活,要麼務農,要麼在當地做一些零工。現實中的東莞,不再有人提起殺馬特。這個曾經的「世界工廠」改名自稱「大灣區腹地城市」,最大的新聞是華為總部落地,和今年房價漲幅全國第一。時代變遷,投射在網絡空間裡。
-
曾經,80%殺馬特成為剩男,30%殺馬特女生成為剩女,這是為什麼
大家好,這裡是解讀殺馬特,這裡會為您帶來關於殺馬特的有意思的事情,帶你了解全新的殺馬特,不為很多人所知的殺馬特的另外一面。殺馬特這3個字,我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會陌生。而殺馬特女生這5個字,讓人感覺更加熟悉。曾經,殺馬特被稱為頂級帥哥,殺馬特女生被稱為頂級美女。
-
「暴走族」「殺馬特」「社會人」,總有動漫戳中你「中二」的青春
從這些動漫作品中,結合80年代末-90年代大熱的「不良少年」主人公的流行,我們可以看到清晰的時代烙印。儘管如今,或許動漫中的「暴走族」「不良少年」等元素已不再那麼流行,但這些充滿活力的優秀作品,還是在那段無處安放的躁動青春歲月裡,給很多人留下了美好的熱血回憶。
-
殺馬特,我正式且隆重地向你們道歉
殺馬特一族殺馬特,是被稱為「殺馬特教父」的羅福興給家族取的一個名字,音譯自英文單詞「smart」(聰明的)。可我們想到他們,往往想到的是洗剪吹,想到的是另類、叛逆、滑稽、誇張、出格……「殺馬特教父」羅福興算算時間,那時候的年輕人大多是90後,如今也年近三十了,是不是他們已經拋棄了狂想與激情?是不是他們成家立業、退出江湖,不再回首往事了?
-
曾經爆火的殺馬特,被無數人誤解了!
好多小夥伴留言說,好懷念當年我們殺馬特的時代啊,現在想剪個殺馬特頭已經不行了,因為,我禿了。關於殺馬特,相信每個80後90後都並不陌生。但也有很多人對殺馬特有偏見和誤解,今天,小青楊就帶大家來看看真正的殺馬特是什麼樣的!2007年左右,社會上開始出現這麼一群人。
-
最後的殺馬特教父:15歲時創造「潮流」,現在他怎麼樣了?
現實生活中,他是手上沾著洗髮水泡沫的美髮店學徒,網絡裡,他是殺馬特世界的「教父」,20萬人的QQ群裡,激動而瘋狂的小鎮少年們競相模仿他誇張奇特的造型,在這裡,他是永遠被置頂的殺馬特教 父,一言一行,成為殺馬特少年們的精神指向。陌生人想要跟他說話,可以啊,「先給我轉一千塊錢」。這個羅福興正野心勃勃,無所畏懼,極速膨脹,他從未預想到這個殺馬特時代的出現,更沒想到它最終會像潮水一樣也會退去。
-
中國殺馬特簡史:引起殺馬特潮流的那些人,現在怎麼樣了?
以殺馬特興衰為視角,沉珂之死,前十年,是孕育;後十年,是野蠻生長,以及最後的輝煌。 01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殺馬特的起源時間。而據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博士王斌統計,截至殺馬特活躍末期的2014年底,百度搜索以「殺馬特」為主題的網頁將近1700萬,殺馬特貼吧累積發帖近150萬,活躍的QQ群不下200餘個。但隨後的社交媒體時代,出走農村的城市移民逐步成年,青春的疼痛、傷痕和無病呻吟,被娶妻生子的世俗邏輯所取代。
-
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比996更殘酷的工廠青春物語
如今精英對於社會、輿論和話語的控制,讓李一凡感到瞠目結舌。談及看不見的「他們」,李一凡說: 「我們完全沒有機會,因為社會的主流媒體根本就看不到不同階層階級的人。」找了四五年殺馬特,沒找見。最後,還是從一個朋友那裡,李一凡才意外認識了殺馬特教父羅福興。
-
汙名化的「殺馬特」
男生一般都是穿著都是帶著金屬鏈子吊襠褲,花背心,大爆炸頭,脖子手上掛一串串金屬,而殺馬特女生,也是穿各類廉價背心吊帶短褲加一頭彩色發卡、高跟拖鞋或者帆布鞋,和男生一樣,重點也是頭髮,大熱的天也不怕熱,一定要搞得絢爛而又爆炸。他們是國產手機最忠實和最早的一批用戶。而那時候,國產手機還處在山寨機時代,遠不像如今有情懷和逼格加身。
-
殺馬特當年一瓶飲料一桶泡麵,可以網吧玩通宵,現在都怎樣了?
大家都知道,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流行的文化。像是當年的殺馬特文化,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可能對於00後來說比較陌生,而對於90後來說,這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因為當年很多90後都是殺馬特的主力軍,殺馬特當年一瓶飲料一桶泡麵,可以網吧玩通宵,現在都怎樣了呢?
-
還記得殺馬特嗎?它又「活」過來了
非主流文化裡最有代表性的無疑是殺馬特,該詞源於英文Smart,意為聰明,但兩者並無實質關聯。流行於鄉鎮間的殺馬特文化效仿日式色彩系造型,再加上廉價的服飾裝扮襯託下,渾身上下帶著一股自帶的山寨味和傻氣。如今近10年過去了,這幫殺馬特們早已不見蹤影,而近期一檔關於殺馬特的紀錄片火爆網絡,漸漸勾起了人們關於它的回憶。
-
殺馬特、武俠、鄉鎮青年:在短視頻裡重逢青春
在家的日子,除了平常的玩樂,三炮和他的朋友們仍繼續拍著短視頻。回到廣西的生活,像極了他們小學初中時遊蕩在農村和鄉鎮街區的少年歲月。那時候,三炮還留著長發,經常出沒於撞球廳、電玩廳等場所,是一個典型的「非主流」少年。三炮想到,或許可以把那段時間的生活作為拍攝素材,展現自己的青春故事。就這樣,回到家沒多久,三炮和幾個朋友連拍了若干期冠以「叛逆少年系列」之名的短視頻。
-
真正的殺馬特,可能從頭至尾都被誤解了
「殺馬特」巔峰期過後的十年,刷帖、爆吧、全網圍剿掀起的血雨腥風已經煙消雲散,有關「教父」與「殺馬特」的傳說仍在電子廠林立的石排鎮延續,與平凡而具體的生活發生碰撞。除了怕找麻煩,他傾向於將自己喋血街頭時的那股狠勁兒和「殺馬特」身份作出切割:前者如同一件堅硬的盔甲包裹他早熟的青春,後者則仍然指向青春最熱烈、最舒展的部分——個性、自信、表達欲,甚至只是女朋友被他當眾表白的時候,眼中流露的崇拜與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