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中國近現代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作品曾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成長。老舍是個地道的北京人,他筆下的北京生動,活潑,有趣,熱鬧,但同時也暗流湧動。
毫無疑問,老舍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語言大師,對於這一點,王朔也曾說過,老舍的語言代表了北京語言中最正統的那一種,我用的語言都是北京小老百姓的。
老舍的小說文筆流暢,行文風格多樣,樸素幽默,接地氣但卻不低俗,雅俗共賞。老舍被語文語言藝術的大師,在他之前,沒有一位大師是這樣來記錄民間的語言的。
老舍寫文章最忌諱枯燥乏味,這和他的性格也是有非常大的關係的,根據老舍的兒子舒乙的回憶,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們家中就常常聚集了來自各地的知名人士,而這群人中的核心就是他的父親,老舍喜歡講笑話,講奇聞,他一開口要不就讓大家捧腹大笑,要不就讓大家沉默思索。
1930年的時候,老舍在自己的朋友家遇到了自己未來的妻子胡絜青,兩人一見如故,女方的家長又很喜歡這位青年才俊,很快就撮合他們結婚了,在結婚之前,老舍和胡絜青約定:如果胡絜青看到老舍坐在那裡抽著煙,一動不動,千萬不要過來打擾他,他不是在生氣,而是在構思。他們還約法三章,說明了遇到什麼事都要講清楚,不能吵架,結果夫妻二人果然就安然共同度過了35年,從來沒有吵過一次假。
兩人後來生有一兒兩女,後來他的這些兒女從事的工作或多或少都離不開父親的影響,比如他的兒子舒乙就曾出版過散文集《老舍的愛好和關坎》,而根據舒乙描述,我們還得以知道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這件事就是老舍在1968年失去諾貝爾文學獎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瑞典大使在當年諾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慶功宴會上透露出來的。
在老捨生前的一段時間,他曾是國人作家中作品被翻譯到海外最多的作家之一,甚至被翻譯成了瑞典文,當年諾獎經過了層層選拔,最後只剩下了五位諾獎提名人,其中就包括老舍,川端康成,這二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東方人。
經過秘密投票,老舍本來都已經當選了,但是經過調查,諾獎委員會卻發現老舍已經去世兩年了,而諾獎又有不頒獎給逝者的規則,最後這個獎就落到了川端康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