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拼多多需要重新思考——用生命換取的奇蹟,要不要?
文丨BT財經
拼多多可能沒有想到,去年卯足勁開闢的新業務竟以最慘痛的一種方式在新年伊始出圈了。
1月3日,網絡傳出消息,拼多多旗下多多買菜的一位員工於2020年12月29日凌晨猝死,年僅23歲。
拼多多官方帳號隨後在知乎的一則「底層人民用命換錢不是資本問題」的回應徹底激起眾怒。儘管拼多多解釋稱這是外包人員誤發,不代表官方立場,但因其態度不夠坦誠,仍深陷負面輿論之中。
拼多多由此成為眾矢之,沒有人想起,它在2020年一路進擊的輝煌。
進擊的2020
2020年的最後一天,拼多多創造了奇蹟:
市值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反超美團,一舉躍為中國第三大網際網路公司,僅次於阿里和騰訊。
憑藉拼多多,黃崢也以火箭般的速度完成了財富積累,實現了從一位微軟程式設計師到全國最有錢人之一的身份躍遷。在這一天,這段造富神話更是充滿了成功學的雞血色彩:
40歲的黃崢身家超越馬雲和馬化騰,成為第二大富豪。如果不是他於年中將股權劃轉出了7.74%,或許早就成了中國最年輕的首富,也未可知。
當然,黃崢的成功有跡可循。他從小到大都是成績第一名的好學生,中學就讀於杭外,高考保送至浙大計算機系,之後又去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讀研。更具傳奇色彩的是,早在本科期間,黃崢就為網易創始人丁磊解決過技術難題,隨後在美國留學期間通過丁磊,結識了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
段永平可謂黃崢的人生導師。黃崢曾在微軟實習,畢業時收到了微軟和谷歌的offer。在段永平的建議下,黃崢選擇了當時的新秀谷歌,並在谷歌就實現了財富自由。此外,段永平還曾帶領26歲的黃崢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擁有了與股神對話的珍貴機會。
2007年,黃崢從谷歌離職,開始創業。這一年,同樣是阿里和京東的關鍵一年。
彼時,創立了八年的阿里巴巴登陸港交所,開盤股價最高超過谷歌和百度,並憑藉250億美元市值成為全球第五大網際網路公司;而劉強東則在高管會上力排眾議,下定了要自建京東物流體系的決心,奠定了京東重資產模式的基礎,如今已成為其發展的護城河。
不過,當時拼多多還沒誕生。在拼多多之前,黃崢有過四次創業經歷,分別創辦了電商網站歐酷網、電商代運營公司樂其、遊戲公司尋夢以及拼多多的前身「拼好貨」。
直到2015年9月,拼多多才正式上線。僅用時三年,拼多多就實現了赴美上市,發行價為19美元。以2020年12月31日的177.67美元來計算,兩年時間已累計漲幅超800%。
高速增長的不止是股價。據2020年三季報,拼多多實現營收142.1億元,同期增長89%;年活躍買家數達到7.31億,同比增長36%。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拼多多首次實現了扭虧為盈,單季淨利潤為4.664億元。
當人們以為在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兩座大山下電商再也講不出新故事的時候,拼多多殺了出來,僅用五年時間,憑藉在下沉市場的快速增長,躋身一線巨頭行列。
2020年,在新冠疫情這隻黑天鵝振翅之下,拼多多依然證明了自己。
在電商的老賽道上,拼多多的年活躍用戶規模已直逼阿里,並以最快速度實現了盈利。此外,拼多多還在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1月併購付費通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12月多多錢包上線,加速打造金融閉環;8月推出多多買菜,進軍社區團購……
也在這一年,拼多多的組織架構做出了重大調整:7月,黃崢宣布辭任CEO,由原CTO陳磊接任。他還將手中拼多多股份比例降至29.4%,其相應擁有的投票權也從88.4%降至80.7%。
從拼多多去年的成績可以看到,黃崢的隱退並沒有對公司造成根本性影響。對此,媒體評價拼多多又一次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管理團隊的自我迭代,各方各面表現「成熟」。
不可否認,2020年是拼多多高歌猛進的一年。黃崢雖然退居幕後,但拼多多在「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上走得更加堅決徹底,甚至不斷提速。
堅定的下沉
「下沉」依舊是拼多多2020年的關鍵詞。
去年1月,拼多多上線「直播帶貨」功能,進軍炙手可熱的直播領域。
拼多多的直播依然符合其接地氣的定位,並沒有薇婭李佳琦這樣的頭部主播,而是將流量傾斜向無數的中小商家,其明星主播更多是各地市縣的政界人士,為當地特產代言,推動扶貧助農工作。
拼多多是以農業起家的。創辦五年以來,拼多多的農產品成交額一直保持年100%以上的高速增長。2020年三季度起,平臺過億的日訂單峰值中,有三分之一是農(副)產品。
