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小半年,演完《甄嬛傳》後當了十餘年娛樂圈和影視劇「失蹤人口」的譚松韻,突然間在觀眾的視線裡大放光彩起來。
觀眾記得她,還是《甄嬛傳》裡面貪吃貪玩兒,飽滿天真,沒啥心機的淳貴人方淳意。而後,沒後臺沒資歷的她也沒得著什麼實質性的好處,十多年一直在一些邊角廢料的劇情裡當配角,在一些有資歷的大製作裡當龍套。一直到2019年,一部和任嘉倫合作的《錦衣之下》,用袁今夏這個角色以及十多年依舊飽滿的蘋果肌小臉蛋兒,收穫了大批觀眾。
而《錦衣之下》僅僅是開了個頭,之後,陳凱歌投資的《民初奇人傳》,和宋威龍、張新成合作的《以家人之名》迅速佔據熱榜。沉寂多年一朝爆發,居然有了和宋茜不相上下競爭「金鷹女神」的資歷和熱度。
當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大家看看最後宋茜穿著女神裝的效果圖,紛紛慶幸——這樣的福氣,給我可消受不起!
錯過一次之後,譚松韻將注意力集中到劇集的宣發上面,這不,《親愛的麻洋街》,譚松韻和許魏州、牛峻峰擔綱主演,氣勢洶洶的來了!
01懷舊懷舊,做舊全新!
咋說呢,作為當前的懷舊主流,《親愛的麻洋街》很迎合當代八零後變老開始回憶當年的調性,這種調性特別在社會整體發展滯後或者遲緩的時期特別有市場。
要麼是成功者回味當時無憂無慮的童年,想要在編劇營造的合家歡氛圍裡找補一點童年確實的家庭溫情l要麼是失意者在反悔當年的後知後覺,希望上天再給一次機會讓他們抓住時代脈搏,糾正錯誤重來一次,換取如今不怎麼憋屈的現實處境。
當然,也不排除某些地點營造一種復古老舊的氛圍,希望藉此成為網紅景點,把自己宣傳出一種旅遊景點收門票賺GDP的可能性!
為此,《親愛的麻洋街》在敘事的過程裡大量有意裝作無意的堆積時代細節——當年的筒子樓,簡易的房舍,扎堆的小孩兒,早上的早點攤兒,晚上的黑白電視機,以及大家排排坐看電視的人頭攢動……
若想成為精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年代感的真實
《親愛的麻洋街》是在細節上下了功夫的。為了還原近二十年社會變遷產生的時代感,《親愛的麻洋街》做了不少努力。不僅通過最直觀的服裝、髮型,還用平房、樓房、磚路、柏油路、路邊招牌等時代細節,展現1984年到近現代的城市發展變化,最終使得故事中的平凡小人物也變得生動鮮活,與當下生活變得毫無縫隙,真正通過六家人折射出南方群像記憶。
但是如果仔細看,這部電視劇和譚松韻上一部爆款《以家人之名》一樣,有著拿著年代感偷換概念的嫌疑。
它雖然堆砌了大量的年代感細節,但是放諸四海都一樣的細節並不具有特質性,形成了「不掛年代」的一種些微的窘境,劇情還是傳統婆媽撕胯的家庭劇的老套路,在想要達成的市井底層小市民寫實派的生活屬性上,還是略顯懸浮。
《親愛的麻洋街》懸浮於八零年代的廣州之上。與其說是一部廣州麻洋街味道的電視劇作品,不如說,只是打著麻洋街旗號的青春愛情劇罷了。
02從來深情無人問,只為套路看太多!
