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寄語:清明節有很多的風俗,比如,掃墓,踏青,吃青團等等,那為什麼會有這些風俗呢?請帶著這些問題讀文章,你會有收穫的。——華夏盛德禮商書院
今天少兒禮學網上微課由少兒禮學教育師導師程昱。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清明節的文化民俗禮儀。
01清明節的由來
每年的四月五號是清明是,清明節和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合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節有很多的風俗,比如,掃墓,踏青,吃青團等等,那為什麼會有這些風俗呢?這就要說到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在我國的春秋時期,有一位國君叫做晉文公,它的名字叫做重耳。他還沒有做國君的時候,很多人想要害他。為了躲避災難他只能逃到國外。
身邊還帶著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 名字叫做介子推。他們在國外東奔西跑,到處流浪。有一天他們經過一片荒地,重耳用虛弱的聲音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好餓呀!」說完就暈倒在了地上。
介子推一聽,連忙就去找吃的,可是他找了半天卻發現什麼都沒有, 他失望極了,心裡急得像著了火,突然,他想到了什麼?他猛的,從懷裡抽出一把鋒利的刀子。
重耳躺在地上,感覺越來越難受,這時介子推回來將一塊烤肉遞到他嘴邊說,公子吃些烤肉吧。重耳立刻大口大口吃了個痛快,肚子吃飽了 頓時精神百倍。就問道:「奇怪呀,這裡什麼也沒有,你從哪兒弄來的這麼一塊兒肉啊!」介子推沉默了,這時重耳看見介子推的腿上不停地在流血,他大聲驚呼,你是割了自己腿上的肉給我吃的呀!
重耳感動極了,對他說,您真是對我太忠心了,等我做了國君,我一定要好好報答你。
19年後重耳終於當上了晉國的國君,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賞有功的大臣,可是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有人提醒重耳,大王,你怎麼把最大的功臣介子推給忘了?他可是把自己的肉割下來給你吃,救了您的命啊。重耳一聽 立刻想了起來,慌忙去尋找介子推,可他怎麼找也找不到。後來才知道,他因為太傷心,悄悄回到家裡,收拾東西,帶著自己的媽媽躲進了綿山。
重耳帶了許許多多的士兵來到了綿山,命令他們一定要把介子推給找出來。可是綿山太大了,他們找了好久都沒有找到。有人給重耳想了個辦法,他讓士兵從東西北三個方向放火燒山。介子推為了避火一定就會從南面這個方向出來。可是這火燒了好久好久,整座山都燒光了一直都沒人出來。大火過後人們在一棵燒焦的柳樹下找到了介子推和他母親的屍體,在邊上的樹洞裡還看到有一首介子推的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意思是希望重耳可以以他的事情為警告,常常反省自己不忘老百姓,做一個勤政清明的好皇帝。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忠義的介子推,每年他的死難之日都會對他進行祭奠,這便是清明節風俗的來歷。
延續到今天,在清明節我們就有了掃墓風俗。在這一天,我們會去祭拜先人。我們需要懷著一分孝敬之心,紀念我們家族中已經逝去的長輩,同樣我們也可以去烈士陵園,去緬懷我們為祖國犧牲的那些英勇忠義的烈士!
02清明節掃墓祭掃的禮儀
首先,我們不可以大聲喧譁,這是對先人的一份敬意,也是對其他正在其他祭拜的人的一份尊重。
其次,因為通常墓園,陵園都有很多的植物。所以,要破除一些迷信的老習慣,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並且不要點燃明火燃燒一些祭祀之物。這樣會容易引發火災。
其實清明節,是讓我們對先人的追思之時,滋養心中的孝義之情,讓我們可以更多的去孝敬身邊的長輩與家人。
03清明節踏青習俗及踏青行為禮儀
清明節的第二個習俗是踏青。因為清明節他不止是一個節日,更是24節氣之一。時逢春天,萬物復甦,景色宜人。
踏青往往又在郊外舉行,所以大家慢慢的就把掃墓和踏青郊遊結合了起來。那在踏青郊遊的過程中,我們也常常會發現一些不文明,不知禮的行為。
比如說大家在賞花的時候,有人隨手摺花;有人甚至爬上樹幹,搖晃枝杈,搞一場人工花雨;逛公園的人們中,時常會發現一些人隨地亂扔紙屑;或是為了拍一張好看的照片而去翻越圍欄;在草地上點燃篝火……等等。這樣的風氣危害很大,那我們在踏青遊玩的途中,要時時記住:
逢清明,風盈盈,念先人,再踏青。
丟紙屑,翻圍杆,點明火,要批判。
不摘花,不爬樹,文明遊,好風俗。
04清明節各地不同的風俗
說完踏青,我們再來說一說大家都喜歡的美食。在南方的一些城市清明節吃青團,是歷來的風俗,清口軟糯,甜香可口,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愛。
因為介子推最後是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所以在頭上戴柳條也是一種清明的風俗,它有著驅邪避災,保佑我們身體健康的寓意。
另外清明節還有踢足球,放風箏,蕩鞦韆等等的風俗。
相信大家通過本節課程對清明文化民俗禮儀都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成為家長的禮友們,可以把這些故事講給孩子聽,給孩子講哪些是不文明行為,明年出門踏青時也要讓孩子做一個有禮儀的人,定不成為別人口中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