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說明】本文是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對近幾年高考試題的一個系統分析,視角獨特,觀點鮮明,妙趣橫生,朗朗上口,僅供娛樂參考,請各位輕鬆愉悅來看本文,不要過分解讀,不要上綱上線,本文不帶有任何對出題人的不敬之處和政治不滿,純娛樂!純調侃!觀點若有您覺得不妥之處,歡迎交流討論!不喜者勿噴!笑一笑關閉即可!仔細閱讀這篇文章,是否會給你的高考備考帶來啟示?這也是初衷之一!
你們看,出題人都被逼成什麼樣了?
2020高考已經塵埃落定,網上對題目的解析也如雨後春筍般跟風瘋狂生長。現在的網絡,太正經的內容很難有人看得下去,雖然很多解析的質量確實很高,但顯然學生更喜歡老師在課堂上正經地講,網上嘛~當然是越浪越好。所以本人決定換個角度來聊聊近幾年尤其是今年的高考化學題。此外,由於本人有點懶,公眾號一篇都沒發就被凍結了,因此借用徐老師的平臺,偶爾發點不正經的內容。以下內容可能會政治不正確,個人水平有限,無知者無畏,有問題請衝我來。如有冒犯,不勝榮幸。
其實早在2018年出現兩個選項都對的單選題時,我就想出來調侃一下了,無奈可調侃的素材不多,到今年,終於多了很多素材了,因此廢話不多說,開扯~
個人感覺今年理綜化學全國I卷整套題都透著出題人的絕望:各位一線老師,各位專家行行好,不要我出一套高考題你們就紛紛模仿,把套路研究得門兒清,以後我還怎麼出題啊?大綱是取消了,我也的確可以放開手腳使勁出題了,但出的內容一旦用到哪怕那麼一丁點學生沒有學過的知識,我都要被噴,你們這幫大爺真難伺候!出完題,多少雙眼睛都在盯著題目找瑕疵,我太難了!政治上要求出題要與時俱進,結合當下熱點,我好意思不考新冠嗎?你們搞預測,押這種題不準才怪了,這種題還得送分~
中國國家體量大,高考改革幾乎不可能在題型上大面積變化,採用逐步轉變的策略是明智之舉。在大多數題目考察形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個別題目進行創新是每年的亮點。當然,如果題沒創新好,可能會變成汙點。
如果從出題人有多絕望的角度來理解,就更加喜感一些:
你們看,出題人都被逼成什麼樣了?
(一)元素周期律、表的題目由以前的推元素,定位置,翻譯選項,判斷對錯的套路:
先是加了些無機物推斷的嘗試:
後來又摻入了無機物結構信息:
到今年,直接搞了個核物理反應,都不是化學變化了。讓你們再研究套路!
套路與反套路的較量年年在上演,學生是無辜的受害者。如2020年全國II卷,無機物結構信息難度加大,學生沒有配位鍵知識,很難推出元素。
當然,並不是說學生沒法把題做對,畢竟這類題,有些只看選項就可以做出來,比如三對一錯的題目,假設選項是對的,那麼與其他幾個選項有衝突的那個就是答案。如果出題人看到了,研究一下怎麼反這個套路吧~
你們看,出題人都被逼成什麼樣了?
(二)震驚!阿伏伽德羅常數題在I卷和II卷中竟突然消失了?這類題目的套路已經研究得非常成熟,好像沒什麼反套路的辦法,套路派完勝,所以反套路一派掀桌子不玩了~當然,不排除這類題目迴光返照,畢竟,有些題目要送一些分數嘛,如果這些分數都拿不到,墊底去吧。
然而,今年,作為反套路派,出題人竟然反擊了!而且是挑釁式的反擊!
