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的智能設備開始上市,智慧型手機、電動車、智能手環、手錶等等,這些智能設備不斷的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展示著其華麗的外觀和嶄新的功能架構,不可否認這樣的美學思維確實吸引了不少消費者,促使它們迫不及待的將這些產品買了回來,儘快享受到新產品帶來的喜悅感,不過在我看來這裡面的一些所謂的智能設備似乎有點過了頭,給一些使用者帶來了困擾。
我們來看一下這裡面最典型的案例:智能手錶,首先我得承認目前的大多數智能手錶的外觀設計確實很棒,尤其在材料和加工細節方面做足了功夫,我的同事最近也花了好幾千塊買了一個智能手錶,大體的功能是嵌入了安卓的作業系統,可以接打電話,微信語音,心率檢測,運動監測等等功能,可是在他使用過之後,我發現他對於手錶的興趣大減,觀察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了這個產品的不足之處:
總是要充電,充電時間很長,使用很不方便
充電問題是我看到的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陷,對於一款可穿戴類設備來說,這樣的缺陷往往是致命的,究其原因也很好理解,手錶的尺寸不可能做得很大,這就決定了它的電池不可能設計很大容量,加上嵌入了作業系統,運行了很多的APP,操作過程中耗費的電量自然很多,儘管有所謂的休眠模式,可是我們買產品總不會為了一直看它「睡覺」吧。
接電話的時候,信號有時會很不好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運動狀態,跑步,運動狀態下,接電話的時候經常出現對方聽不到聲音,要麼就是沒有信號,而同樣情況下用手機接聽就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看來智能手錶內部的一些關鍵的部件可能沒有設計優化,至少我懷疑用於通訊的天線布局有問題,接收靈敏度顯然沒有手機好。
作為手機的附件使用,有點雞肋,不如藍牙耳機
這個算是一個使用習慣的問題,我經常看到我的同事接電話的時候很尷尬,手錶戴在身上,手機拿在手上,在來電的一瞬間,他會下意識地拿起手機,又舉起了手腕,不知道該切換到那個設備上面,這個確實很滑稽,真的不如用藍牙耳機,起碼一個設備可以不用管他,相較於智能手錶,人們對藍牙耳機的適應能力似乎要好一些。
總體上來看,我認為智能設備不應該做成類似於智能手錶和智慧型手機這樣的關係,這相當於在手錶裡加上了手機地作業系統,然後又強制將手機功能縮小到手錶當中,這樣地設計理念真地很不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