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時,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1航站樓內,羅敏君跟往常一樣來到更衣室,穿上一次性連體防護服,戴上雙層乳膠手套、護目鏡、N95口罩、一次性鞋套和頭套,套上醫用面屏,佩戴好執法記錄儀,校準好測溫槍,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羅敏君主要負責航空器登臨檢疫,平均每個班次要登臨6至8架飛機。
羅敏君(右一)與同事向機組人員詢問了解空中測溫及旅客健康狀況
「為國赴難不能避,臨危受命不能避」
羅敏君是廣州海關所屬河源海關一名從事衛生檢疫業務的關員,進入海關工作前是一名兒科醫生,有著6年的醫學臨床經驗。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河源海關發動黨員積極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有著10年黨齡的羅敏君主動向黨支部請纓,要求參與支援一線口岸的疫情防控工作。
1月27日,羅敏君接到支援廣州白雲機場海關空港抗疫一線的通知。臨行前,她在朋友圈寫下感悟:「讀書人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為民請命不能避,為國赴難不能避,臨危受命不能避」。到達廣州白雲機場海關抗疫一線後,她和同組人員負責對T1航站樓停靠的飛機實施登交通工具檢疫,主要任務是依據系統布控指令進行登臨檢疫,將疫情重點地區布控人員送達衛生檢疫查驗專區進行進一步排查。
「仿佛回到了在醫院兒科急診的工作狀態。」羅敏君這樣形容在白雲機場值守的工作。每一班航班抵達,她都用水銀體溫計為旅客複測體溫,拿著紙筆詳細詢問旅客有無發熱、乏力、咳嗽等相關症狀及近14天內旅行史、居住史、接觸史,核查旅客相關憑證,確保旅客沒有發熱、咳嗽等不適症狀。經過嚴謹細密的排查,旅客才能通過衛生檢疫關口。
「不要擔心,我們是來幫助你的」
3月28日14時許,來自泰國的9C6316航班降落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停靠在指定的104廊橋靜待海關關員登臨檢疫。
羅敏君和同事們早已等候多時。「航班上有我們大數據分析布控的旅客,機組報告其有發熱症狀,請大家務必按規範流程操作。」羅敏君與同事相互檢查防護設備,隨即走向104廊橋,開始實施登臨檢疫。
進入機艙,羅敏君根據座位信息迅速找到了發熱旅客,體溫監測顯示37.3℃,並自述伴有咽痛等症狀。面對海關的檢疫,旅客臉上布滿了焦慮與不安。羅敏君察覺到了這一切:「不要擔心,我們是來幫助你的。」柔聲的安慰讓旅客的情緒有所緩和,羅敏抓緊詢問仔細詢問旅客過往旅行史、服藥史等信息,認真記錄,為旅客穿上反式隔離衣後,通過104廊橋護送旅客前往負壓排查室進行採樣。
支援的日子裡,羅敏君已經數不清走過多少次104廊橋。 短短的幾十米,是防止疫情輸入的防線,也是守護旅客們回家希望的通道。「我曾經是一個醫生,特別理解患者的內心是多麼煎熬。」羅敏君感性地說道,「現在我成為一名海關關員,同樣會盡最大努力去幫助每個人。」
「登臨檢疫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隨著國外疫情防控形勢日益嚴峻,口岸一線工作人員的壓力陡增。3月29日航班調減前,廣州白雲機場日均進境4000人次。個別疑似發熱或有接觸史、過境史的旅客怕被隔離,不說實話,心存僥倖逃避檢查,給登臨檢疫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3月5日,羅敏君和往日一樣在機艙內實施醫學巡查,認真地對每一位旅客進行紅外線體溫計測溫,發現一位旅客體溫異常,水銀體溫計複測體溫37.5℃,其回答詢問時支支吾吾。她立即警覺起來,繼續加強盤查,最終旅客承認曾赴韓國參加考試。羅敏君初步判定其為染疫嫌疑人,迅速排查找出密切接觸者,有序安排他們下機,在同組人員的配合下啟用專用通道將發熱旅客送到負壓排查室做進一步處理。
在每天的排查中,排查人員都是冒著很大危險工作。「登臨檢疫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既然我站在這裡。我就必須守住這道防線!」面對危險,羅敏君和同事們認真做好個人防護,嚴防境外輸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有一天她會為自己的父母感到驕傲」
羅敏君的丈夫溫雅筠,是河源市人民醫院呼吸科的主治醫師。抗擊新冠肺炎戰「疫」打響以來,他一直堅守在崗位上 「我們都很自豪能夠參與這次抗『疫』。」羅敏君說,「他的工作其實比我更危險,但不在彼此身邊,只能互相提醒做好防護,保護自己,保護人民。」
為了能安心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這對「逆行中的夫妻」把4歲的女兒送回老家託父母照顧。至今,已有2個多月沒見過女兒。
「唯一的遺憾是不敢跟女兒打電話,一給她打電話,她就哭得稀裡譁啦的,問什麼時候能回家。」談及女兒,羅敏君眼中淚光閃現,「雖然心疼她,但我們都相信,她有一天一定能理解自己的父母,為自己的父母感到驕傲!」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琳 通訊員 關悅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