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解釋

2021-02-18 曉偉的神秘世界

1999年,馬裡蘭大學的Kim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關於他做的一個物理實驗,我希望用最淺顯的語言和文字,向你們解釋這個物理實驗的過程和其內涵的違背我們常識的道理,目前的所有物理學,都無法解釋這一現象。

我們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簡單地說,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早期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中。因為波具有「幹涉」特性,所以當光波通過兩個小孔的時候,背景裡面出現了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

後來人們用單個光子做實驗,因為單個光子一個一個通過的時候,他應該表現得更像粒子,所以他應該無規則的落在屏幕上。但是屏累積很多次電子衝擊事件之後,會顯示出熟悉的幹涉圖樣。單獨電子似乎可以同時刻通過兩條狹縫,並且自己與自己幹涉。這解釋並不符合平常觀察到的離散物體的物理行為,人們從未親眼目睹老虎在同時刻穿越過兩個並排的火圈,這並不是很容易從直覺就能夠贊同的結果。可是,從原子到更複雜的分子,包括巴基球,這些微觀粒子都會產生類似現象。

但是如果我們在每次光子經過狹縫的時候直接用儀器觀測光子到底經過哪一條狹縫,我們卻發現,屏幕上的幹涉圖案沒有,變成了雜亂無章狀態,不再有幹涉圖案。這就是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即觀察的過程會導致波函數的塌縮。

Kim的這個實驗更加複雜,結果也更加驚人。

在Kim的裝置中討論如下:

1 上方小孔:光子如果從上方小孔通過,走紅色路徑,會一半到達底片D0,另外一半到達稜鏡PS,再到達BSb, BSb有一半機率將光子發射到D4,有一半的機率將光子折射到Mb,Mb是一個反射鏡,它把全部光子反射到BSc,而BSc有一半的機率將光子反射到D2感光,有一半的機率將光子折射到D1感光。

所以上路不考慮D0的話,其他光子在光路中經過,D4有50%概率感光,D2,D1各有25%概率感光。

2下方小孔:光子如果從下方小孔通過,走天藍色路徑,會一半到達底片D0,另外一半到達稜鏡PS,再到達BSa, BSa有一半機率將光子發射到D3,有一半的機率將光子折射到Ma,Ma是一個反射鏡,它把全部光子反射到BSc背面,而BSc背面有一半的機率將光子折射到D2感光,有一半的機率將光子反射到D1感光。

所以上路不考慮D0的話,其他光子在光路中經過,D3有50%概率感光,D2,D1各有25%概率感光。

換句話說,我們如果只觀察D1,D2是否感光的話,我們其實並不知道光子是從上面的狹縫通過還是下方的狹縫通過。但是我們如果觀察D3,D4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光子是從哪裡經過的。

同時D3,D4的光路設計的比光子到達D0的距離要長,所以光子到達D3,D4的時間比達到D0的時間快8納秒。

這時候我們開始觀察單個光子的經過情況,實驗者發現,如果實驗者在D3,D4發現感光信號的時候,則D0那方一定是雜亂無章的信號,即沒有幹涉圖案。

但是如果是D1,D2發現感光信號的時候,則D0那方一定有幹涉圖案。

請注意,因為D1,D2,D3,D4的光路比D0距離遠,所以我們其實是在D0圖案產生了8納秒以後才去做的測量光子究竟走的哪一條狹縫。但是,即使這樣,這個去往D0的光子,依然知道我們未來會測量出光子走了哪一條狹縫,而表現出幹涉或者雜亂。

即事情的結果發生了,然後才是這件事情產生的原因。舉個例子,水是熱的是因為我們燒水。但是現在的實驗結果確實,水先熱我們才去燒。

這個實驗因為違反人類的認知事物客觀因果規律,在過去被精確地用不同的手段被重複了很多次。

量子力學認為,觀測會導致粒子波函數的塌縮,即觀測是粒子波函數的塌縮的原因。可是現在的實驗結果是,在被觀測以前,這個粒子就知道未來他自己會被觀測而提前進行了塌縮。

客觀世界認為原因導致結果,可現在是結果有了,原因才會根據結果出現。

我想說的是時間可能並不是單向流動,從過去流向未來,時間流動的本質,人類並不理解。同時大家不要養成固定思維的習慣,生活中有些看上去很平常的事情,我們人類並不是真的完全理解!

