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800字,閱讀約需3分鐘
最近天氣很熱,蚊子明顯的猖狂了起來,顧大美左邊的耳朵被咬了一下就腫了起來,為此我特意研究了一些驅蚊方法,現在分享給大家。
比如在百度上就有400多萬條關於「大蒜可以驅蚊」的搜索結果,
可惜沒用,不信你可以試試。多提一句,大蒜真的被附加了太多神奇作用,比如殺流感病毒、殺新冠病毒…… 然而它真的就只是菜餚的好搭檔而已,哪怕外用殺菌、潛在的防癌等作用也一直被誇大。不僅是大蒜驅蚊沒用,那些流傳的比如用維生素 B1 溶水後噴在皮膚上驅蚊、發出超聲波的APP驅蚊也
都完全沒用。「驅蚊手環」和一些號稱純天然的「驅蚊植物香囊」,其中有效成分的量和濃度堪憂,
也就是一個聊勝於無的作用。只有雌蚊才吸血,雄蚊不會吸血。人類的氣味、溫度及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有可能會吸引來雌蚊,它們吸了血卵巢才能發育產卵,蚊子從卵長到幼蟲前都離不開水。有積水的地方有蓋子儘量蓋上,地漏、下水道也要防止積水,可以噴點殺蟲劑。個人勤洗澡勤換衣,避免出汗過多以免招蚊子。② 家裡可以考慮裝紗窗、蚊帳,並
定期檢查是否完好。把溫度控制在26℃以下也有幫助。從外面回到家
關上門再換鞋,不少高層的蚊子就是跟著電梯順著門進去的…… (我昨晚打死2隻蚊子,後來發現是因為我媽去取快遞的時候沒關門)③ 在戶外應穿一些
淺色的薄長袖衣褲,可以把上衣掖到褲子裡,褲角掖在襪子裡,對於一些草坪、花壇、水池等蚊蟲聚集的地方一定要警惕。一邊聽著啪啪聲,一邊聞著輕微的焦糊味,成為了很多人的一種夏日樂趣。要注意一定要買正規品牌,安全更有保障。現在化學產品驅蚊也很常見,如電熱蚊香液、電熱蚊香片、可點燃的盤式蚊香,還有驅蚊噴霧。這類產品中常見的有效成分是「擬除蟲菊酯」,它的確是有微量的毒性的,但它畢竟是唯一一個FDA認為可以在室內使用的驅蚊成分,長期使用它對於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在國內外也不少了,
一般認為按照產品的使用建議規範使用帶來的風險是可控的。但很明顯,可點燃的盤式蚊香中是有可能存在如多環芳烴、甲醛、甲苯等物質,特別是我國目前也沒有明確的限定,所以相對來說
優先選擇電熱蚊香液,電熱蚊香片會更好。特別提醒:家裡有貓咪的朋友注意了!貓的肝臟難以代謝擬除蟲菊酯。[1],長期使用有可能造成沒法挽回的傷害,貓中毒會導致癲癇發作、發燒甚至死亡,對狗則相對安全。所以
如果家裡有貓咪,使用時一定要慎重,比如可以把貓放在其他房間裡,插著電蚊香的房間等蚊子都消滅得差不多了開空氣淨化器清一清,濃度降低了再換一個房間…… 反正不要插上去就不拔。參考美國權威機構的意見,
經過美國環保局註冊的驅蚊劑對於孕婦和哺乳期女性都是安全的,不過過敏體質的寶寶還是要小心的。
目前數據多、比較可靠的成分是「避蚊胺」,也是美國 FDA 推薦的防蚊蟲叮咬的藥物。注意,避蚊胺(DEET)的作用不是殺死蚊子(和蜱蟲等),而是讓它們忽略你。美國兒科協會認為
兩個月以上寶寶可以使用避蚊胺含量在30%以下的產品,其實100%的避蚊胺也是很容易可以買到的。但它並不是濃度越高作用越強,而是驅蚊時間更長,7%的話可以有兩個小時左右,24%的話可以長達5到8個小時。使用時注意對於
兩歲以內的孩子一天只能用一次,兩歲以上的孩子使用10%以下的驅蚊劑,每天可以使用三次。DEET的濃度因產品而異,請閱讀購買的任何產品的標籤。 孩子們回到室內後應洗去驅蚊劑。除了避蚊胺,美國兒科學會(AAP)認為兩個月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含有
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驅蚊噴霧。美國疾控中心(CDC)也向大眾推薦了這種驅蚊成分。此外,美國疾控中心還認為
驅蚊酯(IR3535)和
檸檬桉葉油(Oil of lemon eucalyptus,OLE)也是驅蚊的有效成分。有一個小技巧是你
直接用「避蚊胺」作為關鍵詞在電商平臺上搜索,一般用了這個成分的產品都會顯著標識出來,不過你還是要注意看看說明書上的成分表,以免被眼花繚亂的詳情頁和標題迷惑。給寶寶用驅蚊劑的話注意應
先把花露水噴在大人手上,再用大人的手塗抹寶寶暴露在外的皮膚上,要注意避開寶寶、手、口眼、鼻、傷口。這項工作應當
在出門前進行,回家後再用含皂液的水清洗掉寶寶身上的花露水。去戶外也可以同時使用驅蚊劑和防曬霜,注意
先塗防曬霜,再塗驅蚊劑,這二者都應注意時效性,必要時候記得補塗,但也不要塗得太多,而且務必用在暴露在外的皮膚上。假如最後還是不小心被咬了怎麼辦?止癢的話可以用
「爐甘石洗劑」,防止腫包,兩歲以上可以用
「鹼性皂液」,也可以塗抹一些薄荷膏。非常熱門的風油精和青草膏其中最多的就是薄荷,不過
別長期大量使用,有可能導致皮膚過敏或加重皮炎症狀。
參考資料:(更新於2020.6.12 可下滑查看更多)
[1] Boland, Lara A., and John M. Angles. "Feline permethrin toxicity: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2 cases."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12.2 (2010): 61-71.
[2] Ortiz-Santaliestra, Manuel E., et al. "Validity of fish, birds and mammals as surrogates for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pesticide toxicity assessment." Ecotoxicology 27.7 (2018): 819-833.
本文來自@營養師顧中一,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或任何你關心的人。
告訴關心的人,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