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背後:父母教育方式是原因之一

2020-12-13 瀟湘晨報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

青少年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良好的夥伴關係對於青少年減少抑鬱情緒,防止網絡成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現在有些學校課間十分鐘不許下座位,同學間甚至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許說話,宿舍不許聊天,這種教育方式怎麼能培養出一個人際關係良好、高情商的青少年?

從學校老師到家長,都應該有一個心理健康的意識。及時發現孩子行為異常的苗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些孩子淘氣不聽話,他們可能是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需要老師及時發現,告知家長,催促家長帶孩子及時就醫。

有些孩子出現抽動症的表現,老師和家長還以為孩子屢教不改,對孩子進行訓斥。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造成病情更加嚴重。

有些孩子上學就出現頭痛肚子疼心慌難受等各種症狀,花了很多的錢,做了很多的檢查。卻不能發現原因,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其實這些孩子可能是學校壓力緊張造成的軀體化症狀。需要找尋孩子的壓力源,幫孩子解決問題。

所以,在學校中普及心理知識,讓老師和家長都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是讓孩子幸福成長的重要環節。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深層次原因

一方面是孩子自身的問題。比如孩子本身有注意力缺陷,人際交往障礙,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差,情緒不穩定,自我管理能力有限等問題,導致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問題。

另一方面是父母教育方式問題。我們常常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有些家庭父母教育方式是大包大攬,溺愛保姆型教育方式。有些家庭是忽略型教育方式。有些家庭是充滿矛盾衝突打罵的教育方式。有些父母期望值過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是最好的,給孩子各種壓力,讓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有些孩子,從小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入學後又回到父母身邊,兩代人或者父母教育方式的不一致常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無所適從,或者撒謊獲益。

還有一方面是教育模式的不確定性:小學的教育方式和中學教育模式接軌上出現偏差。小學回家沒作業,中學作業寫不完。小學快樂教育,中學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模式的差異,使得剛從疫情在家自學的孩子們回到學校之後,感到非常的不適用。很多適應障礙的孩子出現學校恐懼,厭學,各種身體不適的軀體化症狀,不斷到醫院就診,各種檢查都發現不了問題。其實常常是心理因素在作怪。

青少年之間矛盾糾紛如何處理

學生來到學校,需要結交新的同學,建立新的夥伴關係,我的夥伴在哪裡?夥伴關係會怎樣?是否能適應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這種不確定性,讓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們也充滿了焦慮。

夥伴交往有各種方式,從交往發起者來說,有主動型和被動型;從交往形式來說有活躍型和安靜型;交往的方式來說,有溫柔以對型的,也有嬉笑怒罵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同類型的夥伴更願意聚在一起,不同類型的夥伴在一起相互補充、相互學習也是非常常見的。

但也有孩子們傳出了夥伴交往出現問題,甚至矛盾衝突,暴力傷人的事情,讓人震驚。

夥伴關係對於青少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的同伴交往尤其重要。青少年時期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同齡的夥伴們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有著更多的共同語言。另一方面,青少年想從夥伴、集體對自己的反應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進而完善自己。因此,這一時期的夥伴交往往往影響兒童一生的發展。

每個人來自的原生家庭,決定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所以,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處理方式是非常正常的。但青少年可能還沒有學會換位思考,缺乏容忍,容易衝動,常常無意間傷害到朋友的感受,引發矛盾衝突。正是因為青少年對夥伴交往的在乎和重視,在這一時期又會有明顯的人際關係敏感,所以夥伴交往出現問題,對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長遠的。

夥伴交往障礙常常是抑鬱症、網絡成癮等心理問題的誘發因素。所以青少年出現了夥伴交往上的問題,不要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需要幫助青少年分析原因,解決問題,重新回歸快樂的學校生活。

夥伴關係處理不當常常有可能是一些疾病原因造成的,這些疾病狀態包括:

1.患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的青少年,就會有衝動行為,做事不能等待,忍耐性差,遇事不加思考,點火就著,事後後悔。

2.比如孤獨症譜系患者,對於別人的言行舉止不能理解,不能保持長久的人際關係,經常容易與人意見不一致,又不能靈活處理,換位思考,產生矛盾衝突,事後仍然有偏執想法,難以改變。