也許這個實驗會像當年黑體輻射引出量子力學,光速不變引出相對論一樣,引領一場物理學的革命。不知道我這個普通人能不能看到這一天。

如果你想下載該論文,可以關注公眾號「曉偉的神秘世界」,回復QUANTUM即可。

關於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8C%E7%BC%9D%E5%AE%9E%E9%AA%8C/5648320?fromtitle=%E6%9D%A8%E6%B0%8F%E5%8F%8C%E7%BC%9D%E5%B9%B2%E6%B6%89&fromid=5536940&fr=aladdin

關於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B%B6%E8%BF%9F%E9%80%89%E6%8B%A9%E9%87%8F%E5%AD%90%E6%93%A6%E9%99%A4%E5%AE%9E%E9%AA%8C/22689208?fr=aladdin

最後我想說的是,本次的內容是客觀世界的真實現象!但是本期的內容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大家實在看不明白也沒有關係,當個益智小故事也好。

相關焦點

  • 結果改變過去——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
    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給了我們令人不安的啟示。前面《顛覆認知與世界觀的量子力學實驗》中我們提到了單粒子雙縫實驗的詭異結果,其中隱含了關於現實本質的驚人事實。這個實驗說明物體在產生於探測的奇怪過渡間,可能並不是明確存在的,甚至不是真正的粒子。在某片模糊的區域中我們無從得知粒子的位置或路徑。哥本哈根詮釋告訴我們這片區域中,粒子只是其波函數。
  • 你知道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嗎?能夠改變過去,而且代價極低
    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可怕的雙縫實驗,當實驗者在光子經過的路徑上放置一個探測器,來觀測光子經過的是哪條狹縫時,就不能觀測到幹涉圖樣,而一旦撤掉這個觀測器,幹涉圖樣又會重新出現,這一實驗曾經是多少物理學家的噩夢,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科學家們提出了種種天馬行空的理論,如觀察者效應這種近乎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
  • 量子擦除實驗:未來改變現在?帶你探索跨越時間的量子糾纏現象
    這兩個光子一個射向屏幕,用來觀測結果,另一個射向儀器,可以觀測光子從哪個縫穿過,這時發現屏幕上沒有出現幹涉條紋,這兩個光子好像說好了一樣,只要其中一個被觀測,另一個就不出現幹涉條紋,這就是量子理論中的糾纏態。實驗到這裡,貌似可以宣告失敗了。不過又有科學家稍微改了一下實驗流程,又出現了另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
  • 對延時量子擦除實驗解構因果論的反思
    一、延時量子擦除實驗的概述     量子物理向來以反常識著稱,
  • 神奇的「量子擦除實驗」,刷新你對微觀世界的認知
    在上一期內容中我講解了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裡面的一個誤區,那就是很多人認為放一個檢測儀到雙縫發現後面的幹涉條紋消失,從而就說明這是「量子擦除現象」,其實誠如上一期末尾所言,這並非量子擦除,而什麼是真正的量子擦除實驗呢?我來慢慢說。
  • 延遲選擇實驗將愛因斯坦絕對論否定,難道量子世界沒有因果關係?
    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23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十分詭異的延遲選擇實驗。如果說世界上存在一種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更難理解的物理理論的話,那麼多數物理學家會為量子力學投上一票,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領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不為量子力學而感到困惑,那麼你一定不懂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所研究的微觀量子領域中存在著大量與宏觀世界截然相反、甚至無法用常識理解的現象,最令人無法理解的就是微觀量子世界中:人的觀測行為決定了微觀粒子的最終狀態
  • 經典的量子延遲實驗,徹底顛覆世界的客觀實在性
    「量子延遲實驗」是由愛因斯坦的同事約翰·惠勒提出的。1979年在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的大會上,約翰·惠勒設計了一個戲劇化的「延遲實驗」,它通過一個精巧的設置,對雙縫幹涉實驗進行了改進,使我們可以「延遲」電子的決定,使得它在已經實際通過了雙縫屏幕之後,再來選擇究竟是通過了一條縫還是兩條。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何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經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證明了什麼?「未來可以決定過去」?
    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證明了什麼?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得出了一個恐怖的結論「未來可以決定過去」。換句高逼格的話就是「我們選擇了這個宇宙,之後宇宙才創造了我們」。雙峰幹涉實驗:對於這個實驗大多數人都是熟知的,在高中的時候都接觸過這個實驗。
