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材料】
應屆畢業生認為,「慢就業」的大學生一般面臨的生活壓力不大,父母的觀念比較開明,不會因為孩子不工作而焦慮,而且會支持孩子進修、遊學、考察就業市場或者暫時放鬆。「從主觀方面看,有些學生很有能力,不怕找不到工作,也有大學生不工作是因為怕累、怕承擔責任」。
調查顯示,沒提前規劃好未來(62.4%)是大學生選擇「慢就業」的最常見原因。而其他主觀原因還有:不知道什麼工作適合自己(42.7%);想「錯峰」就業(36.7%);自己水平不夠,得先彌補短板(34.3%);計劃創業,先了解市場環境(28.0%);「喘口氣」,適應角色轉變(27.8%)等。
「慢就業」是「90後」新生代高校畢業生逐漸展現出來的一個新的就業特點。學生上學期間很難對自我有充分的認知,很多學生對於自己以後的生活方式和職業道路都比較迷惘。而當下社會的寬容程度越來越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改善,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父母對孩子的自我意願也更加尊重。
「慢就業」表面上看起來與家庭經濟好轉和社會環境變化有關,但也反映出如今「職業生涯教育」的缺失,所以應強化學生對職業生涯的了解。而政府相關就業服務部門也應出臺政策,注重發揮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對它們的扶持力度。同時,將校園招聘納入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範圍,做好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
從長遠來看,求職速度的快慢其實並不重要,大學生應強大自己的內心,不再逃避。「與其拖延進入職場的時間,還不如拿出勇氣步入職場,主動迎接挑戰,千萬不要因為『慢就業』而蹉跎了大好時光。總之,大學畢業生應儘早樹立起職業理想,形成相對明確的職業規劃,這樣未來的發展才會更順暢。
【題目】
根據「給定資料」,對當前存在的部分大學生因不明確未來發展而選擇「慢就業」這一現象,提出你的對策建議。
要求:內容全面,合理可行,條理清晰,語言簡練;不超過350字。
【參考答案】
針對當前部分大學生因不明確未來發展而選擇「慢就業」的現象,應從政府、高校、個人三方面著手:
政府:一是相關就業服務部門出臺政策,加大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發揮其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將校園招聘納入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範圍,做好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
高校: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相匹配,促使大學生畢業後能找到對口工作。二是開設實用的職業生涯規劃課,並與學分掛鈎。向學生介紹不同職業的工作內容、行業發展狀況,使其通過參觀或體驗各種職業找到興趣點;進行職業人格測試,使其充分認知自我,明確未來生活方式和職業道路。
個人:一是強大內心,拿出勇氣步入職場,主動迎接挑戰。二是重視並積極參與職業生涯規劃課,儘早樹立職業理想,形成相對明確的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