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事「鬧翻」全臺灣,蔡英文沒搞懂的真相在這裡!
臺灣慌了——電荒。島內連續十天出現超過36度的高溫天氣,打破自1897年以來120年的歷史紀錄,多地發生大停電的重大事故,蔡當局下令全臺公務機構在下午最熱的一點至三點關閉冷氣。
兩三天後,8月17日晚上,由於「臺電線路跳脫」,臺北萬華區近7000戶遭遇停電。
△ 央視報導
△ 停電了,官員的腰都挺不直了
這些對臺灣百姓來說,這可不是小事,畢竟從2003年以來,島內已長達十二年沒有限電。
臺灣怎麼就缺電了呢?
臺灣曾經是「大牛」
時光倒流一百多年,臺灣可是「大牛」!
中國大地上第一次點上電燈,是在1879年的上海虹口。
9年以後,臺灣巡撫劉銘傳在臺北市東門創立興市公司,建設電燈廠,從國外購進蒸汽發電機組,建成發電。1905年,劉銘傳先期籌劃、日本侵臺後建成的龜山水電站建成發電。
△ 1905年建成時的龜山發電廠
△ 1913年重建的龜山發電廠
龜山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是中國國土上最早的一座水電站。
而中國大陸最早的水電站,則是3年後建成的雲南石龍壩水電站。
△ 雲南石龍壩水電站
在建設電站的歷史上,臺灣可是全國領先的。
不僅如此。
1934年建成的日月潭大觀電廠曾經是「亞洲第一大水力電廠」。
△ 大觀電廠
多年後的臺中發電廠裝機容量為5780兆瓦,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燃煤火力發電廠」。
△ 臺中火電廠
之所以說「一度」,是因為自從今年2月份以後,這個「世界最大」落在了內蒙古託克託發電公司身上了。
很多年前臺灣的電充足得很。就拿曾經的「亞洲第一大水力電廠」來說,當時供應島內7成用電,發的電多到用不完,臺電公司還要成立「電力勸誘班」,千方百計引導民眾多用電。
當時負責勸誘班的工作人員子女回憶說,大觀那時11萬千瓦電力原本預估要10年才能消化完,不過父輩每天不辭辛苦,背著燈泡到各家各戶拜訪,推廣多用電好處,結果3年內就把發電量用完。
蔣家父子與發電
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需要提醒一句,雖然日月潭的這個電站是日據時期建成的,不過「大觀」二字是1945年蔣介石視察時命名的。
順便說一下,在臺灣,日月潭應該是蔣介石最喜歡的一個地方。他曾經說過日月潭「湖水之綠,山色之秀,風景可謂佳絕,實餘平生所理想之風景也」。
△ 大觀電廠在臺灣的位置
當年蔣介石為電站起名「大觀」,並沒有講其意義,多年後的臺電公司董事長認為,這「是用來比喻日月潭壯闊的山水」。
蔣介石在臺灣二十多年可不是躲在青山綠水間怡情養性,他還是做了不少事情的。
上世紀50年代,蔣介石力推「兩個開發電源五年計劃」,發展水電和火電,並且支持漲電價,發話說「反對漲電價的要開除出黨」。
60年代,蔣介石下令撥專款1.4億美元,擬定了一個「新竹計劃」,打算研製核武器。但遭到美國反對,於是轉而發展核電站。從1971年2月到1985年5月,臺灣總共建造了三座核電站共六臺核電機組。這些核電站的名字就不像「大觀」那般講究,直接就叫核一、核二、和核三電廠。
△ 核一電廠
△ 核二電廠
△ 核三電廠
在大陸剛剛實現核電零的突破的時候,臺灣的核電佔全島供電比已達20%以上。
不過在1985年臺灣打算建第四個核電廠時,卻遭到多方反對,後來蔣經國指示暫緩興建。
二十多年後,蔣經國的英文秘書馬英九執政,宣布重啟「核四」項目。但是跟老領導一樣遭受強烈反對。
△ 2013年的反核遊行
這麼多年來歷經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五任領導人,「核四」依舊是臺灣省懸而未決的一個項目。
而蔣經國之後的幾任領導人又可分為兩個陣營:李登輝、馬英九這兩名國民黨陣營的是贊成發展核電的;陳水扁、蔡英文這齣自綠營的,則是堅決反對,因為他們要「用愛發電」。
臺灣的電從哪裡來
政知見無意探討如此複雜的政治問題,就想看看臺灣的電力究竟是什麼情況。
從時間縱向來看,在日據時期,臺灣電力主要依靠發展水電。
△ 日據時期的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 日據時期的后里發電所
在國民黨統治期間,隨著臺灣人口和經濟的增長,水電已經無法滿足臺灣的電力需求,急需其他形勢的能源作為補充。2014年臺灣總發電量為2600億千瓦時,其中火電(包括燃煤、燃油、天然氣等)佔比78%,核電16.3%,水電2.9%,可再生能源2.1%。
△ 臺電發電企業分布
到了民進黨時期呢?