據悉,截至2019年底的12個月期間,拼多多平臺農(副)產品年活躍買家數為2.4億,較上年同比增長174%,復購率超過70%;GMV約為1360億,佔總GMV的13%左右。此外,拼多多已直連超過1200萬的農業生產者,累計帶貧人數超100萬,成為全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
據拼多多管理層預計,2020財年農產品的GMV將超過2500億人民幣,同比增加13.6%,未來農產品對業績的貢獻還將不斷提升。
陳磊上任後,拼多多肉眼可見地加大了在農業領域的動作。12月,拼多多宣布推出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將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直播扶持、人才培育、供應鏈優化等綜合舉措,深入到農業生產的最前端,進一步加大對優質生鮮產品的補貼力度。
2020年,拼多多在農業上下了一盤大棋,不僅將「最初一公裡」提到戰略高度,更將目光瞄向了「最後一公裡」。
8月,拼多多推出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首批試點城市選在了武漢和南昌。拼多多來勢洶洶,不僅砸出10億重金補貼搶奪團長資源,還傳聞黃崢親赴武漢南昌前線督戰。
「我們曾是社區團購鼻祖,我們從農產品起家,創業之初我們就做了拼小站,提出了社區站點、前置倉等概念。」黃崢說,「買菜是個好業務,是個苦業務,是個長期業務,是好多年的全力長跑,……也是我們拼多多人的試金石。」
在黃崢看來,社區團購的賣菜業務雖然是個苦業務,但和拼多多的長期農業的承諾高度吻合,能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值得全力以赴。
確實,社區團購不僅幫拼多多增加了新的下沉維度,也將其農業優勢進一步擴大,更加穩固了已有用戶的黏性。
但是,與拼多多早年趁阿里京東不備、在下沉市場悄悄殺出一條血路的情況不同,社區團購成為2020年最火熱的賽道,上面擠滿了想要分一杯羹的巨頭們。更可怕的是,這些巨頭最不缺的就是規模和速度。
早在6月,滴滴就推出了「橙心優選」;7月,美團成立「美團優選」,傳聞已投入20億元;同時,阿里直營批發業務「零售通」聯合線下大賣場大潤發成立社區團購項目組;11月,字節跳動也殺入「賣菜」業務;12月,進入較晚的京東豪擲7億美元入股興盛優選,低調兩年的劉強東更是難得出面,親自來抓社區團購業務。
群雄環伺,拼多多只能越跑越快。這一快,可能就失速了。
跑得太快了?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這是段永平教會黃崢的商業啟示。那麼,現在的拼多多是否跑得太快?
就社區團購這一新業務而言,13天內達成日單量破20萬的體量,三個月內業務已遍及25省154城——不謂不快。
這背後的代價是什麼?
是被迫像機器一樣高速運轉的人。在這場競跑中,拼多多來不及搭建足夠自動化的管理體系,只能不斷地砸進人力、拉長時間來突圍,再用贏得的流量倒逼供應鏈完善。
在媒體筆下,黃崢是低調的,拼多多赴美上市時,他沒有去納斯達克的現場敲鐘;黃崢也是理性的,他相信算法帶來的商業價值,會尊重常識的力量。
「對於拼多多而言,最寶貴的資產就是『人』,我們更應該表揚、獎勵和擁抱這些默默工作、創造價值的同事。」黃崢曾在去年3月的電話會議上曾如此表示。
然而,時隔7個月,他在內部講話中,一反其低調理性的模樣,喊出了「全員開啟硬核奮鬥模式」的鼓動性口號,要求員工做好吃苦的準備。
據自稱是拼多多員工的爆料,所謂的「硬核奮鬥模式」是魔鬼般的高強度加班:午休時長縮短至1小時,每天工作時間不得低於10小時,每個月不得低於300小時,多多買菜員工最長的持續工作時間曾高達30小時。
據第一財經報導,多多買菜駐烏魯木齊的團隊只有10多位員工,而他們要管理當地2000多個自提點(即團長)、五六個倉庫,與供應商、物流配送、地推公司、團長等所有合作方對接,工作相當繁重。
然而,員工不堪重負的離世,並沒有讓這臺高速運轉的機器停下。諷刺的是,拼多多的股價在短暫下跌後又迅速反彈上漲。截至美東時間2021年1月5日,拼多多股價以187.2美元收盤,達到了上市以來的最高值,截至發稿,拼多多的股價一直保持在180美元附近。
2020年,拼多多花了太多力氣想要講好「買菜」這個故事,它不能停下,也不敢停下。
前文提到,拼多多的用戶量已經逼近阿里。但如今,阿里京東這些電商巨頭已經覺醒了對下沉市場的重視,這就意味著拼多多的增長空間越來越小。如何擴大基本盤,社區團購成了拼多多想要抓住的第二增長線。
拼多多也嘗試著通過百億補貼將大牌正品低價售賣,努力在高端市場取得份額,以此來扭轉用戶對其「低端」的印象,並尋求更高的利潤。然而,收效不甚理想。以特斯拉的翻車為例,過於激進的做法適得其反,反而影響了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度。
便宜的生鮮產品,雖然是門苦重生意,但其高頻剛需的特性不容忽視。如果能讓用戶養成習慣,頻繁地打開拼多多來買菜,那麼用戶活躍度將越來越高,流量越聚越多,才有進一步登頂的可能性。
而黃崢最擅長的就是「後發制人」,在整體資源劣勢的情況下憑藉局部優勢翻盤並獲得勝利。憑此,他創造了中國電商乃至中國網際網路的一個奇蹟。
只是這一次,面對員工用生命換取的奇蹟,黃崢此時是否還能像自己曾經所說的那樣「有勇氣用理性、用常識來判斷」對錯。
2021年,拼多多需要重新思考。
歡迎關注【BT財經】,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