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海高校智庫「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教授何雪松和副教授吳開澤領銜的智庫重點研究項目「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在華東理工大學發布「新時代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暨百強榜(2020)」,這是華東理工大學第三次公開發布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百強榜。課題組後續還將推出中國城市社會發展專題報告等系列報告。
全面反映城市社會發展水平
針對國內現有城市排名著重於經濟排名或單項指標排名,較少有綜合、全面反映城市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的情況,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研究」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堅持城市發展的「社會屬性」和「人民屬性」,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依歸。城市社會發展指數研究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的生活需求、生計需要和生機活力為中心,聚焦民生建設與民心凝聚,強調城市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課題組遵循導向性、前瞻性和開放性原則、兼顧指標相關性與統計數據的可得性,構建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標體系。
「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當前和「十四五」期間城市社會發展新形勢,對標人民城市的「人民性」和新發展階段的社會建設新要求,對2020年評價指標進行了調整優化。2020年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標體系是一個綜合反映城市社會發展與治理水平的系統性指標,更加突出城市的民生與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和居民健康,更加重視城市的教育和就業質量,更加強調社會治理,更加關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和社會發展潛力。
城市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包括7個一級指標、46個二級指標,能夠從多個層面對297個城市的社會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一級指標分別為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人口發展與社會潛力、生態文明與環境治理、社會治理與公益慈善、公共教育與科技文化、公共醫療與居民健康、社會保障與社會救助。2020年城市社會發展指標體系還對各項指標的分值進行優化,首次將分值分為基本分和扣減分。
使城市居民過上更美好生活
從整體上看,我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標體系中「社會治理與公益慈善」「公共醫療與居民健康」「社會保障與社會救助」三類指標貢獻最大,這與「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主張「城市發展的社會屬性和人民屬性」直接相關。城市社會發展排名也表明,經濟發展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是「社會的經濟」。
課題組根據「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利用可獲得的2019年各類統計年鑑數據,對全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進行了排名,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綜合排名前十強城市分別為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廣州市、重慶市、杭州市、南京市、天津市、武漢市和成都市。與2019年相比,城市社會發展十強城市連續上榜,北、上、深、廣仍舊佔據前四位,杭州和南京進步明顯。
在7個一級指標分項排名中,一些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由於特殊的環境條件和資源稟賦,或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投入,排名靠前。這充分說明城市社會發展不完全等同於經濟發展,而良好的社會發展能夠使城市居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有更大的獲得感、幸福感,有更好的舒適度和健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