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監察長辦公室近日發布報告稱,美國海軍正遭遇大麻煩:因缺少零部件,導致不少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無法正常出擊,這種情況將對美軍戰鬥力造成嚴重影響。怪哉,美軍一向財大氣粗,軍費也高居全球首位,為何他們的先進戰機反而會缺少零件?本期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美國軍事部門嚷嚷軍備短缺,並不是稀罕事。美國軍費雖然「盤子」大,但陸海空還有海軍陸戰隊都想搶大頭。為了爭得國會多撥款,讓自己的項目獲得通過,總要想方設法鬧出些理由來:今天叫囂某國威脅論,明天抱怨航母太少,後天又說陸軍裝甲車質量差打不過恐怖分子。不過,從美國國防部監察長辦公室這份報告指出的現狀來看,戰機的零件短缺也並非完全無中生有。其中較為嚴重的,便是F/A-18E/F「超級大黃蜂」。
F/A-18E/F「超級大黃蜂」,是F-18「大黃蜂」的升級版,其中「E是單座,F為雙座」。「超級大黃蜂」1995年首飛,美國海軍採購了400多架,是美國海軍的王牌艦載機種。
相對於之前的「大黃蜂」型號,「超級大黃蜂」一方面延長了機身,加寬了機翼,同時採用隱身材料,提升了隱身能力,此外又增加了載彈量、載油量和武器部署的靈活性,作戰半徑提高了40%,續航時間增加了50%,作戰能力大幅度增強。過去20年間,「超級大黃蜂」參加了多次重要任務,伴隨美軍的十餘個航母編隊耀武揚威。
可是近來,「超級大黃蜂」卻因為零件陷入窘迫。據稱,目前「超級大黃蜂」所需的零件的庫存數量已經嚴重不足,有的零部件甚至斷供。這意味著,美國海軍在未來將難以保證現有戰機編隊完成突發作戰任務。一旦作戰任務下達,戰機出擊頻繁,損耗的零件就無法及時更換補充,戰機隨之也就失能。
美軍原本制定目標,要在2019財年末令「超級大黃蜂」機隊戰備完好率達到80%。如今這個目標難以達成了,據稱目前只有50%的「超級大黃蜂」能夠保證執行作戰任務。
根據監察長辦公室的這份報告,「超級大黃蜂」有五大零部件缺乏最嚴重,包括發電機、中央座艙顯示器、主目標感應器、通信天線和尾翼方向舵傳動裝置。顯然,這五大類都是核心器件。發電機自不必說,缺了它飛機就癱瘓了;中央座艙顯示器和主目標感應器是駕駛員的眼睛和飛機的視神經,通信天線則是飛機的耳朵,沒了它們「超級大黃蜂」就會變成「超級無頭蒼蠅」;尾翼方向舵是控制飛行方向的重要設施。五大部件嚴重缺乏,讓美國海軍航空兵和地勤非常崩潰。
在零部件短缺下,為了拼湊出能用的戰機,美軍不得不挖東牆補西牆,從別的戰機上拆卸下零部件來給一線飛機用,「大黃蜂」開始「吃起同伴的肢體」來了。據參議員邁克·肖恩貝利說,「為讓現役戰機起飛,他們甚至打起博物館陳列機的主意」。
如果說「拆飛機修飛機」還算在承受範圍內,那麼更可怕的是直接從報廢的飛機上拆下零件來拼成一架勉強可用的飛機。
就在前兩年,太平洋艦隊的技師們翻出3架20年前因事故報廢的舊飛機殘骸,把它們的可用部分拼在一起,做成了一架「新」飛機。美海軍航空兵部隊指揮官看了,感到頭皮發麻。
按理說,美國軍工研發和生產能力強,美軍獲得的經費也比其他國家多,為何「超級大黃蜂」還落入這樣的窘境?最根本的原因,軍火資本借著美軍發財。
美國軍工之前嘗試過國有企業化,但以失敗告終,現在主要軍工企業幾乎都是私有,被資本控制,以追求市場利潤為唯一導向。換言之,軍工企業考慮的不是美軍的需要,而是能實現多大利潤。當然,美國政府手握錢袋子,可以通過軍火商間的競爭保證質量。但軍火商同時也用政治獻金,扶持自己在政府的代言人。把持軍火市場的資本在角力中佔據上風,這就造成軍隊的需求讓位於資本的需求。
美軍抱怨的一個重點是過度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美國政府專家格拉澤稱,「軍工大鱷」設置的智慧財產權壟斷,是導致軍費消耗過大的重要原因,那些接下大單的軍工企業,把持了後續的維護和零部件供應。雖然這兩者的技術含量不高,中小廠商也能勝任,但其利潤也是非常豐厚的,所以「軍工大鱷」牢牢把持著這份權利。他們與軍方籤署的製造合同條款,很多明確規定,軍方不能獲得製造數據等資料,也禁止軍方向其他中小廠商尋求幫助。
