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超級卡司原創,作者:冉小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要說今年的6月份真的是非常熱鬧了,體育圈裡世界盃掀起了各國球迷的狂歡,電影圈裡一年一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也進行的有條不紊。
不過,為期十天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將在今天隨著獲獎影片的展映落下帷幕。昨晚,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行了閉幕式,同時頒發了包括最高獎金爵獎在內的眾多獎項。
下面附上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獲獎名單~
作為最年輕的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雖然在很多方面被人詬病,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屆電影節除了延續了一直以來最亮眼的影片展映環節外,這屆的金爵獎也比之前更有含金量了。
給人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本屆金爵獎的獲獎影片不論是質量還是質感,鏡頭或者故事都別具一格,有著極強的藝術性,擁有能夠打動人心的力量。
而金爵獎之所以能夠更有含金量當然就離不開金爵獎評委會的兢兢業業,評委會主席姜文對於主競賽單元評選標準就有著極高的藝術性要求,「最重要的是影片是否真誠,能否打動人心。」
那接下來我們就把目光轉向上影節金爵獎的評委們,看看他們都是什麼來頭。
姜文
首先是本屆上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的評委主席——姜文。
不容置疑,姜文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話題的人物之一。他是成績斐然的演員,天賦過人的導演,也是才華橫溢的編劇。
1986年,23歲的姜文被導演謝晉看中出演《芙蓉鎮》,因在電影中的出色表現,1987年年僅24歲的姜文獲得了1987年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後來,因為電影《春桃》,姜文二度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的稱號。
1987年姜文和第一次拍電影的張藝謀合作,主演了電影《紅高粱》,因為角色塑造問題姜文和張藝謀從頭吵到尾,沒想到最後吵出了一個轟動世界的大作。要知道《紅高粱》在1988年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這可是亞洲電影第一次獲得該獎項。
再加上《末代皇后》、《本命年》、《大太監李蓮英》、《北京人在紐約》等作品更是奠定了姜文實力派男演員的地位。不過姜文的野心和抱負可不只在於表演,因為他生來就註定了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電影人。
1993年,姜文首次自編自導的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入圍第51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96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獲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音效六項大獎。就連美國《時代周刊》也在1995年底將其評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電影」之榜首。
而姜文的第二部導演作品《鬼子來了》 不僅讓他獲得了第5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提名,更是把評審團大獎收入囊中。之後的《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一步之遙》等作品也是獲獎無數。
張震
說起張震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因為他演技好,因為他代表作過硬。
1991年,15歲的張震出演了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並一舉入圍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2006年,張震憑藉《吳清源》提名第4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角逐義大利羅馬電影節競賽單元最佳男主角,並在第三屆大阪電影節上奪得最佳男主角獎,成為大阪電影節上首位獲獎的華人演員;
2017年,張震憑藉《龍先生》入圍了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而他個人則憑藉該片入圍了銀熊獎最佳男主角獎;
同年,張震憑藉《繡春刀Ⅱ:修羅戰場》獲得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入行這麼多年,張震有很多代表作:《春光乍洩》、《臥虎藏龍》、《一代宗師》、《刺客聶隱娘》......
