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第十六任校長張翔教授7月17日履新。
在會見傳媒時,他說:「我們要把香港大學建成為最優秀的學府,任重而道遠。我們不單培育新一代的領袖人才,更要在香港、大中華地區以至全球,發揮影響力。」
張教授期望與大學廣大的持分者,包括學生、教職員、校友、政府和本地不同社群緊密聯繫,建立凝聚力,互相支持合作,發展持續穩定的互動關係。
張教授在給港大成員的電郵中表示,經驗告訴他,香港大學可以發揮其巨大潛力,他對大學的實力充滿信心,這裡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在教與學、研究和知識的傳承與交流都有出色表現,更重要的是大學的教研人員、職員和學生,對大學盡心盡力,作出貢獻。
他指出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面對眾多挑戰與機遇,其中包括可用資源有限和全球競爭激烈。他非常欣喜香港政府對研究投放更多資源,以及愈趨重視教育的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等文化,深信這會為香港大學整體社會帶來很多的發展機遇。
南京大學張翔校友
現年54歲的張翔生於江蘇南京,1989年於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赴美留學,1996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2004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迄今,現為機械工程學系Ernest S. Kuh講座教授,專長研究隱形材料技術。他是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和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翔校友回母校南京大學演講
張翔於1996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此後,他一直致力於微納結構的製備、表徵和物理器件的設計,在超構材料、表面等離鐳射學、光頻轉換光學等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在微電子、光電子的微納工程和微納器件方面也做出突出貢獻。2004年,張翔一躍成為美國世紀科技獎最高獎得主,引起學界廣泛關注。2008年,張翔的一項關於隱形的技術更是被美國《時代》雜誌列入2008年十大科學發現。
作為光電資訊材料和器件專家,張翔是資訊超構材料和表面等離激元光子學方向的開拓者之一。投身科研以來,張翔創造了至少四次世界第一!
設計了銀鋁氧化物亞波長結構,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製備出具有光學負折射係數的三維材料,結束了有關負折射材料是否可能實現的爭論。
將光的負折射原理推廣到聲學,第一次實現了具有負彈性模量的聲學超構材料和器件,展示聲波調控新方法。
利用表面等離激元效應研製出第一塊超透鏡,首次演示了突破光的衍射極限的成像效應(2005),這對後續發展的許多超衍射極限成像技術具有很要影響。
在微納資訊光子學方面,發展了等離子體光刻技術,成功刻寫出納米級電子電路;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表面等離元半導體雷射器。
張翔教授對獲任命為港大校長感到欣喜,他說:「香港大學是一所具領導地位的優秀學府。能夠成為港大校長,是我的榮譽。在環太平洋區蓬勃發展之際,我可預見,香港大學將會有更加卓越的發展,成為世界級的領導學府,培育下一代的領袖人才,為亞洲以至全球,在智慧、社會和經濟等多個層面,帶來蛻變。」
據了解,張翔並不是首位出任港大校長的南大校友,1986到1995的香港大學校長王賡武也是南京大學校友。
南京大學校友王賡武(1986到1995的香港大學校長)
來源:香港大學官網、搜狐新聞、今日頭條
編輯&責編:張曉芸(實習)、張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