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來到西安碑林,良多感觸,散記如下,留作日後紀念,也歡迎書法愛好者們一起欣賞觀摩。
有個別圖片和標題可能張冠李戴,因為記不得了,供參考吧。
寫在前面:
西安碑林裡絕大部分字都很小,顏真卿勤禮碑、家廟碑算是大的,字徑也不過五六公分的樣子,像張黑女、元楨墓誌、上官婉兒墓誌、柳公權迴元觀鐘樓銘等都是小字,歐陽詢的虞恭公碑、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懷仁集王聖教序等都是比較小的,約2公分左右吧,還有更小的,如十七帖、某些北魏佛造像的銘文等也就是1公分左右,年代進入宋,就開始出現了大字、但似乎少了很多雅韻,多了幾分江湖氣。
觸動最大的還是北魏的造像。倒不是別人是站著看的,我是蹲著或趴著看的,而是因為那種隨手鑿刻的線條的質感,還有那超出尋常思維的、驚世駭俗的結體,有一方千佛造像居然是斜的,造像統一向右斜,文字也是統一向右斜,也太奇怪了吧!
良寬造像的起筆都是同一種鑿刻方法,我估計刻工在鑿刻起筆的時候不是兩刀完成,而是一鑿,因為兩鑿在鑿痕的接口處會有鑿痕的銜接,而細看卻沒有,這是一鑿完成的證據。那麼一鑿如何完成呢?很費解!只有一種解釋就是鑿子很特殊,應該是鑿口為V形的鋒利無比的鋼鑿,角度不同,鑿口略有差異吧。不知歷史上有沒有這種鑿刻方法,這種臆測是否準確,有待進一步求證。
石刻藝術館中的北魏佛造像:就是這個良寬造像讓我對鑿刻的技藝有了不一樣的體悟。
下面這些造像的文字拙劣,貌似隨意為之,但是妙趣天成,很有意思,雖然不適合初學,當可供有一定基礎的學習者取法,因為毫無造作之感,很自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也許這就是返璞歸真的又一種呈現吧。
就是這個楊美問千佛造像統一右傾,而字勢飛動,優美天成
這方刻石的文字柔中蘊剛,很有情趣,自然中有些下意識的小放肆。
這方刻石是隸楷之間,而隸味很濃,可以列入隸書的行列。也正說明魏碑字體是隸楷或楷隸字體,而不能簡單地說是楷書或隸書。
這個圖片是否放在這裡,不太記得了。
這是石刻藝術館的一方拓片,很喜歡。
碑林中道路兩邊鑲嵌在牆裡的幾十方北魏墓誌
就是下面這個拓片,讓我對柳公權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下面是語無倫次的雜記:
碑林共有七個展室,最有吸引力的當屬第二個了。因為第二個展室的碑刻都是名氣比較大的,比如歐陽詢的,比如柳公權的,比如顏真卿的,比如聖教序等也是導遊和遊客聚集的地方,不過我最感興趣的還是路邊的幾十方北魏墓誌和石刻藝術館。
回想起參觀于右任書法藝術館的情況,大致梳理了三個學習方向:標草和章草、小楷以及魏碑。這次的西安之行觸動最大的也是這三個方面。于右任的標草是將懷素的小草成功碑化後的結果。
小楷和魏碑可以結合一下,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是入魏碑之門的便捷橋梁,可以參照並以小楷的方式臨習,對比歐陽詢的《溫彥博碑》筆畫略微粗一些。如果說小歐是以筆尖和部分筆腹寫字的話,大歐就是善用筆尖的頂尖高手,所以初唐四大家,以歐陽詢為首當不為過,可惜現在學習歐陽詢的人,僅能描摹其形,於神難求。
十幾年前在煙臺大廟買過一本遼寧博物館館藏的墓誌合集——《北魏墓誌三十種》,當時嫌它的字太小,沒怎麼理會,今天才知道,那是忠於原作的珍品,目前這本書已經絕跡,幾乎是見不到了,搬家後得翻出來可以作為小楷的絕佳範本。
另外,看了唐朝詩人墓誌展和第一展室的石經後,腦海中漸漸地有了一個念頭,那就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他們之所以為時人和後人所稱道,並不是與他們同時代的人寫字不好,而是沒有他們有特點。
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唐朝詩人的墓誌個個精美,筆法、結體等都很牛,卻為何只有隻有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人流傳千古為人稱道呢?答案除了他們的確牛逼之外,還有一個就是他們的字不同於時流,驚世駭俗,辯識度很強。就像後代的蘇軾、黃庭堅等都有辯識度非常強的特點。別人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
由彼及此,當代社會,有真實水平的名家的字,誰的最有特點,誰的就有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