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6月2日電 題:臺灣高山農場的滄海桑田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劉舒凌
臺灣中南部高山之上,曾有多座安置大陸老兵的農場。數十年後,這些公營機構變換了角色,成為民眾包括大陸遊客消暑探幽的勝地。
近日,中新社記者應邀體驗有「臺灣九寨溝」之稱的武陵農場。一場夏季常見的瓢潑大雨拍打著山間樹木,幾隻獼猴蹲在路邊的圍杆上望著來客,屋簷下彩蝶休憩在消防栓上。
這裡曾是臺灣少數民族泰雅人的世居地。上世紀50年代,為建成第一條貫穿中央山脈、連接起臺灣東、西岸的中橫公路,1萬多位退伍的大陸老兵被動員參與此項艱難、浩大的工程。幾乎同期,安置退伍老兵的8座公營農場之一的武陵農場成立,遠離家鄉的軍人轉事農耕,開發公路沿線資源。
50多年後,除了嘉義、高雄及花蓮的3座農場轉為民營,專責辦理退伍軍人事務的臺灣當局「退輔會」仍直接經營其他5座。
滄海桑田,當年大陸來臺老兵親手開墾的山林與土地,如今正轉型為兩岸遊客嚮往的風景。
武陵農場春有漫山花海、夏有甘甜果蔬、秋有火紅楓葉、冬有皚皚瑞雪;還有「蔣公行館」(蔣介石消暑住所),可觸摸歷史。
「如今,農場非常重視文化包裝。」武陵農場副場長王金標告訴記者,遊客來到這裡,可以採摘水果或是觀摩茶葉製作,有多種體驗式消費產品。
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轉型,將農業與觀光業結合發展。「農場希望以有限資源,在老兵安置、產業經營、觀光旅遊和環境保護方面兼籌並顧,永續經營。」王金標說。
和武陵農場同處臺中市和平區的福壽山農場,在轉型時也找到特色——嫁接植物多。例如,一棵結出形態各異小果實的「蘋果王」,特別引人注目。場長李清彬告訴記者,此樹經過多次嫁接,遊客可在同一棵樹上看到43個蘋果品種。
因同名電影而被大陸民眾熟悉的魯冰花(學名「羽扇豆」),原先只有單一黃色,如今因蝴蝶帶來不同物種花粉,已開出了紫色、粉色、黃白相間等各色花朵。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清境農場,可愛的動物是吸引遊人的法寶。數百頭綿羊點綴著這裡的高山綠地。遊客可以親近綿羊,還可以欣賞到每天舉辦的「綿羊秀」(剪羊毛)和馬術表演。當綿羊在短時間內被剪毛人褪去「外衣」,當騎士和全臺灣最大的馬匹精彩演出時,原本寧靜的山間傳出陣陣驚嘆聲。
隨著慕名前來的遊客日益增多,為保證旅遊品質,有些農場開始考慮限制遊客人數。例如,武陵農場的櫻花季設置了每日入場人數6000人的上限。
據了解,農場的轉型還在探索中。在保存既有自然風光的同時,他們也在嘗試適當開發娛樂項目。
在沒有都市汽笛聲的武陵農場裡,除了大自然帶來的「交響樂」外,雨夜能聽到《落雨聲》、《酒幹倘賣無》、《愛拼才會贏》等閩臺民眾耳熟能詳的閩南語歌曲。
農場負責人說,在繁星閃耀的日子裡,遊客們喜歡在露營區裡「安營紮寨」看星星;而下雨天,則會有人在賓館的卡拉OK廳裡,用歌聲表達愛意、發洩憤怒,亦或感傷往昔,直到遠處燈火闌珊。
然而,不管他們幾時入眠,第二天清晨的鳥鳴聲,會如往常一樣準時喚醒夢鄉中的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