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術蹤賢 醫澤天下
讓我們以一顆至誠,恭敬,感恩的心向中醫祖師爺行三鞠躬禮。感恩他們為中醫的奉獻,希望聖賢加持我們學好中醫,做好人。
讀《黃帝內經 素問》「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讀經須知:讀經之時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方可以業消智朗,增長福慧。
請出經書,以拇指與食指翻開經書:
這周我們一起來學習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
(一)經脈概述
胃經——在體內屬胃絡脾
足陽明—從頭走足分布於下肢外側前緣在鼻翼旁接手陽明大腸經在足大趾端交相表裡的足太陰脾經
(二)經脈循行
1、原文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指鼻根凹陷處)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下頜部)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上關穴,在下關穴上方),循髮際,至額顱(指前額正中部。循髮際而會於督脈神庭穴)。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指乳內側。按穴位當經乳中部),下挾臍,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衝穴)中。
其支者:起於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髀指股外側。此指股外側髖關節前,為髀關穴所在),抵伏兔(大腿前方,股四頭肌隆起如伏兔處,為伏兔穴所在。 ),下入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足背),入中指(趾)內間(中趾與次趾之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趾)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3、體表路線
體表路線:起於眶下緣(承泣穴)→嘴角沿耳前上行→前額角(頭維)。→下頜角前由大迎前下行→沿頸前外側→入缺盆→胸前正中線旁開4寸→腹正中線旁開2寸→下肢外側前緣→止於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
足背分出至大趾內側端交脾經
足陽明胃經在鼻旁與手陽明大腸經銜接,聯繫的臟腑器官有鼻、目、上齒,口唇,喉嚨和乳房,屬胃,絡脾,在足大趾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絡脈從本經分出,走向足太陰經,向上聯絡頭項,向下聯絡喉嚨和咽峽。
經別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系目系。
經筋結於髀樞,聚於陰器。
4、體內聯繫
屬胃,絡脾。並與喉嚨、唇、上齒、眼、 鼻、耳、乳部有聯繫。
5、經脈特點
①入上齒中。
②胃經為陽經而行於屬陰的胸腹部。
③下至氣街中而合。
④分支最多的經脈
6、病候歸納
臟腑病:灑灑振寒 善伸 數欠 顏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 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 欲上高而歌 棄衣而走 賁響腹脹 狂 瘧 溫淫 汗出 大腹水腫 消谷善飢 溺色黃 胃中脹滿
經脈病:鼽衄 口 唇胗 頸腫 喉痺 膝臏腫痛 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 中指不用。
7、主治歸納
1、消化系統病變:胃痛 嘔吐 腹痛 腹脹 腸鳴 洩瀉 痢疾 便秘 腸癰 消化不良
2、頭面五官病變:頭痛 眩暈 面痛面癱 流涎 面頰腫 齒痛 鼻衄 牙關緊閉 目赤腫痛 迎風流淚 目翳 咽喉腫痛 耳聾 耳鳴等
3、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病變:下肢痿痺 膝痛 腳氣 下肢不遂 乳房病變等
足陽明胃經起於頭維、終於厲兌
歌訣:
四十五穴足陽明, 承泣四白巨髎經,
頭維下關頰車穴。地倉大迎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接乳根,不容承滿與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
水道歸來氣衝穴,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墟連條口行。
下巨墟跳上豐隆,解溪衝陽陷谷中。
內庭穴在二趾縫,次指甲角厲兌停。
(三)腧穴的定位
1.承泣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特點:足陽明、陽蹻、任脈交會穴
主治:①目赤腫痛,流淚,夜盲,近視,眼瞼瞤動。 ②口,面肌痙攣。
操作:囑患者閉目,醫者押手輕輕固定眼球,刺手持針,於眶下緣和眼球之間緩慢直刺0.5~l寸,不宜提插捻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禁灸。
功用:明目、祛風解痙
機理: 承泣穴是陽蹺、任脈、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且足陽明經起於鼻梁上,左右相交,交會於旁側的足太陽膀胱經,即目旁睛明穴,由此下行。故承泣穴可明目,為治療目疾的常用穴。