3.比如人際關係敏感的青少年,感覺別人的一言一行都是針對自己的,就是為難自己,孤立自己,以至於出現社會退縮行為或攻擊性行為。

4.比如抑鬱情緒患者,凡事總是往壞處想,而主管屏蔽忽略好的一面,在自己的假想情緒影響下,或者以沉默躲避解決矛盾衝突,或者以突發情緒失控,產生更強烈的傷害行為,自傷或者傷害他人。

簡單的口角紛爭可能會很快遺忘,夥伴們又重新和好,繼續快樂地共同享受美好的學校生活;而嚴重的傷害,千萬不要忘了找找法律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性格成長至關重要

一歲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從父母的照顧過程中、耐心包容中、積極關注中獲得安全感。如果這一時期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息不管不問,過早讓孩子脫離開父母,父母的不辭而別,或者把孩子寄養在老人甚至其他親戚家,孩子就有可能出現安全感的缺失。

兩歲是培養孩子幽默感的時候。此時的孩子對照顧者的表情十分敏感,能夠發現有趣的事情,並哈哈大笑。父母對孩子回報更多的笑臉,更多地配合性的逗笑行為,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所以青少年面對矛盾衝突表現出的情緒反應,和小嬰幼兒時候的父母教育方式是密切相關的。

大多數孩子確實是在矛盾和衝突中逐漸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甚至終身的朋友。而少部分人卻不能把這些夥伴糾紛的事情放下,形成潛意識的傷害,影響終身的性格的形成和處事方式。簡單的青少年的矛盾衝突是可以發現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問題和孩子的心理問題的,不要輕描淡寫的划過。

