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賞石文化由來甚久,宋代便誕生《雲林石譜》這樣的賞石專著,蘇東坡寫石畫石,米癲玩石成痴,皇帝宋徽宗更是搬弄了花石綱的是非。文人的眼中,石頭變化無端,氣象萬千,「百仞一拳,千裡一瞬,坐而得之」;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近在咫尺。賞石並非對美好形象的簡單觀覽,更是中國文人的一條精神通道———他們以美的意識來審視自然造物,靜觀自得,並反饋到自己內心,涵養一份精神一種情趣,尋覓一段屬於自身的人生哲思和境界升華。
張毅和他收藏的巨型太湖石
新區銅墩路,一條不知名的道,兩側是林立的廠房,其中一家卻別有洞天。那是張毅的雲林山房賞石藝術館。十年前張毅甫過而立之年,啟程石頭的玩藏,起初是淺層面的購買,隨後漸漸入港,對房子車子沒了興致,卻對那些靈動的石頭欲罷不能。十年,藝術館和倉庫內積聚的石頭已達數萬件之巨,但他說,最可貴的還是收藏過程得來的感悟,提升了他的眼界和境界。玩石者說,玩石者悅。
第一步:喜歡,覺得石頭好玩,並隔三差五開始收集。起初買些便宜的石頭,覺得物有所值———當時石頭確實還挺便宜的。 第二步:有意識地收藏,兼顧品種和質量,漸漸成了規模,檔次也在提升。 第三步:賞石審美的學習。聽老師和前輩的教導,閱讀各種賞石的書籍,奔波於各地奇石市場,提高自己審美能力和判斷能力。 第四步:賞石文化的學習。在收藏和學習過程中,領悟到賞石是門文化。譬如關於蘇州的賞石文化:蘇州是賞石重鎮,早在唐代白居易便寫下《太湖石記》,宋代的花石綱更記錄了太湖石的顛沛流離,明代蘇州文人賞石亦蔚為大觀; 再比如古代四大名石中,蘇州的太湖石和昆石佔了半壁江山。蘇州深厚的賞石文化底蘊,激發了張毅在當代推廣賞石文化的決心。 第五步:拓展賞石文化的外延,發現賞石不是孤立的,它本身是一門陳設藝術,可與各種擺設結合,可與古玩結合,可與園林結合,可與環境藝術結合…… 第六步:感悟到賞石收藏是一門綜合性的文化事業,要做好它,需要有更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感覺,需要深入,需要積累,需要不斷學習。張毅說,起初以為自己很有些眼光了,但如今想來只是摸到了這個門而已,要想真正深入,還得再花十年工夫!
玲瓏
臥
義的太湖石來自蘇州太湖,而廣義範圍、質地相近的太湖石則產自國內多個地區。張毅廠子裡有三塊巨形太湖石,形體碩大造型雅致,令人嘖嘖稱奇,其中一件產自山東,高達7米,卻仍有瘦漏透皺之姿,見者無不讚嘆。「當初可不是這個模樣!」張毅說,石頭最早是橫陳在地上的,起初看來根本感覺不到如許風情,直到給它安了石座,豎立起來,這件太湖石才以最美的方式呈現。「把一塊橫著的石頭豎起來,這個簡單的行為,就是藝術!」張毅說,一塊石頭,角度的改變,方向的調整,無不包含著收藏家的「藝術」和「創作」。 張毅玩石不多久,就發現石頭無座,難以彰顯其美。七年前,他請來5個木工師傅,專職給他的石頭配底座。起先的底座來自模仿,但隨著認識深入,張毅發現這樣的座子並無太多可取之處,便聘請來更高水準的木工師傅,還在座子上加入了自己的設計和想法。七年來,張毅投入在石頭座子上的成本,包括木料以及師傅的工價,已然用度不菲。但做座子這門藝術,他還在嘗試和深入中…… 古今繪畫不乏石頭的佳構,於是張毅又與畫家交流,收藏了畫家的不少畫石之作…… 石頭是造型藝術,石頭是種美學,張毅又對古今雕塑有了興趣…… 張毅發現,要玩好石頭,要懂得石頭,真得是個藝術家!真是路漫漫啊,他說自己正努力朝著這個方向走。
如花綻放
舞
現代風
入賞石市場的石頭,可謂不可勝數。有傳統型的,如太湖石靈璧石昆石英石,也有現代趣味的各類水石沙漠石,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有的要常撫摸,有的得罩起來把灰塵隔開,有的應該日曬雨淋,有的甚至要用茶葉去滋養…… 琳琅滿目的石頭,一塊塊收進門。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不管天南海北,看到喜歡的就想羅至身邊。這樣的過程,難免走過眼,上過當,吃過虧。 張毅覺得自己有著很好的收藏條件:資金不是最充裕的,但不著意於個人享受,不圖好房好車,敢於大量投放於購石,;而且有時間,有精力,能夠四處跑動;另外就是肯學習,認真看書,經常向高手請教。 還有一個好心態,就是不怕吃虧不怕上當。有時候石頭才買來,就發現吃虧了,但眼界因此也提高了,所以並不後悔。恰恰就是這樣的吃虧,加深了印象,讓他對石頭的理解得以精進。而且,因這敢於購買的吃虧精神,張毅嘗了不少甜頭,買到了一些被他人忽視的好石頭。 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尋尋覓覓,有時候還要彎彎曲曲。是什麼讓他如此執著?只能說:此中自有樂地。
看看他的藏石規模,單是雲林山房展館就分了這麼多個廳!
蘇式廳
山水廳
科普廳
几案石廳
底座間
山水間
█其實好石頭是不缺的,缺的是發現好石頭的眼光。
█賞石有所謂的「像」,許多人喜歡說這個石頭像什麼、有幾分像;但賞石的「像」並非簡單的象形,而是追求一種精氣神,神似和意境才是更高層面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