主治:
1.近視:針入皮下後,平刺向內眼角,捻針,使流淚。
2 .面癱,面肌痙攣,輕刺。
按語:承泣穴為足陽明胃經經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故可調理氣血。睛明為膀胱經與胃經之交會穴。針刺承泣透睛明,可同時激發胃經與膀胱經之經氣,使眼區氣血充實,而且膀胱經主筋所生病,故可緩解睫狀肌痙攣,使視力增進。
2、四白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①目赤腫痛,目翳,眼瞼瞤動,近視。 ②面痛,口,膽道蛔蟲症。 ③頭痛、眩暈。
操作:直刺0.3~0.5寸;或沿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
功用:明目退翳、熄風止痙
治療:面肌痙攣、明目亮膚
按語:治「面肌痙攣」是根據祖國醫學「風勝則動」及「陽明經脈行面」的理論。認為本症的病因是「內風」或「外風」乘襲陽明。以致陽明經脈阻滯,氣血運行失常,致痙攣時作。故取陽明經之四白穴以解痙而熄風。前賢又有「靜以久留」之明訓,埋針久留可更進一步起到熄風解痙遏制肌肉抽動的作用。驗之臨床,恰合理想
3、巨髎
定位: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鼻唇溝外側。
特點:足陽明、陽蹻之會
主治:①口,面痛,齒痛,鼻衄,唇頰腫。 ②眼瞼瞤動。
操作:直刺0.5~0.8寸。
4、地倉(會維 胃維)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口角外側。
主治:①口,流涎。 ②眼瞼瞤動。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或向迎香、頰車方向透刺1.0~2.0寸。
5、大迎
定位: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面動脈搏動處。
主治:①頰腫,齒痛。 ②口,口噤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或斜向地倉方向刺。
6、頰車(鬼床 機關)
定位: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處。
主治:①口,頰腫。 ②齒痛,口噤不語。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地倉方向透刺1.5~2.0寸。
7、下關
定位:顴弓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中。
特點:足陽明、少陽交會穴
主治:①耳聾,耳鳴,聤耳。 ②齒痛,口,面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0寸。
功用:祛風止痛,通經活絡。
機理: 下關穴為足少陽、陽明之交會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少陽為樞,主管骨節的運動。針刺下關穴可促進足陽明胃經氣血的運行,改善樞機功能等,通則不痛,故下關穴可治療以上諸症。
參考資料:
1.下頜關節炎
2 .面癱
3.耳鳴耳聾、三叉神經痛
4.治足跟骨刺及腿疼
注意事項及禁忌:閉口取穴,勿張口取之。直刺1~1.3寸,勿斜刺。行針時宜角度小,快頻率捻轉,不宜提插。
按語:下關為足陽明胃經穴,因為足陽明入上齒中,還出挾 口環唇,下交承漿;足陽明經筋挾口,合於填,從頰結於耳前。 下關有疏調局部陽明經氣和經筋的作用,所以治療牙痛和下頜關 節功能紊亂,效果很好。
8、頭維
定位: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特點:足陽明、少陽、陽維交會穴
主治:①頭痛,眩暈。 ②目痛,迎風流淚,眼瞼瞤動。
操作:向後平刺0.5~0.8寸或橫刺透率谷。
功用:祛風止痛,明目
治療:
1.偏頭痛。配大陵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
2.迎風流淚。
操作:提捏式進針,向耳尖角孫穴沿皮刺,捻轉平補手法有脹重感應。
9、人迎
定位:喉結旁,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特點:足陽明、少陽交會穴
主治:①咽喉腫痛,胸滿喘息,瘰癧,癭氣。 ②頭痛,眩暈。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3~0.8寸。慎灸。
功用:理氣降逆 活絡止痛。
機理: 人迎穴為胃經經穴,其正當頸動脈竇搏動處,深部為交感神經幹所在,故針刺人迎穴對肺通氣量及心律有較大影響。實驗證明可減慢心率,並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尤其對收縮壓最為明顯,對治療甲亢也有很好療效。胃經多氣多血,其經別上通於心,心主神志,針刺人迎可改善頭部氣血運行以醒神清腦,治療癔病及三叉神經痛。
人迎穴屬足陽明胃經,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人迎穴位近咽喉,與咽喉有關的經脈有:肺、脾、胃、心、腎、三焦、膽、小腸諸經.因此針刺人迎穴,有調整機體陰陽,疏通氣血之功。
在治療過程中,體會到針刺人迎穴必須熟悉頸部解剖,嚴格消毒,擺正患者體位,避開動靜脈,然後謹慎進行針刺;
注意事項:此穴解剖位置複雜,血管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的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頸內靜脈,神經有面神經頸支,深層為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幹,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因此在針刺時要小心、仔細。將穴位找準後,進針不宜過深。
