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 ▏石痴張毅的雲林山房

2021-01-20 收藏閣


中國賞石文化由來甚久,宋代便誕生《雲林石譜》這樣的賞石專著,蘇東坡寫石畫石,米癲玩石成痴,皇帝宋徽宗更是搬弄了花石綱的是非。文人的眼中,石頭變化無端,氣象萬千,「百仞一拳,千裡一瞬,坐而得之」;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近在咫尺。賞石並非對美好形象的簡單觀覽,更是中國文人的一條精神通道———他們以美的意識來審視自然造物,靜觀自得,並反饋到自己內心,涵養一份精神一種情趣,尋覓一段屬於自身的人生哲思和境界升華。








張毅和他收藏的巨型太湖石



新區銅墩路,一條不知名的道,兩側是林立的廠房,其中一家卻別有洞天。那是張毅的雲林山房賞石藝術館。十年前張毅甫過而立之年,啟程石頭的玩藏,起初是淺層面的購買,隨後漸漸入港,對房子車子沒了興致,卻對那些靈動的石頭欲罷不能。十年,藝術館和倉庫內積聚的石頭已達數萬件之巨,但他說,最可貴的還是收藏過程得來的感悟,提升了他的眼界和境界。玩石者說,玩石者悅。









第一步:喜歡,覺得石頭好玩,並隔三差五開始收集。起初買些便宜的石頭,覺得物有所值———當時石頭確實還挺便宜的。  第二步:有意識地收藏,兼顧品種和質量,漸漸成了規模,檔次也在提升。  第三步:賞石審美的學習。聽老師和前輩的教導,閱讀各種賞石的書籍,奔波於各地奇石市場,提高自己審美能力和判斷能力。  第四步:賞石文化的學習。在收藏和學習過程中,領悟到賞石是門文化。譬如關於蘇州的賞石文化:蘇州是賞石重鎮,早在唐代白居易便寫下《太湖石記》,宋代的花石綱更記錄了太湖石的顛沛流離,明代蘇州文人賞石亦蔚為大觀; 再比如古代四大名石中,蘇州的太湖石和昆石佔了半壁江山。蘇州深厚的賞石文化底蘊,激發了張毅在當代推廣賞石文化的決心。  第五步:拓展賞石文化的外延,發現賞石不是孤立的,它本身是一門陳設藝術,可與各種擺設結合,可與古玩結合,可與園林結合,可與環境藝術結合……  第六步:感悟到賞石收藏是一門綜合性的文化事業,要做好它,需要有更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感覺,需要深入,需要積累,需要不斷學習。張毅說,起初以為自己很有些眼光了,但如今想來只是摸到了這個門而已,要想真正深入,還得再花十年工夫!



玲瓏











義的太湖石來自蘇州太湖,而廣義範圍、質地相近的太湖石則產自國內多個地區。張毅廠子裡有三塊巨形太湖石,形體碩大造型雅致,令人嘖嘖稱奇,其中一件產自山東,高達7米,卻仍有瘦漏透皺之姿,見者無不讚嘆。「當初可不是這個模樣!」張毅說,石頭最早是橫陳在地上的,起初看來根本感覺不到如許風情,直到給它安了石座,豎立起來,這件太湖石才以最美的方式呈現。「把一塊橫著的石頭豎起來,這個簡單的行為,就是藝術!」張毅說,一塊石頭,角度的改變,方向的調整,無不包含著收藏家的「藝術」和「創作」。  張毅玩石不多久,就發現石頭無座,難以彰顯其美。七年前,他請來5個木工師傅,專職給他的石頭配底座。起先的底座來自模仿,但隨著認識深入,張毅發現這樣的座子並無太多可取之處,便聘請來更高水準的木工師傅,還在座子上加入了自己的設計和想法。七年來,張毅投入在石頭座子上的成本,包括木料以及師傅的工價,已然用度不菲。但做座子這門藝術,他還在嘗試和深入中……  古今繪畫不乏石頭的佳構,於是張毅又與畫家交流,收藏了畫家的不少畫石之作……  石頭是造型藝術,石頭是種美學,張毅又對古今雕塑有了興趣……  張毅發現,要玩好石頭,要懂得石頭,真得是個藝術家!真是路漫漫啊,他說自己正努力朝著這個方向走。



如花綻放









現代風



入賞石市場的石頭,可謂不可勝數。有傳統型的,如太湖石靈璧石昆石英石,也有現代趣味的各類水石沙漠石,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有的要常撫摸,有的得罩起來把灰塵隔開,有的應該日曬雨淋,有的甚至要用茶葉去滋養……  琳琅滿目的石頭,一塊塊收進門。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不管天南海北,看到喜歡的就想羅至身邊。這樣的過程,難免走過眼,上過當,吃過虧。  張毅覺得自己有著很好的收藏條件:資金不是最充裕的,但不著意於個人享受,不圖好房好車,敢於大量投放於購石,;而且有時間,有精力,能夠四處跑動;另外就是肯學習,認真看書,經常向高手請教。  還有一個好心態,就是不怕吃虧不怕上當。有時候石頭才買來,就發現吃虧了,但眼界因此也提高了,所以並不後悔。恰恰就是這樣的吃虧,加深了印象,讓他對石頭的理解得以精進。而且,因這敢於購買的吃虧精神,張毅嘗了不少甜頭,買到了一些被他人忽視的好石頭。  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尋尋覓覓,有時候還要彎彎曲曲。是什麼讓他如此執著?只能說:此中自有樂地。




看看他的藏石規模,單是雲林山房展館就分了這麼多個廳!