  • 現在改變過去 | 物理學家惠勒延遲選擇實驗
    可惜,結果再次讓你感到驚訝,光子還是選擇了同時經過兩條路徑而來。無論雷射脈衝源(laser pulse source)每次只發出一個光子還是多個光子,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著名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Wheeler's 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詳見量子力學發展大事記)。實驗結果表明,我們現在的選擇(觀測行為)改變了光子過去的「選擇」。
  • 相遇延遲實驗和量子力學波函數的實在性本質
    量子力學不僅成功解釋了許多微觀世界中的奇妙現象, 而且在現代科學技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 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可靠嗎?
    量子延遲實驗提出來的時候只是一個思想實驗,並沒有經過實際驗證。但是隨後卻有部分科學家嘗試著進行實際的實驗,做出的結果也和理論預言一致。雙縫幹涉實驗量子延遲實驗是雙縫幹涉實驗的升級版,實驗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確信光子已經通過幹涉狹縫的時候,再選擇如何觀測光子。
  • 一個普通的科學實驗,揭示的現象卻無比詭異,還顛倒了因果關係
    他們爭論的對象是量子力學,很多人都知道量子力學的創立者是普朗克和玻爾等人,其實愛因斯坦也是量子力學的創立者。他和玻爾之間的爭論,解決了不少量子力學的基礎概念問題,比如上帝會不會擲骰子?這應該是愛因斯坦的名言之一了,針對的是量子力學中的隨機性。愛因斯坦希望科學家能找到一種能解釋這種隨機性的理論,而不是簡單地認為隨機性就是世界的本質。
  • 量子力學這樣解釋!
    其實,有一個實驗已經對「因果律」提出了挑戰,那就是著名的「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 在說「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之前,咱們先聊一下雙縫實驗,這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今天的內容。關於雙縫實驗的內容,咱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說過,在這裡就不贅述細節了,咱們只說實驗結果。 根據單粒子雙縫實驗我們已經知道,在某個模糊的區域中我們是沒辦法知道粒子的具體位置和路徑的,也就是說粒子本身是一個波函數,是一個可能性的屬性分布,即波和粒子之間轉換的可能性。而影響波粒轉換的正是人的觀測行為。
  • 詭異的量子實驗:未來真的能決定過去嗎?
    在量子粒子的層面上,也就是單個光子、基本粒子或單個原子的層面上,有一個被稱為惠勒延遲選擇實驗,表明現在的行為可以影響過去。這些實驗使用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量子物體的物理性質在被測量之前是不確定的。換句話說,這意味著根據測量設備的不同,光子或其他粒子可以表現為波,或粒子。
  •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叫做惠勒延遲選擇實驗。這個實驗證明,「歷史」是可以被現在的行為影響的。那麼這個實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惠勒延遲選擇實驗1979年,為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科學家惠勒提出的思想實驗,對量子力學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探討。實驗裝置並不複雜,概述而言,如下圖所示:首先光子發射器發射光子。
  • 對惠勒延遲實驗的一個猜測‖量子的實在性的拆分,及波粒二象性
    這只是說明在我們以某種實驗工具做實驗發現電子時,它是粒子性的。這有可能只是我們在觀察其時,「實量子場」收縮凝聚而有了粒子性,這並不能代表在我們沒有觀察其時,也依然是粒子性的,我們沒有這種權利。根據薛丁格方程,人們將瀰漫在某一區域的不同密度的電子云,解釋成在某一瞬間在某一個微小區域發現其的機率。
  • 延遲選擇實驗 有果才有因?
    如果說雙縫幹涉實驗已經足夠毀三觀的話,那麼單粒子雙縫幹涉實驗的延伸實驗——延遲選擇實驗,因為這個實驗更為神奇,它能顛覆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甚至打破我們所認為的因果律。       在愛因斯坦誕辰一百周年的紀念大會上,他當年的助手惠勒提出了一個天才的實驗。實驗首先假設哥本哈根學派的理論是正確的。
  •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意味著什麼?
    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在1979年的時候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思想實驗,後被稱為惠勒延遲選擇實驗,又或者量子延遲選擇實驗。也就是說,現在的行為會使歷史發生改變,因為我們現在增加了一面鏡子,所以已經選擇走單一路徑的光子返回到了選擇之前,重新選擇了兩條路徑。表面上看起來,惠勒延遲選擇實驗似乎說明了現在的行為會改變歷史,但如果做出這樣的結論,恐怕沒有人能夠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