這幾天你都看到了。
△ 停電後的店鋪
臺灣自然資源不算豐富,電能是二次能源,要想獲得電能必須消耗其他能源。
從政知見掌握的情況看,臺灣過於仰賴火力發電,佔整體發電八成比重。島內的火力發電中,燃煤佔40.3%、天然氣佔29.1%、燃油佔3.2%。
△ 臺電火電廠在臺灣島的分布圖
△ 離島火電廠
這帶來兩個問題,一個是臺灣98%的能源依賴進口,用火力發電成本很高;另一個是臺灣中南部已經飽受火電汙染之害,這些年來,也有不少民眾抗議發展火電。
△ 民眾反對火電
那麼,可再生能源發電呢?
先說說最資深的水電吧。歷經一百多年發展,水力發電是各種發電技術最成熟的一種。
臺灣島內可供發電的河流有25條,看上去水力資源還比較豐富 ↓↓↓
△ 臺灣的水力資源
不過島上的水電潛力沒有你我想像的那麼大。業內人士介紹說,「靠天吃飯」的水力發電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川流式水力電廠,一個是水庫式發電。
川流式發電要碰上降雨量少,發電量就會大幅降低甚至無法發電;水庫式發電廠,則受限於島內河流短促、地質脆弱、優良水庫有限等因素。即便那些建成的水庫,也有淤積嚴重、蓄水量低等問題,無法提供足夠的發電能量。
再說了,水庫裡的水也都不能拿來發電啊,老百姓還要喝水用水呢。
所以水力電廠常年有2/3的容量被迫停擺,水力發電常作為用電高峰時的調節角色。
風力發電也是「靠天吃飯」。風太小時發不了電,颱風來了則要停止運轉,否則會造成設備毀損。風電在臺灣還有一個尷尬,那就是「供」「需」對接不上:9月至次年4月是臺灣的盛風期,發電效率很高,而臺灣用電高峰卻是每年的6月至9月,想用上的時候偏偏指不上。因此,臺灣的風力發電機組年利用率只有28%—38%。
不僅如此,上風電必需要考慮地形因素,臺灣地形以山地為主,約佔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
△ 臺灣山地多,相信大家都知道,不多說了
如果在山地建設風電站也意味著成本增加。而且巨大的風機噪音太大、影響風水,被居民視為「殺人風車」,也不太受歡迎。
臺灣炎熱天氣很長,太陽能發電被認為有很大潛力,事實上除了晚上和陰雨天無法發電,臺灣多雲的特點也不利於太陽能的利用,平均每天可用於太陽能發電僅3到4小時,加上電池轉換的效率損失,只有約10%的太陽能可被轉換為電力。而海洋能,從國際上看都還沒有太成熟的技術,也是指望不上的了。
可再生能源除了供應有難度,成本也是一個大問題。與化石燃料發電相比,即使是最便宜的陸上風力發電,成本也要2.6元/度,太陽能發電為4.9—7.2元/度,離岸風力為5.6元/度。
專家說了,再生能源在國際上被定位為「輔助性能源」。想成主力,難。
核電究竟是什麼問題
政知見做了個比較,跟上述幾種發電方式相比,還是核電經濟划算。
據測算每度電僅為0.7元新臺幣,燃煤、燃氣及太陽能發電分別是核電的2倍、4.7倍和10倍。
根據2011年的數據,臺灣的3座核電站裝機容量佔全省12.4%,而實際發電量份額卻達到19%。這個數據表明,臺電公司更喜歡用便宜的核電,對其他發電方式則不出全力。
順便提一下,臺電公司是一家很牛的公司,它在臺灣電力市場上屬於「寡佔」的地位。
曾經有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臺灣的核電不得不建。
拿臺灣北部來說,這一區域供電能力佔全島的35%,尖峰負荷用電量卻佔到全省的40%。
