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性 推動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

2020-12-12 河北日報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

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

要突出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二是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是要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四是要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五是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0日下午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探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全黨一定要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科學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和重點,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這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由中央政治局同志自學並交流體會,劉鶴、孫春蘭、李希、李強、李鴻忠、陳全國、陳敏爾、胡春華、蔡奇就這個問題作了重點發言,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聽取了他們的發言,並就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我們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如期實現。

習近平強調,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市場準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範,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要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要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要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要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以上幾個體系是統一整體,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我們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借鑑發達國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習近平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紮實管用的政策舉措和行動。要突出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下轉第二版)

相關焦點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教學設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大勢進行科學判斷,作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重要部署,為我們在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這些重要部署和思想的形成背景、內容和重要意義是什麼?這是本次課要回答的問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轉向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新階段要有新理念、新部署、新任務。
  • 經濟大家談|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勾畫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吹響了開啟現代化新徵程的號角。理念指導行動,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要求我們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等5則
    簡新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  黨的十九大提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則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任務,因此必須深入思考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什麼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建設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
  • 時政熱詞:現代化經濟體系.
    由「量」到「質」關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堅實基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經濟發展新特徵新要求的主動選擇。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摘 要]本文以十九大報告的精神為指南,深入分析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動力和重要內涵。我國在創新引領發展方面的改革經驗,主要體現在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引進、產學研合作等體制上。新形勢下創新引領發展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創新產業化」和「產業創新化」把科學技術導入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實體經濟相結合。
  • 習近平落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文章
    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探討。」  謀篇布局,運籌帷幄。如何寫好建設現代化體系這篇「大文章」,習近平全局在胸。
  •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原標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其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基礎上,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基礎上,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推進這兩方面建設,均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強國之基
    第二,經濟新常態在速度轉換基礎上實現結構優化、質量優先、可持續發展,動能要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質量發展模式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通過現代經濟體系建設要支持經濟中高速發展作為實實在在的抓手。第三,服務於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矛盾新變化,經濟體系廣義上仍然是由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組成的生產體系,各方面服務要解決主要矛盾。
  • 現代化的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新發展理念的豐富
    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按照會議精神,「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地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各領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 要點問答:什麼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點任務
    今日推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點問答。點擊圖片開始學習如何認識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性?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這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 正確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
    這個階段的主要歷史任務是緊緊圍繞提升國家治理效能,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 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
    這一論斷,指明了「十四五」時期及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務須深刻認識、科學把握。  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這個裡程碑銘記了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頑強奮鬥的光輝歷史,標刻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坐標。
  • 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努力推動我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
    全球治理體系有望延續變革趨勢,各國協調合作與博弈競爭並存。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調整,能源治理體系仍有待完善。全球製造業、能源、技術、金融、物流等供應鏈以及全球消費市場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和調整,一些大中型經濟體可能會實施「產業備胎戰略」,把確保供應鏈安全上升為重大系統性風險。
  • 馮顏利 曾詠輝:深刻認識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重大意義
    遠景目標在黨的十九大目標基礎上增加了「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並更加突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目標,即「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這就給我們指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二)持續推動「新四化」建設,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由來已久。
  • ...全面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
    「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全面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 ■ 強化科技戰略支撐,堅持「四個面向」,規劃和啟動安徽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 本報訊(通訊員 鄭言 記者
  • 高中政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1.意義/原因(1)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2)只有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打下堅實而強大的物質基礎。(3)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人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
  •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
    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需要更為深入地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推動發展方式根本轉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實踐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構成的有機整體。
  • 堅持系統觀念謀劃推動「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
    、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發生深刻歷史性變革。綜合考量國家發展階段和外部發展環境變化,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全局視野為全面現代化謀新篇、開新局。  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的布局需要突出戰略性,緊盯實現奮鬥目標的重大戰略問題,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以求「落一子而活滿盤」。
  • 深刻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 「魯言開講」宣講時間|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特徵新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認識上不斷深入、戰略上不斷成熟、實踐上不斷豐富,加速了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為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制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新發展階段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一個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