蘇式廳




山水廳




科普廳




几案石廳




底座間




山水間




























█其實好石頭是不缺的,缺的是發現好石頭的眼光。


█賞石有所謂的「像」,許多人喜歡說這個石頭像什麼、有幾分像;但賞石的「像」並非簡單的象形,而是追求一種精氣神,神似和意境才是更高層面的「像」。




相關焦點

  • 不貴不賤 不垢不淨——從崔子忠《雲林洗桐圖》說起
    洗桐」一詞出自「元四家」之一的倪瓚遣家中書傭擦洗梧桐一事。《石渠寶笈三編》《御書房》同著錄有《雲林洗桐圖》,歷代畫家從明朝崔子忠、陳洪綬,到近代李可染、傅抱石皆繪有此圖,用以隱喻精神世界的獨立、高貴甚或潔癖。 倪瓚,工書,擅詞翰。淡名利,性狷介,孤高自許,人稱「倪高士」。元末他散巨款造園林,築清秘閣、雲林草堂、朱陽館、蕭閒館……其中清秘閣是他藏蓄古書畫的地方,他還在清秘閣院子裡種望不到邊的樹,以此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雲林。
  • 漱石山房二三事
    「建一個家倒也不是什麼一生的目的什麼的,但若是哪天有錢了,總想著建一個自己的房子。」這個願望終歸沒有實現,漱石一直居住於此交租到去世。儘管比起明治時期的其他居住在密不透風的「裡長屋」中的作家,夏目漱石的境遇已經很好,但他對這個山房還是頗有嫌棄。他認為房子的牆壁常脫落,房頂漏雨,並且覺得不夠敞亮。「我不是因為喜歡這個家,喜歡在這麼髒這麼暗的地方住著才住在這裡的,而實在是迫不得已。」
  • 平陽水頭有「第一山房」,你知道嗎?藏在深山!
    乾隆三十二年(1767),北港(水頭)紳士施廷東,控告外來僧人侵佔水頭安境寺寺產以及「第一山房」房產田地。第一山房正向有安境禪堂。乾隆三年(1738)颱風經過水頭,安境禪堂和第一山房均遭毀滅性破壞。此後,寺田被僧敗光,寺院廢棄、寺僧外逸。貢生方步青等捐資贖田二十八畝,重建山房和寺院,並禮請僧人祖蓮住持安境寺。寺院主持經三傳,剩下一位年僅十二歲名叫文亮的小僧。
  • 無根山房
    無根山房  四川省無根山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簡稱無根山房)。無根山房座落在崇州市天府優質糧油融合發展功能區,懷遠鎮花果山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區位於成都以西,地處成都平原段陷盆地邊緣。毗鄰溫、郫、灌,同屬於三星堆、金沙遺址的古蜀大文化圈。無根山房地理位置優越,四川省無根山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無根山房。
  • 美術小史 雲林的河岸
    四時卉木,縈繞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號雲林居士。」後半生逢戰亂,家道中落,他原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都被打破,自此「屏慮釋累,黃冠野服,浮遊湖山間」,與漁夫野叟一道,混跡於無錫、太湖一帶的山川河流間,這一地區特有的平緩山丘、湖泊、三五株枯樹的地貌,他都飽遊臥看,「歷歷羅列胸中」。
  • 山房築VIEW | 世外桃源之食養山房
    食養山房大約十一點,我們到了隱匿在臺北陽明山山林中的食養山房,是餐廳也是茶室,更是自然和自我對話的好地方。穿過木橋,兩層的木結構建築顯現在眼前,偏日式風格與環境相融合。進入食養山房,我們脫掉鞋子,走在木地板上,屋內燈光很暗,甚至一眼看不到走廊盡頭,全身的觸感都張開著,感受著古樸幽靜的禪意。食養山房一直聲名在外,被視為設計餐廳的代表作。就整體設計而言,與其說這是餐廳,不如說是一個隱居山野的文人書房或者說日式茶室更為準確。空間基地佔地面積較大,寬鬆的空間尺度比例,讓每一位到來的客人都有一種隱於山野的感覺。
  • 金宏,一位奇石藏家與金華玉的不解之緣
    如是反反覆覆,閱石無數,亦毀石無數,雖未練就火眼金睛,金宏卻也漸漸走進了金華黃蠟石,「金華黃蠟石產生的機理有兩種,一種是地下礦脈斷裂產生碎石,落入江河,流水衝刷下由外到內逐漸發生玉化,也就是外源型;另一種是火山熔漿瞬間凝結成石,在流水中由內到外發生玉化,即內源型,這種機理的黃蠟石內在質地比較穩定。」  或許,石痴都是天生的藏家。
  • 一間山房 一家銀行 一條捷運
    食養山房:  一個人的修行  一條木長案,鋪著一條棉布長巾,兩個樹上採下的小柚子擺在上面,放著一小盒不起眼的名片,這就是食養山房的玄關。如果非要形容它,只有散淡二字。  玄關後面只看得見山林,聽得見溪水聲。走過小橋,爬上臺階,才顯露出木屋的一角,沒有招牌,也沒有多餘的裝飾,一如這裡的主人般低調。
  • 張毅:將中國「法律標杆」引向世界