B選項「轉移的電子數為2 mol」,這個選項竟然是對的,很多學生看到這秒選,然後就被坑了。
這個反擊十分精彩,可能會被一線老師嚴厲批評,但在後面的教學中,可能會產生大的改變,從而解決物質的量知識體系中存在已久的問題。本身,物質的量定義就是一個被學生吐槽了很久的問題,一線教師已經麻木。
其實,mol這貨和個,十,百,千,萬,億,兆,京等一樣,都是計數單位而已,只不過這貨是外來概念,翻譯的時候英文名中amount沒有被反應成數量,是最大的敗筆,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阿伏伽德羅常數題消失是大勢所趨,畢竟物質的量及其相關物理量的知識體系的兩個基礎之一,在2018年被徹底動搖了。阿伏伽德羅常數的重新定義,使得摩爾質量與相對質量不再完全相等,只有近似相等。當然,只是對理論影響大,實際應用中,幾乎沒有影響,因為近似值足以滿足對精確度的要求。
你們看,出題人都被逼成什麼樣了?
(三)「不嚴謹」的選擇題再次出現
把答案選項放在A,錯誤明顯,是出題人在照顧學生的感受,性質不像第12題那麼惡劣。D選項似乎在故意挑釁,看似錯誤,實際可以符合題意。讓一線教師心有憤怒但無力反駁。強烈懷疑這是在報2018年的仇!個人估計,今年本題AD都給分的可能性不大,個人觀點,錯了可以打我的臉~因為從情感上來講,我是希望學生們都能拿到分的。
順便吐槽一下2018年全國I卷第8題的官方態度:題目沒問題,認識角度不同,因此兩個選項都正確。
我兩個認識角度都有,你這單選題出得讓我很難辦啊~
所以我還要調用一下我的情商,揣測一下出題人的意思,再考慮一下個人利益,也就是分數,然後選A。嗯,這題出的不錯,還能考察其他方面的能力,物超所值~
當然,還可以教會學生,哪些錯誤是可以包容的,哪些不行。比如即使高考這麼重要的考試,出錯也是難免的,所以題目出錯了一定不要過分責怪出題人,因為出題真的很不容易,科學,理性地討論就好了,還可以充分發揮題目的價值。但是如果死不認錯,千萬別慣著他這種態度!
你們看,出題人都被逼成什麼樣了?
(四)大題竟然出現有爭議的地方!
大家都是怎麼算出0.09mol/L的?用濃度直接代替物質的量算了嗎?兩邊溶液的體積一樣嗎?今年的劇本我已經給官方寫好了:不是要研究還原性強弱嗎?不是得控制變量嗎?當然要控制兩個燒杯中溶液體積相同了~
好吧,嚴肅一點,我相信肯定不是出題人被逼成這樣的,失誤難免,我十分理解,希望官方承認錯誤,別人罵你的時候我一定挺你。
你們看,出題人都被逼成什麼樣了?
(五)大學內容不再遮遮掩掩,已經明目張胆地登堂入室了,
自從速率方程被引入反應原理題,這個趨勢愈演愈烈。
速率方程的套路大概也被摸得差不多了,今年換了個形式出現。
分布係數以前只是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在溶液中的離子濃度關係題裡,羞答答地藏在圖像縱坐標的角落,2017年全國II卷年堂而皇之地把公式印在了試卷上,但並未告訴學生,這個物理量叫什麼,欲說還羞。
今年更加不遮掩了,把這個物理量叫分布係數都交待了。
甚至有機題目芳香族化合物都把雜環給搞進來了,苯環結構已經滿足不了出題人的欲望了。
出題人一定在想:還不是被你們給逼的,大學的內容我也不想考啊,但你讓我怎麼辦?
看完今年的題目,我的內心只有哈哈哈哈,當然,套路還是要研究的,反套路也還是要研究的,反反套路更要研究,高考套娃套餐了解一下~
出題人還是要逼一下的,一線老師的思維定式還是要調戲一下的,這樣我們的高考才會越來越好。其實,說要與時俱進,只是題目的外衣變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素材,知識內核並未改變,思維模型並未改變,角度在不斷增加,內容在不斷充實,考試的價值在不斷被大眾認同。
說到底,我們國家的化學教育是成功的,從底線思維來講,至少我們國家不會大面積出現向體內注射消毒液的人,為中國基礎教育點讚~
最後,給選擇了化學的高中生提個建議,沒事的時候可以翻翻大學化學專業的教材或雜誌,既能裝13,又可能碰上高考素材~
來源:高中化學徐老師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