操作:選定有效點人迎穴,用32號毫針慢慢刺入0.5寸許,施術者手指迎動脈跳動,輕輕提插刺激,往返3次即可起針。
10、水突
定位:胸鎖乳突肌前緣,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
主治:①咳嗽,哮喘。 ②咽喉腫痛,癭瘤,瘰癧。
操作:直刺0.3~0.5寸。
11、氣舍
定位:鎖骨內側端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主治:①咳嗽,哮喘,呃逆。 ②咽喉腫痛,癭瘤,瘰癧,頸項強痛
操作:直刺0.3~0.5寸。
12、缺盆
定位:鎖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 ②缺盆中痛,咽喉腫痛,瘰癧,頸腫。
操作:直刺或向後背橫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防刺傷胸膜引起氣胸。
13、氣戶
定位:鎖骨中點下緣,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呃逆。 ②胸脅脹滿。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庫房
定位: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咳唾膿血。 ②胸脅脹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屋翳
定位: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 ②胸脅脹滿,乳癰。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機理:本穴正當乳房附近,有調暢氣機、行氣活血之功,故可治療因氣滯血瘀等所致的乳房脹痛。
16、膺窗
定位: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 ②胸肋脹痛,乳癰。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乳中
定位: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乳頭中央。
操作: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穴位的定位標誌。
18、乳根
定位:乳頭直下,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胸悶,胸痛。 ②乳癰,乳汁少。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不容
定位:臍中上6寸,旁開2寸。
主治:①嘔吐,胃痛,腹脹。 ②食欲不振。
操作:直刺0.5~1.0寸。
20、承滿
定位:臍中上5寸,旁開2寸。
主治:①胃痛,腹脹,食欲不振。 ②吐血。
操作:直刺0.5~1.0寸。
21、梁門
定位:臍中上4寸,旁開2寸。
主治: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洩瀉。
操作:直刺0.5~1.0寸。
22、關門
定位:臍中上3寸,旁開2寸。
主治:①腹痛,腹脹,腸鳴,洩瀉。 ②水腫。
操作:直刺0.5~1.0寸。
23、太乙
定位:臍中上2寸,旁開2寸。
主治:①胃痛。 ②癲狂,心煩。
操作:直刺0.8~1.2寸。
24、滑肉門
定位:臍中上1寸,旁開2寸。
主治:①胃痛,嘔吐。 ②癲狂,吐舌。
操作:直刺0.8~1.2寸。
25、天樞(長溪、谷門)
定位:臍中旁開2寸。
特點:大腸募穴
主治:①腹脹腸鳴,繞臍腹痛,便秘,洩瀉,痢疾。
②癥瘕,月經不調,痛經。
操作:直刺1.0~1.5寸。
功用:通暢導滯、調理氣血。
參考資料
1.治小兒高燒驚厥常配天柱。蘭州軍區姜主任口傳,太原監獄病人所獻。
2.治細菌性痢疾常配上巨虛。
3.《百症賦》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
26、外陵
定位:臍中下1寸,旁開2寸。
主治:腹痛,痛經,疝氣。
操作:直刺1.0~1.5寸。
27、大巨
定位:臍中下2寸,旁開2寸。
主治:①小腹脹,小便不利,疝氣。 ②遺精,早洩。
操作:直刺1.0~1.5寸。
28、水道
定位:臍中下3寸,旁開2寸。
主治:①水腫,小便不利,小腹脹滿。 ②痛經,不孕,疝氣。
操作:直刺1.0~1.5寸。
課下作業:
一、足陽明胃經體表循行路線及體內聯繫?
二、胃經經脈特點
三、病候歸納
四、主治歸納
五、胃經穴位歌訣
六、熟悉所學腧穴定位及特定功用等
七、讀《素問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每天3遍,一周抄寫1遍
讓我們來共同作個回向,讓世間充滿正能量,讓聖賢加持我們學好中醫。 倘若您也想加入我們這個中醫大家庭一起學習,歡迎您加入QQ群「錦匯中醫學堂」後與「錦匯中醫學堂工作號」聯繫即可。
錦匯中醫學堂QQ群號:460519115
入群密碼:愛中醫
錦匯中醫學堂工作號:3484158713慈悲喜舍,感恩一切。如果您喜歡,歡迎轉發,全民共學中醫,功德無量。
吾本薄福人,當行惜福事
吾本薄德人,當行積德事
【從這裡開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讓中醫、傳統文化回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