「大黃蜂」服役已經30多年,「超級大黃蜂」服役也20多年,許多零部件的生產線被軍工企業削減或撤銷,從而難以為濟。前述「超級大黃蜂」五大缺貨零件中,中央座艙顯示器的玻璃由於型號過時,製造商已不再生產,庫存僅剩68塊。這68塊用完後,顯示器就只能用一塊少一塊了,除非軍方能出高價讓廠商重啟生產線,或者動用其他市場手段找到替代品。至於另一款缺貨的通訊天線,是因為擁有天線生產訂單的廠家搬遷停產,導致「超級大黃蜂」有超過一年的時間未能獲得新的天線。
「超級大黃蜂」陷入困境的另一個原因,是美軍為了維護霸權,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武器升級換代,導致舊有武器資源被擠佔,運維陷入困境。
以GDP和軍費為例。1998年美國GDP為9萬億美元,軍費為4116億美元;俄羅斯GDP為2700億美元,軍費為213億美元。到了2018年,美國GDP為20.5萬億美元,軍費為6490億美元;俄羅斯GDP為1.58萬億美元,軍費為600億美元。
也就是說,20年間美國GDP的優勢,對俄羅斯從33倍減少到13倍;軍費的優勢,對俄羅斯從20倍減少到11倍。優勢的減少,對美國而言意味著霸權的動搖。尤其在一些先進領域,如六代機、無人機、機器人作戰、高超音速武器等方面,俄羅斯等國依靠後發優勢,已經達到了與美國齊頭並進,反過來構成挑戰。面對壓力,美國的對應策略就是加大對新武器的投入,試圖保持「領先一個身位」的狀態。然而這是要花錢的。尤其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新武器的燒錢從貨幣量來說遠遠超過舊武器。
美國監督項目專家格拉澤指出,這些決策者「寧可投入大筆資金製造不成熟的新型武器,也不願多花錢為現有武器製造更多零部件。然而事實證明,很多花在新型武器上的錢都打了水漂兒。
比如「燒錢專業戶」F-35戰機,據稱在21世紀初的幾年,美國急於讓F-35戰機形成戰鬥力,為此不惜取消「超級大黃蜂」的零部件採購合同,以保證F-35的經費。結果,「吞金獸」F-35暢快地把「超級大黃蜂」牙縫裡省出來的錢吃得一乾二淨,依然未能形成戰鬥力,同時「超級大黃蜂」零部件採購也給耽誤了,兩頭落空。
美軍部隊中受此困擾的不僅是「超級大黃蜂」,連新貴F-35戰機也難逃厄運。據日本媒體報導,美軍的F-35也因為零部件不足,有近3成無法起飛。美國政府問責局的報告書指出,F-35甚至連必要的任務都完成不了。
據稱,由於大批飛機零部件未修理完成,加上F-35經常進行改良升級,使得之前預備的零件有可能因為設計落後無法應用,再加上美軍駐紮海外各地,零件必須從兵工廠萬裡迢迢運輸過去,物流也令人頭疼,導致F-35需要長時間等待零部件才能完成維修。
為零件斷供抓狂的不僅是美軍。幾年前韓國媒體就曾報導,韓國空軍的F-15K戰機因配件不足無法起飛。這種情況在2015年共發生了50次,2017年僅上半年就發生了60次。每次的修理耗時也從8天延長到17天。為了在零件不足下維修,韓國空軍只能把配件從一架飛機上拆下來給另一架飛機裝上,這樣「貢獻」出配件的戰機自然無法執行任務,KF-16戰機也因為電子戰裝備缺陷或反雷達配件停產等原因,經常難以出擊。
配件不足問題很大,配件質量不過關更危險。二戰後期,日本帝國主義在侵略戰爭中人力資源消耗巨大,竟把大批十多歲的中學生放進戰鬥機製造工廠。這些年輕人沒有工作經驗,很難製造出合格零件。據統計,僅1944年12月和1945年1月這兩個月,前線部隊新補充的戰機上就發現了10萬個不合格零件。一架四式戰機在飛行訓練中,於6000米高度時機身前部發動機支架斷裂,整個發動機脫落,失去動力的飛機帶著飛行員從高空墜落,化作了火焰包圍的棺材。
(原標題:怪哉!「超級大黃蜂戰機」變「超級無頭蒼蠅」
美國海軍喊「零件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