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及柳體楷書筆畫特徵之前,先談談對「筆畫」的認識。
就楷書而言,寫好一個漢字的兩個基本要素是:「筆畫+結構」(對行、草書,因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有連帶、絞轉、縈絲等關係,不好單獨對一個漢字的優劣做出評價,影響的因素要複雜一些。)。
我們知道,楷書中有「楷體」之分,如大家熟知的歷史上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其字常被稱為「歐體、顏體、柳體、趙體」。筆者想問一個問題,就「筆畫」和「結構」,這二者中哪一要素對「體」的影響更大、或謂之在決定「體」的過程中,誰起的作用更大、更明顯?筆者以為,問這一問題是有意義的,也應該是有答案的。
筆者的意見是:在決定「體」的問題上,相對於字的「結構」,書寫中用到的「筆畫」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主要是不同楷體之間不同的「筆畫」特徵而極大影響了各種楷體書法風格的不同,從而形成了所謂不同的「楷體」。
我們這裡可做一個「試驗」,便很容易證實此問題:我們書寫「三」、「土」兩字,這兩個字都只有三個筆畫。為避免因「結構」問題帶來的影響,我們暫且規定三個筆畫都要寫在相同的位置(如先用鉛筆標好所在位置),然後請不同的書家來寫這兩個字。待寫完後,我們來辨認哪個書家所寫的「三」、「土」二字是屬於什麼「楷體」,如顏體、柳體、等等。可以肯定的是,辨識容易,結論一致(沒有「取法」的書法人士所寫,不在此論之列)。
以上所言「試驗」,並非完全忽視文字的「結構」對書體特徵的影響(故才預設了「寫在相同位置」的前提條件),而是要說明,一種「楷體」的風格主要受其筆畫特徵的影響,具有不同特徵「筆畫」所書寫成的文字,使得這些文字呈現了具有不同特徵風格的「楷體」。
孫過庭《書譜》云:「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指出了筆畫在先,成字在後。我們在學習某種書體時,首先應學習其筆畫,掌握其筆畫特徵,以後再逐步過渡到書寫全字。《書譜》又云:「真以點畫為形質」,這裡的「真」,是指「楷書」,意為楷書的「形質」是由「點畫」所體現的。漢字的第一外在表現就是「形質」,其後才是「形而上」層面的審美、心性、道統等,《書譜》故言「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孫過庭有句名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尚似」(《書譜》),對學習書法,他提倡要「精熟」(「運用盡於精熟」。《書譜》)。這裡的「精」,就是要知道、認識、理解什麼是正確的(按我們搞物理的,就是建立起正確的「圖像」),在「正確圖像」的指導下,經過長期臨習,將正確的圖像書寫熟練。
筆者是就柳體楷書而專論,不是一般泛概念下的楷書。筆者認為,書者要學習楷書之前,應該大致明確一個問題:是大致學習楷書,打下一定的書法基礎,為以後學習其它書體提供基礎,還是我要學習楷書中的某一種「楷體」,如歐體、顏體、等等,並將其作為自己以後的主攻書體。別的不說,這至少對習書者的時間安排、階段設定是很有意義的。
筆者前幾年在臨寫柳公權《玄秘塔碑》帖時,為突出重點、各個擊破,曾將《玄秘塔碑》中所含有的字(不含重文)分成了五個等級,所劃分的標準有兩個:一是「柳味」的濃淡(實際就是特徵的強弱);二是臨寫難易的程度。第一等級只有十個字(「國、安、道、家、風、為、然海、窮、蕩」。第二、三、四等級各有三十、六十、一百個字(前四個等級共二百字),剩餘字為第五等級。自己體驗、實踐證明,這種分等級的學習方式是很有效的,對集中時間、突破難點大有裨益。
緣於此,本次論及柳體楷書的「特徵」,筆者也採取分等級的方式,按特徵的強弱,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強特徵」、第二等級——「中等強度特徵」、第三等級——「弱特徵」。採用這種方式,突出了「特徵」的重點,但也有弊病,主要是對筆畫而言,不夠系統有序了。如同樣是對「橫」筆畫,會因其特徵強弱的不同而可能在第一、第二、第三等級中皆有涉及。
儘管如此,筆者還是堅持使用了特徵強弱等級的分析方式。就柳體楷書的「柳味」而言,筆者是這樣大致評估的:第一等級,約佔「柳味」的50%,其意義為:在掌握了第一等級的特徵筆畫以後,書寫一個字,其「柳味」可大概體現出50%;第二等級:約佔35%,第三等級約佔15%。特徵從強到弱,是從第一等級到第三等級。但從特徵筆畫數量的多寡,則是倒了過來,第三等級的筆畫數量會遠遠多於第一特徵的筆畫數量。如此,明確了重點、聚焦了精力,最有效地利用了時間。如能基本掌握前兩個等級的筆畫特徵,書寫者所寫出的字,已經能基本呈現出柳體楷書85%的「柳味」,但並未佔用100%的「資源」,這應是諸位「柳粉」所期盼和欣喜的。如在本文所論述的第一等級——「強特徵」筆畫中,只包含有四種筆畫。
對所論及的特徵筆畫,本文都設置有「寫法」部分,這是筆者多年習柳實踐的體會和經驗。今人只見柳公筆畫的特徵(如「方頭」豎),但不見、不知柳公究竟是如何寫的。文中所言各種筆畫的「寫法」只是自己的嘗試和經驗總結,請讀者品足、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