(作者: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

閆春梅

【編輯:劉羨】

【來源:中新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父母教育方式是原因之一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  青少年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良好的夥伴關係對於青少年減少抑鬱情緒,防止網絡成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現在有些學校課間十分鐘不許下座位,同學間甚至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許說話,宿舍不許聊天,這種教育方式怎麼能培養出一個人際關係良好、高情商的青少年?
  • 專家: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父母教育方式是原因之一
    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造成病情更加嚴重。有些孩子上學就出現頭痛肚子疼心慌難受等各種症狀,花了很多的錢,做了很多的檢查。卻不能發現原因,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其實這些孩子可能是學校壓力緊張造成的軀體化症狀。需要找尋孩子的壓力源,幫孩子解決問題。所以,在學校中普及心理知識,讓老師和家長都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是讓孩子幸福成長的重要環節。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
    有些孩子上學就出現頭痛肚子疼心慌難受等各種症狀,花了很多的錢,做了很多的檢查,卻不能發現原因,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其實這些孩子可能是學校壓力緊張造成的軀體化症狀。需要找尋孩子的壓力源,幫孩子解決問題。 所以,在學校中普及心理知識,讓老師和家長都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是讓孩子幸福成長的重要環節。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如何建立起完善的社會引導治療體系?
    針對當今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狀況,記者採訪了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專家閆春梅。剖析了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深層次原因,就如何建立起完善的社會引導和治療體系,回答了記者的提問。疫情之後,看心理門診的患者越來越多,其實是心理知識在社會中不斷普及的結果,讓大家意識到心理問題在青少年群體中有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學業和人際交往。青少年及其家長經常諮詢哪些心理健康問題?
  •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背後,父母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近些年愈演愈烈,據相關機構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存在心理問題的青少年兒童人數直線上升,僅我國就至少存在3000萬~5000萬的青少年兒童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或人格障礙。不可否認,遊戲相比於其他的娛樂方式有著更強的代入感,但是孩子在遊戲裡尋找代入感的前提是,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和快樂。可悲哀的是,有些問題直到意外發生,家長都不覺得自己有問題,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 父母應該注意青少年的哪些心理問題?
    當今社會,青少年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壓力,教育壓力、成長壓力,校園欺凌,荷爾蒙的變化等都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和身體的發育。據統計,16歲的孩子中,十分之一的人都會有心理問題。很多青少年在這個時期都會有心理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很普遍,但現在的教育資源很少去重視這些問題,也沒有太多正規的機構去研究如何引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向好的方向發展,有些父母也因為沒有足夠的重視,而導致青少年走向了錯誤的道路甚至是不歸路。
  • 及時發現青少年心理問題,保護孩子健康成長
    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造成病情更加嚴重。有些孩子上學就出現頭痛肚子疼心慌難受等各種症狀,花了很多的錢,做了很多的檢查。卻不能發現原因,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其實這些孩子可能是學校壓力緊張造成的軀體化症狀。需要找尋孩子的壓力源,幫孩子解決問題。
  • 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嚴峻的背後,家長需要的反思與啟示
    一時間幾乎全社會把視角開始對準了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問題。不過青少年兒童心理問題在我們國家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說它熟悉是因為近期越來越多有關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事件話題頻繁登上熱搜,說它陌生呢是因為我們應對這個問題社會上普遍觀念仍然停留在以往的傳統觀念。
  • 「青少年心理專題」如何教育青少年,做一名權威型父母
    ,尤其是青少年自殺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社會問題,研究發現自殺已成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位原因。2020年的夏天,一部《隱秘的角落》再次引發觀劇熱潮,青少年犯罪浮出水面進入大眾的視野,當然更值得關注的是背後的原生家庭和青少年教育的問題。朱朝陽的經歷非常有代入感,很容易令我們感同身受,我們在指責朱朝陽媽媽的時候,多少人能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 孩子厭學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背後的心理問題是相近的
    厭學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很多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造成的,幾乎所有厭學問題的背後都有:親子關係不融洽、夫妻關係不和睦、家庭生活不夠溫馨等問題的影子。父母教育孩子停留在打罵方式上,孩子可能滋生出叛逆心理,性格變得暴躁;也可能會養成敏感多疑的性格,變得自卑、孤僻、自閉,不和人交往。
  • 孩子厭學背後是被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積累
    孩子厭學背後是被忽視的心理 健康問題的積累 什麼是厭學?青少年厭學心理是指青少年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模式,主要表現為青少年心理上對待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厭學心理是目前青少年學習上最為普遍的障礙之一,也是最讓家長及老師頭疼的問題之一。 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20%青少年正在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中國兒童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總人群大約有3000萬,而其中50%的青少年厭學行為和心理健康問題有關。
  • 一門課搞懂青少年 | 青少年常見問題與心理諮詢實務工作坊
    事實上,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特殊且重要的階段,一方面,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狀態都較兒童有很大的不同,父母、老師需要專門的學習與反思,理解孩子,改變無效、錯誤的認知與教養方式,給予孩子科學、恰當的教育與支持; 另一方面,青春期也是心理問題的高發期:數據顯示,
  • 家庭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
    但是,當代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突出。究其原因,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遺傳因素、生理成熟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等。下面,我僅從家庭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 生命之花隕落的背後,當代青少年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青少年自殺 事件屢屢發生,生命之花隕落的背後,不禁讓我們反思——當代青少年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面對網上一大片指責男孩母親的罵聲,家庭教育問題再次被網友推上風口浪尖。母親的教育方式固然有錯,公眾場合之下不顧孩子自尊心當中扇孩子耳光,的確成為了孩子跳樓的直接原因。但孩子跳樓的背後,僅是家庭教育的悲哀嗎?
  • 解我青少年心理教育機構 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原標題:解我青少年心理教育機構 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布的
  • 青少年問題應該怎麼引導教育?
    青少年主要問題家庭是學生接觸最早、最多的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很大父母過分溺愛、過分嚴厲或放任不管都會成為心理問題出現的導火索,還有來自家庭的學習壓力,會使孩子一直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對學業成績存在著過度焦慮甚至恐懼現象。
  • 這種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體愈加高發
    ,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尤為高發,其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容易被忽略,因此呼籲家長一定要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注意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其實不然,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問題》報告中指出,在10歲至19歲的青少年中,抑鬱症是致病和致殘主要原因。有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而且年紀越來越低。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人群中,青少年約佔四分之一。
  • 對症下藥防治青少年心理問題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再次被關注。現代社會,抑鬱等心理問題已經從成人蔓延到青少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 這種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體越來越高發……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尤為高發,其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其實不然,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問題》報告中指出,在10歲至19歲的青少年中,抑鬱症是致病和致殘主要原因。有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而且年紀越來越低。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人群中,青少年約佔四分之一。「然而結合臨床經驗來看,這個比例可能更高。」
  • 這種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體越來越高發
    其實不然,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問題》報告中指出,在10歲至19歲的青少年中,抑鬱症是致病和致殘主要原因。有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而且年紀越來越低。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人群中,青少年約佔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