各位估計也從圖表中看到,核一廠、核二廠、核四廠均位於臺灣北部。
△ 尷尬了20多年的核四
尤其要注意的是,核一、核二分別在1978年、1981年前後投入使用。核能發電廠一般使用年限是40年左右,掐指算算,留給這兄弟倆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如果這兩個廠子關張,臺灣北部的電力缺口達到315萬千瓦。
當然,世界是辯證的。也有意見認為核電不適合地狹人稠的臺灣。美國《華爾街日報》在福島核事故後評估,臺灣的4座核電站由於處在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高發地帶,被歸為「最危險」的核電站。
△ 臺灣核電廠的生存環境
還有核廢料的問題。媒體透露,臺電公司以開發罐頭工廠的名義,暗中在蘭嶼島上建設核廢料處置場。多年後人們才發現這些所謂的「罐頭」其實是核廢料儲存罐。處置場有將近10萬桶核廢料的儲存罐因為海島氣候的侵蝕,已經出現鏽蝕破損,至今沒有解決。
「不可能三角」怎麼破
從報導上看,這次的缺電是「偶發」事件,不過背後顯現了一個問題——「不可能三角」。
也就是說,在用電問題上有三個維度:廉價、環保、穩定可靠。任何一種發電技術,最多只能佔據其中兩項。想把好處都佔全了,沒戲。
這時候得來談談這個「體制」問題。在美國和歐洲這種市場化的地區,電力用戶的電價一般是被允許月度或季度浮動的。
而像臺灣這樣的非市場化的地區,電價被政府牢牢管控,一旦價格波動,民情激憤,對選舉的影響也極大。
可能有人要問,臺灣不是資本主義嗎,不是自由市場嗎?
在電力市場方面臺灣可是垂直一體化的。作為臺灣四大公營事業之一,臺電負責全省的發、輸、配、售等環節。由於核電等主力電源建設受阻,導致發電任務基本由油電、氣電、煤電承擔。而這些都受到國際燃料價格等影響,臺電方面也會受到很大壓力,今年上半年這家企業虧損近71億,成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管轄的四大公營事業中唯一虧損,累積虧損高達1010億元。
這種「寡佔」地位,也受到多方指責和非議。自從1995年「電力自由化」開始,島內民營企業(如臺塑、長億集團)對臺灣國企臺灣電力的電力市場爭奪,美國通用電氣為首的島外力量也看上了臺灣的市場利益。
從民眾角度看,不同的發電方式和調整,都可能引起島內的民間團體和不同利益集團的反對和抗議,這也使得一些政客在「民意」和「選票」面前,要做出更多的考量。
最後,就是藍綠兩個陣營的恩恩怨怨。套用陳水扁的那句名言,真是「罄竹難書」了。
△ 都是聲音
缺電的問題,看上去很撓頭。不過政知見注意到,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其實解決臺灣島的供電問題從技術層面看並不複雜,從福建平潭到臺灣新竹海上距離僅140公裡左右,比海南島的海底電纜長不了太多,所以從大陸通過海底電纜向臺灣島內供電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現在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是政治問題。只要臺灣方面有意願這是不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