也和影帝無比接近,張震4次提名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3次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還多次入圍坎城和柏林國際電影節,演技實力自然不容置疑。
不然今年4月坎城電影節就不會邀請張震擔任主競賽單元評委了,畢竟在張震之前,擔任過三大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的華人男演員只有張國榮、姜文和梁朝偉。
伊爾蒂科·茵葉蒂
伊爾蒂科·茵葉蒂是匈牙利著名導演、編劇、製片人。
作為匈牙利著名的超現實主義電影的大師級人物,伊爾蒂科·茵葉蒂的影片以攝影和音樂所營造出的夢幻氣氛而聞名,雖然她的作品不多,但都倍受稱讚和肯定。
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她的導演處女作——《我的二十世紀》,這是一部「stunning beautiful」的電影,而且富有創意。
攝影師故意用劃痕,模糊等效果做出早期膠片電影的風格,以及穿插在虛構情節之中的一些20世紀初匈牙利人民生活和勞作的真實影像,使得這部影片獲得了當年坎城電影節金攝影機獎。
後來她又自編自導了《魔幻獵人》(1994)、《末世戀曲》(1997),《魔術師西蒙的愛情》(1999),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的提名。
2017年,蟄伏十餘年的伊爾蒂科·茵葉蒂帶著作品《肉與靈》強勢回歸,在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斬獲金熊獎。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是土耳其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剪輯,在此之前,他曾經擔任過2013年第6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電影基金和短片單元」的評委。
2001年,賽米·卡普拉諾格魯執導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天涯無處不是家》,獲得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的代表作有著名的「約瑟夫三部曲」——《雞蛋》、《牛奶》和《蜂蜜》。
三部曲的第一部《雞蛋》獲得了第44屆土耳其金橙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編劇獎,和第5屆曼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二部《牛奶》入圍了第6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在伊斯坦堡國際電影節獲得費比西獎;
第三部《蜂蜜》獲得了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並代表土耳其角逐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2017年,賽米·卡普拉諾格魯執導劇情片《穀粒》,獲得了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大衛·佩穆特
大衛·佩穆特,是多項奧斯卡獎項和艾米獎提名的美國製片人,截止到目前,他在職業生涯的四十多年裡製作了超過四十部電影。
大衛·佩穆特製作過很多票房賣座的電影,尤其是在1987年,兩部票房最賣座的電影《法網》和《相親》都出自他之手。
1997年他又製作了由吳宇森導演,尼古拉斯·凱奇和約翰·特拉沃爾塔主演的票房大片《變臉》和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的《夜驚情》。
2016年,由梅爾·吉勃遜執導的《血戰鋼鋸嶺》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並被美國電影評議會譽為同年十佳電影之一,還獲得了澳大利亞影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三項金球獎提名和六項奧斯卡提名,最終斬獲奧斯卡最佳剪輯和聲音設計。
秦海璐
說起秦海璐,年輕的朋友可能很多都是通過《南方有喬木》裡的霸氣女大佬安寧認識的,其實秦海璐是非常有實力的女演員。
1996年,秦海璐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和章子怡、袁泉、劉燁是同學,被稱為「中戲八大金釵」之一。
2000年,剛剛22歲的秦海璐主演了她的電影處女作《榴槤飄飄》,憑藉該電影獲得了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提名,並最終獲得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人及最佳女主角、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以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
2002年,秦海璐因主演電影《像雞毛一樣飛》,獲得了瑞士洛伽諾電影節特別嘉許獎;
2011年,她和劉德華、葉德嫻合作演出《桃姐》,併入圍了當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同年,由她主演的電影《鋼的琴》在業內受到好評,秦海璐也因此獲得臺灣電影金馬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並最終獲得了紐約中國電影節傑出藝人獎和上海電影節傳媒大獎。
秦海璐精湛的演技也體現在話劇舞臺上。2007年,秦海璐主演話劇《紅玫瑰與白玫瑰》,在當年創下國內話劇票房紀錄,她也因此榮獲由文化部頒發的國家院團展演優秀表演獎。2013年,她又憑藉在《四世同堂》中的演出獲得中國話劇金獅獎優秀演員獎。
另外,金爵獎主競賽單元其實還有一名評委,但她因身體原因未能參加,這個人就是日本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河瀨直美。
1996年,河瀨直美因執導個人首部35毫米的劇情片《萌之朱雀》,獲得了第5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新人導演獎;2007年,憑藉執導的劇情片《原木之森》獲得第60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看了這些評委的履歷,真的不得不感嘆他們的專業和才華,而且各個評委也都有自己評選影片的標準,相信他們的專業眼光。
最後,今天就是上影節的最後一天了,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看看今年金爵獎獲獎影片的展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