    張毅身上有著很多頭銜:全國青聯常委、上海市政協委員、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和亞洲戰略委員會委員、華東政法大學等三所高校碩士生導師……。在閱讀了這位早年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後又深造於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學院的金杜律師事務所中國管委會主席的簡歷後,我的腦海中立刻蹦出了「青年才俊」四個字。的確,當十年前張毅當選市政協委員時,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字輩」。
  • 郭遐年|若隱鬧市的禪意空間,隱食山房
    太原「隱食山房」中式養生餐廳的設計,是我們對最近中式新概念餐廳的又一次創新呈現。我們在開始定義這個餐廳的意向時,就希望體現的是有別於傳統餐廳的印象,打造一個太原餐廳的新地標。餐廳食品內容主打雲南山珍養生湯鍋概念——純淨、生態、自然、養生。
  • 濟南有位「石痴」23年撿拾泰山石近9噸,是否為牟利當事人回應了
    豐金亮雖是地地道道的濟南人,但卻對泰山石有著別樣的情結。熟悉豐金亮的人,都喊他「石瘋子」,他說自己雖然沒「瘋」,但是對泰山石,卻早已成「痴」。豐金亮說,自己從小就喜歡石頭,但又說不出為什麼,用他的話說「見到好看的石頭就拔不動腳」。
  • 雷敬敷:觀賞石品鑑的方法論.
    以「檢閱古今圖籍」編撰而成的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在敘及的81例造型石和圖紋石中,以「奇」形容的有30多例,佔三分之一以上。清代阮元所著《石畫記》被譽為「中華石譜之殿軍者」。阮元在序中開篇即言「古罕石畫」,對《雲林石譜》《素園石譜》未曾記載,歐陽修、蘇東坡未曾見過的雲南大理石畫大加讚揚,亦在一「奇」字!
  • 「問道雲林」——首屆雲林故裡書畫大賽作品展徵稿啟事
    新華在線網 祁成志 來源:錫山書協倪瓚(1301年-1374年),譜名明七,初名倪珽,字泰宇,別字元鎮,號雲林、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江蘇無錫東亭長大廈(今錫山區雲林街道)人。精山水,擅書法,詩文超群,在園林、美食等方面造詣頗深。
  • 視頻號 | 家具之上有家具 【清風山房款四出頭官帽椅】
    16:57:45 來源: 福建紅木紅橋紅 舉報   此椅為四出頭官帽椅形制,原型出自清風山房
  • 蟹緣 蟹痴/張 茅
    作家唐人(嚴慶澍),江蘇人,超級蟹痴,他是第二個對我誇說江蘇人吃大閘蟹文化,他形容吃下的蟹殼重新拼成原狀一點看不出來,敢說炎黃子孫,獨蘇州人最懂吃蟹,吃得精巧,富有文化。  我終於領教了,這天傍晚,他還了當日「稿債」(每日工餘,寫四篇連載小說,多篇專欄,超過一萬字),依約來我家吃大閘蟹,喝熱黃酒。
  • 臺灣有個桃花源,叫食養山房
    林炳輝的食養山房,從外觀到內質,都秉持了這樣的理念,將人為因素降低到最小,卻將自然之味發揮的淋漓盡致。食養山房,食在味道,養志調心,山居歲月,房中書屋。陽光照過庭中嫣紅的櫻花樹,打在原木厚桌上。桌上,一支月桃枯枝在素樸的竹簾上伸展姿態,時光在此也忍不住放慢了腳步。
  • 贛州安遠英勇負傷民警張毅,已脫離生命危險!
    ——張毅張毅感謝組織的關心關懷獲悉張毅抓捕負傷消息後,公安部政治部第一時間發來慰問電,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李炳軍作出批示,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秦義高度重視,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葉國兵,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胡滿松,省公安廳黨委委員
  • 臺灣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臺灣雲林逝世
    臺灣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臺灣雲林逝世 時間:2008-02-02 16:48   來源:臺聲 臺灣雲林縣方面已決定將他的生日1月2日,訂為雲林布袋戲節。     黃海岱祖籍福建詔安,1901年生於雲林縣西螺鎮詔安裡。他見證了臺灣百年來的布袋戲史,他的故事就是布袋戲的故事。黃海岱的父親黃馬是北管布袋戲師傅,師承蘇總,人稱「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