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遜帝溥儀在紫禁城那一方小天地裡保留著自己的小朝廷。在其成長過程中,他和後來進宮的皇后婉容順應時代潮流,分別聘請外國人擔任自己的英語老師。溥儀的英語老師是英國人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婉容的英語老師是美國人任薩姆(Isabel Ingram)。
1919年,由李鴻章之子李經邁引薦,莊士敦進入紫禁城,成為14歲溥儀的英語老師,直至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莊士敦拿了牛津大學碩士學位,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曾擔任英國在華殖民地官職多年,是個「中國通」。
莊士敦想把溥儀培養成為「一個智力健全身體健康的青年」。他不僅為溥儀教授英語,還教西方歷史、生活風俗、自然新知、國際局勢等。可以說,這位「洋帝師」帶久居深宮的少年溥儀認識了一個新奇的世界。
莊士敦深深影響了溥儀的生活習慣。溥儀請莊士敦為自己取了一個英文名,叫Henry。他還穿西服,經常模仿莊士敦的穿衣打扮,在身上裝飾懷表、戒指、袖扣。民國政府多次勸說溥儀剪掉辮子,都遭到拒絕,但莊士敦說了句大辮子在外國人看來就像豬尾巴,溥儀果斷剪掉。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說,對他影響最大的師傅首先是陳寶琛,其次是莊士敦,並說莊士敦「已經成為我靈魂中的重要部分」。
莊士敦作為一個西方人,卻對已被中國拋棄的封建官僚的派頭極為欣賞。他很喜歡別人叫他「莊大人」。溥儀曾賞賜他「一品頂戴」,他專門找人做了一套清朝袍褂冠帶,穿上後在自己位於西山的別墅裡拍照,廣贈親友。另有一些文件顯示,莊士敦試圖遊說外國政府,幫助溥儀復闢。
學了將近6年的英語,溥儀的英語水平有多高呢?作為老師的莊士敦是滿意的,因為溥儀能用英語翻譯《四書五經》。後來的一個歷史事實也能從側面反映溥儀的英語水平。1945年溥儀在「東京審判」法庭當證人,面對法官的英語詢問,他不需要戴同聲傳譯的耳機,對答如流。
1922年婉容嫁給溥儀,進紫禁城當了皇后,任薩姆被聘請教導婉容英語。婉容的英文名字是Elizabeth,在生活上也受到西方影響,彈鋼琴、聽爵士樂、吃西餐。
任薩姆1902年3月出生在北京,她的父親是一名公理會傳教士,後來回美國讀了大學,1922年在衛斯理學院畢業後返回中國,同年開始進入紫禁城為婉容授課。她比婉容大四歲。
皇妃文繡也有自己的英語老師,名為凌若雯。她從凌老師那裡學到了很多新思想,最終她與溥儀離婚,就與這段學習經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