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歡迎走進美麗的重慶大學
2019年9月25日,科技日報社旗下中國科技網與全球領先的專業信息服務機構科睿唯安,聯合發布了題為《築夢七十載 奮進科研路》報告,從科研活動的重要成果產出——學術文獻的計量學角度,呈現中國基礎科研發展及國際化的歷史進程。同期舉行的座談會,邀請到國內權威科技智庫專家,對報告進行了多維度解讀。
跳轉閱讀→化工醫藥領域哪些上市公司、著名企業已經入駐化學加?
報告選取了1949年-2018年中國大陸發表的國際科研論文和綜述,基於Web of Science,InCites,ESI,JCR知名資料庫的數據,利用數學和統計學等方法,定量分析研究文獻的分布結構、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等趨勢。報告從新中國科研進步、中國學科建設、重要科研與基金資助、中國科學家影響力、中國科研機構、國際科研合作、省市創新以及中國科技期刊與審稿人等八個維度,描述了一幅全球核心學術期刊中,世界一流文獻和相關引證關係下的中國科研圖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科研論文產出快速增長。2006年,中國大陸的科研論文產出量首次超過英國,排名全球第二,近年來的論文產出增長率明顯超過美國,產出總量與美國的差距正在日益縮小。
中國大陸論文的影響力也在持續攀升,如,大陸學者在《Science》《Nature》《Cell》三種國際頂級期刊上發文數量快速增長,特別是第十個五年計劃及之後增速明顯,2018年在三大刊發表論文332 篇,佔其當年全部論文總數(2157 篇)的15.4%(同年,美國學者在三大刊發表論文1556篇)。
1980年以來的40年間,中國大陸的材料科學論文產出量位居全球第一;農業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數學、物理學等7個學科論文產出位於全球第二;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等2個學科的論文產出位於全球第三。
中國大陸科學家群體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中國近年來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的人數持續強勢增長,2018年中國大陸高被引科學家就達到538人次,僅次於美國和英國。
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其發表於1982年的SCI論文的引文網絡顯示,她和團隊最早的英文文獻發表於1982年。這篇論文的施引文獻遍及全球109個國家和地區;更有來自藥物化學、藥學與藥理學、植物科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有機化學等115個Web of Science學科,充分體現了這一重大發現對世界各地不同學科領域科學家進行青蒿素相關後續研究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科研領域的國際合作快速發展,成果顯著。到2018年,我國和193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並發表論文,合作論文的總數是1980年的2300多倍,論文增長速度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尤為明顯,引文影響力也不斷攀升。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已經與六大洲131個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相關論文產出與影響力提升顯著。截至2019年5月的數據顯示,共有447篇論文與該主題有關,其中大部分論文發表於2018年(231篇);中國大陸學者參與了其中323篇論文的發表。
我國高水平科技期刊日益走向國際。2018年《期刊引證報告》SCI和SSCI版本數據中,共有212種中國期刊入選。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的開放獲取計劃。
近年來,中國的審稿量快速增長,這表明中國學者正在越來越多地參與同行評議活動,他們在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學、材料科學等優勢學科中的審稿記錄佔比較高。
來源 | 中國科技網 編輯 | 化學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