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寶寶不會表達,所以寶爸寶媽只能通過觀察寶寶身體的各種特徵來發現寶寶有沒有生病。最常見也最直觀的,就是寶寶的大便了。
其實菌菌之前講過關於寶寶大便的問題,但是我們的寶爸寶媽都在強烈抗議,要求放實圖。
既然大家都這麼重口,那菌菌今天就配上實圖,給大家講講關於寶寶大便的那些事。
胎便
▼
新生寶寶出生的時候,大便像汽油一樣,是黏糊糊的黑綠色,聞起來沒有味道。在出生2~4天後,寶寶的大便顏色會變淺,可能還是軍綠色的,但是不會像剛出生那樣黏糊糊的了。
母乳餵養的大便
▼
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大便的質地會有些稀軟,顏色通常是金黃色,聞起來還會有些酸味或乳酸味。
人工餵養的大便
▼
人工餵養的寶寶,大便會幹燥些、質地比較硬,顏色通常是淡黃色或土灰色,聞起來會有酸臭味。
混合餵養的大便
▼
不管是母乳還是人工餵養的寶寶,只要開始添加澱粉類的食物,大便就會開始變成棕色,黏稠度會增加,味道也會比添加輔食前大。
綠色的大便
▼
大便發綠問題都不是很大,只要觀察寶寶的精神、吃奶量、大便次數、性狀正常就沒有大礙。
● 有些母乳餵養的寶寶大便大綠,是因為腸道細菌會讓膽紅素變為膽綠素,這樣排出的大便就會呈淺綠色,偏酸性,是正常的;
● 有些吃配方奶粉的寶寶大便也會發綠,這是因為配方奶中含有鐵質,寶寶沒有完全吸收的時候,大便也會發綠,也是正常的;
● 有時候,寶寶沒吃飽就會讓腸道的蠕動加快,這樣也會持續綠色的便便;
● 如果寶寶吃的奶有些涼了,或者寶寶的肚子受涼了,都可能讓寶寶的大便發綠。
黑色的大便
▼
● 如果寶寶吃了含鐵的藥品,或者寶媽的乳頭裂傷出血餵奶,就會導致的寶寶大便變黑。如果寶寶精神和吃奶量都很好,就說明是正常的;
● 如果寶寶沒有精神、吃奶量不多,臉色蒼白,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了,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帶黏液的大便
▼
這種便便黏黏糊糊的,偶爾還會有些拉絲,味道也很刺鼻。如果寶寶有這種便便,家長就要注意了,這是在寶寶腸道發生炎症的時候才會有的大便,需要及時就醫。
白色的大便
▼
● 如果是母乳餵養的寶寶有白色的大便,要先排除寶媽是不是吃了不好的食物,如果不是的話,就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醫,看看是不是因為感染或者消化不良引起的;
● 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一直是白色或者陶土色,提示寶寶可能有膽道梗阻,需要及時治療。
紅色的大便
▼
● 如果寶寶在排便後肛門裡有鮮血排出,或者大便裡的血色鮮紅,而且只是黏附在便便表面,沒有跟便便混合在一起,可能是寶寶得了痔瘡、肛裂等肛門或肛管類疾病;
● 如果是血便的話,可能是寶寶得了腸套疊或者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引起的,需要及時去醫院。
豆腐渣樣的大便
▼
如果寶寶的便便是黃綠色帶著黏液,呈豆腐渣樣,可能是寶寶得了黴菌性腸炎,需要帶著寶寶去醫院檢查糞常規來進一步確診。
泡沫樣的大便
▼
如果寶寶的大便是泡沫樣的,可能是因為受涼或者消化不良引起的。但是因為寶寶的消化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只要平時注意飲食和保暖,就會很快恢復了。如果寶寶一直拉泡沫樣的大便,並且拉的次數多,甚至還出現了其他不舒服,那就要去看醫生了。
蛋花湯樣的大便
▼
蛋花湯樣的大便顧名思義,就是寶寶的大便像蛋花湯。一般病毒性腸炎和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都會出現蛋花湯樣的大便。所以只要寶寶有蛋花湯樣的大便,就要及時去醫院檢查了!
A:先想想之前寶寶有過這種情況嗎?如果有,觀察寶寶是否排便困難、大便乾燥,如果以上的條件都滿足,那寶寶應該是便秘了。如果不符合以上的情況,寶寶的拉臭臭的時候不困難,相反很通暢,便便也很稀軟,應該是攢肚,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太擔心。
A:新生寶寶一天排便4~5次,都是正常的,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大便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基本上到了3個月左右,基本上就每天1~2次。其實只要寶寶吃奶量和精神狀態都不錯,各種發育狀態也都不錯,就不用太擔心。
A:新生寶寶的神經系統還沒有完全發育好,所以對肛門的控制還不完善,這是正常的。可以先觀察著,一般這個情況會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大而恢復正常。
A:隨著消化能力提高,寶寶的腸胃每天沒有足夠的食物殘渣刺激,所以就會有2~4天都不排便的現象。等到排便的時候排出的是大便是黃色的,質地稀軟,不乾燥,量也不是特別多。這種現象就是攢肚,是正常的。
A:平時排便規律,每日一到數次的寶寶,只要超過3天以上不排便,並且拉的便便乾燥,質地很硬,就屬於便秘了。
A:如果確認寶寶便秘了,菌菌教大家幾招能幫助寶寶排便的方法。家長可以用手指蘸上肥皂水在小寶寶肛門處或直腸按摩,刺激寶寶的直腸或肛門,幫助肛門括約肌鬆弛。還可以在寶寶吃完奶1小時後,用手心或四指併攏放在寶寶的肚臍上順時針按摩幾分鐘,幫助促進寶寶胃腸的蠕動。開塞露等油性物質可以幫助排出已經乾結的大便,真正要軟化大便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乳果糖等纖維素製劑。
一款為寶寶和家人創造舒適用眼環境的智能檯燈正在開團,寶寶可以拿在手裡,既能玩,又能照明。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