在劇情構建上,《親愛的麻洋街》還是走的苦情家庭倫理劇的慣常套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廣州市的麻洋街長大的少年歐小劍(許魏洲飾演)從警校生退學後,變成了自甘墮落,每天和街頭巷尾廝混的小混混,這種生活態度的變化讓與他一起長大的馬曉曉(譚松韻飾演)很不理解。(這種趨勢,會不會拍成《無間道》,個人持保留態度)
兩人就這種人生趨勢的發展方向進行探討,進而發生爭執。這一幕被暗戀馬曉曉的易東東(牛駿峰飾演)看到。
新搬來的易東東作為外來人口,發揮自己善於交往的個性,很快和麻洋街的孫隼、梁小寶、曾好、馬達達等同齡人打成一團,緊接著一連串的突發事件(是的,車禍,死爹媽,成為孤兒,和肇事者還是青梅竹馬,但青梅竹馬一定是為了某種義氣或者親情考慮扛下黑鍋造成情人反目)的三板斧例行上線,讓他慢慢和歐小劍、馬曉曉有了關聯,並且介入了兩個人之間。
而後,隨著時代變遷,當事人各種愁腸百轉但就是打死不解釋當年原委,造成有情人終成陌路,而其他人也在改革春風裡載沉載浮走上各自迥異的生活道路。最後時過境遷,眾人回憶當年在麻洋街經歷的雞飛狗跳的青蔥歲月,一切突然間就被揭示開了,大家突然間就開始懷念這一段鐫刻了獨屬於他們的青春,以及青春發生的地方了。
這部《親愛的麻洋街》講的是廣州麻洋街八十年代的青春故事。但是和其他同類型的作品比較一下,《親愛的麻洋街 》不論故事還是人物都設置得偏套路化,這一點不如《以家人之名》。
《以家人之名》開篇還營造「骨科」家庭,和四個男人和一個女孩子的性別衝突與反差這種比較獨闢蹊徑的話題來引入,而《親愛的麻洋街》整體構建卻是套路化的青梅竹馬最後分道揚鑣,心愛的女孩轉投他人懷抱的老式套路!
馬曉曉和歐小劍是典型的有緣無分,而易東東則是典型的見縫插針!三個人的感情是標準流程,就連三個人父母的角色都設定得和其他家庭劇一樣千篇一律的個性雷同——陳瑾延續了趙美蘭的霸道刻薄,史可多少年了還是擺脫不了潑辣的固有形象!
03開場驚豔,後繼乏力!
並不是故事發生圍繞家庭生活就叫合家歡題材劇。此類作品的重點不僅是描摹家庭生活的瑣碎與戲劇衝突,還要用更加細微的筆觸去披露與還原小人物在家庭生活、時代發展中的成長變遷,從而使背景的時代感和人物的真實性相交織,令觀眾通過角色演繹感受到現實的溫暖。
在《親愛的麻洋街》中,描摹的就是一群麻洋街的「本土青年」,但是,看著看著你會發覺走向慢慢的不對路了——劇情從描繪整個街道平民的日常生活,開始變成了兩男一女的愛情悲喜劇!
譚松韻的劇情從《錦衣之下》開始,經歷《以家人之名》到如今的《親愛的麻洋街》,一直有慣性的套路,有一種不管是啥類型,最後總會變成男一號和男二號為了把他寫進戶口本的,感情戲!
《親愛的麻洋街》初衷是以馬曉曉三個人的感情為線索,整體帶出麻洋街這個廣州原住民的起伏跌宕。可是,前面的劇情一出來,整體的起伏都集中在一群青年人的肆無忌憚的青春(然後有人就拿著這個點死活往《陽光燦爛的日子》上面靠)上面,三個人的感情又是這些人裡面重中之重的描寫對象!
04演員並不算很好的狀態!
而且,因為年代濾鏡的使用,使得柔光和美白不能作為主色調使用,於是,原本一直說「少女感」的通稿,在這裡暴露了譚松韻的真實年齡。
雖然譚松韻團團的小臉不顯年紀,但是,畢竟年紀到了,隨著膠原蛋白的流失,原本圓嘟嘟的蘋果臉還是逐漸薄了。如今三十多還在堅持未成年少女形象的譚松韻,在近鏡頭裡的狀態有點垮了!
而作為主打的許魏洲,在前面的劇情裡出現的時長也不多,一直被追著他去的觀眾吐槽男一號是個「掛名男主」。
不過還好,畢竟劇情才進行了不到三分之一,以後的故事還可以慢慢往回圓,但是,許魏洲要真演《無間道》,看我會不會跟編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