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中舉後,到底當了多大的官?

2020-12-13 澎湃新聞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823,閱讀時間:約8分鐘

歷史提問

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

答:在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裡,「範進中舉」後的癲狂一幕,幾百年間不知笑噴多少粉絲。但為何範進會當場「歡喜瘋了」到「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的地步?多年前紅遍全國的「白話寫史」讀物《明朝那些事》裡,對此也有一句風趣調侃:「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

如此「瘋狂」,當然因為明清年間舉人的「優厚待遇」。單看明代中後期《傳世藏書》《採芝堂文集》的記載,一個人只要「中了舉」,那真是「親朋率望腹焉」,也就是「沾點親的」,全都指望著你來過活。而且千萬別怕沒錢,阿貓阿狗都會爭著來投奔你,「且厚貲以見」,絕不空著手來。

《儒林外史》裡「中舉」後的範進,就生動展現了這「一夜暴富」的過程,這位在科考場上吃了一輩子虧的「窮書生」,老婆自嫁給他後「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老娘在他中舉前更「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可等著中舉後「瘋完了」,先是張鄉紳上門送錢送房子,接著兩三個月裡「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財富不知不覺就暴增,連苦了一輩子的範進老娘看到這一幕,竟都驚呼「這都是我的了」,活活給「樂死了」。

這「一夜暴富」的過程,就是明清時代,千千萬萬舉人們「人生大翻身」的寫照。比如魯迅小說裡那抽阿Q嘴巴的「舉人老爺」,打斷了孔乙己腿的「丁舉人」,這些讓當時老百姓談之色變的「老爺們」,很可能都是如範進這樣「翻身」的。

而比這「大翻身」更讓多少讀者們驚嘆的,是範進「中舉」後的人生:別看已是五十多歲,事業卻進入了「快車道」,先是「丁憂」三年後考中進士,然後一路官運亨通,官至「山東學道」,負責一省的「整治文風」「考選人才」「講學」等工作。按今天的話說,相當於一省的「教育廳廳長」。

但放在《儒林外史》的創作年代——清代時,這「山東學道」,可不止「教育廳長」這麼簡單,放在清朝年間,範進的「山東學道」,學名為「提督學政」,這個職務本身沒有品級,任職門檻卻極高,必須要從當時的「翰林院編修」「侍讀」「侍講」中選拔,等於有「欽差」的身份。不但權力大「前途」也更大,清代紀曉嵐張之洞等名臣,都有過「提督學政」的經歷。單看這就知道,「翻身」後的範進,仕途有多得意。

而且這官職何止「前途」大?「錢途」也更大:一省的「提督學政」,執掌科場選拔大權,簡直抬個手就財源滾滾。所以清王朝也曾高度重視「提督學政」們的「養廉」工作。在山東河南等省,「提督學政」們每年就能拿到五千到六千兩「養廉銀」,相當於清代總督「年薪」(每年180兩白銀)的二十七倍多。「非法收入」更多,清代的北方各省,往往是2000多童生爭30多個「生員名額」,執掌選拔大權的「提督學政」,當然也是香餑餑。「販賣生員」「違禁漁色」的醜聞早不是新鮮事,幾乎躺著就有錢拿。

所以說,《儒林外史》裡苦了大半輩子的範進,在「中舉發瘋」之後,確實過上了「有前途且有錢途」的宦海人生,完美實現了人生逆襲。如此風光,也叫「範進」這個人物形象,在不少現代讀者間實力圈粉,甚至還被當做了「勵志典型」,催生了一票「毒雞湯文」。可如果真的這麼「仰慕」範進,那就真誤會了《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意思了。

因為,吳敬梓在範進身上花了那麼多筆墨,哪裡是為了樹立一個「奮鬥標杆」?相反,卻是為了諷刺這個「誤人誤己」的科考名利場。範進的諷刺性在哪?首先就要看一個事實:苦盡甘來的範進,真有過人的才學嗎?

說起範進的「才學」,好些人都在哀嘆他早年屢試不第的苦命人生。但後來官升「山東學道」,「範大人」還是不經意間暴露了學問水平——當幕客們開玩笑似的說起宋代大詞人蘇軾時,範進竟連蘇軾是誰都不知道,還以為這是「本朝」的考生,還認真來了句「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一個不知蘇軾的人,竟管起了山東的教育。

如此雷人一幕,難道是吳敬梓瞎寫?還真不是。比如在《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生活困頓,陷入「腹做千雷鳴」境地的乾隆三年,清朝大臣舒赫德就怒斥八股取士「文途空言,不適於用」,也就是全是空洞無物的學問。清代名臣鄂爾泰更感慨「非不知八股為無用,特以牢籠志士,驅策英才」。但既然「無用」,那麼如此模式選拔出來的,自然是越來越多的「庸才」。

所以,到了清朝中期時,大清權力場上就是「庸官」扎堆。各級「飽讀八股」的官員,卻常見毫無實幹能力。放在《儒林外史》已熱銷「大清圖書市場」的清朝嘉慶年間,嘉慶皇帝就見識了「庸官」們的能量——嘉慶十二年,新任江西巡撫金光悌叫苦說,單是當時的巡撫、藩司、臬司、鹽道這幾個衙門,未結的案子竟然就有一千六百多起,各級州縣的積案更多達上萬起。這「上下磨洋工」的景象,也叫嘉慶哀嘆「今吏治疲玩若此」。

到了嘉慶帝的兒子道光帝在位,這「疲玩」更是越演越烈:僅道光十年這一年,查出犯有「失查」大錯的官吏,竟就有兩萬零二百多名。這都還是些「小魚小蝦」。藩司臬司的高官們「於地方一切公務不求甚解」。有的知府「終日以飲酒唱曲聽戲為事」,有些知縣甚至「終年未曾坐堂審案」,被老百姓戲稱為「木偶老爺」。所以到了鴉片戰爭時,有些官員更是「昏」出了「國際影響」——英軍兵臨浙江時,杭州知府凌泰封天天在家看書,各級官員能躲就躲,上下犯昏。

這麼多「昏官」,說起來,都是如範進一樣,在科場裡「考出來」的。

而比這「能力問題」更讓人深省的,還有範進的品質問題。說到範進的「品質」,好些人都津津樂道他的「吃苦」「執著」。但他「中舉」後的一件「小事」,卻暴露了其品性——範進母親去世後,本該「丁憂」的範進,被張鄉紳拉到湯知縣處「打秋風」。嘴裡說要「丁憂」「吃素」的範進,譜擺得十足,連用什麼筷子都要計較。開吃後身體卻誠實,「在燕窩裡撿了一個大蝦丸子塞到嘴裡」。如此「孝順」,實在虛偽。

這虛偽做派,到了鴉片戰爭前夜,更成了清朝官員間的「潮流」,當時道光皇帝倡導「節儉」,帶頭穿補丁衣服,官員們也紛紛效仿,民間「補丁衣服」價格也飆升,看上去各個都是穿著樸素的窮官。

可其實呢?州縣官員們「挾妓包娼」成了常事,官員們見完上司常直奔妓院,「歡呼達旦,恬不為怪」。地方按察使布政使進一次京城,送禮就要花一萬五千多兩銀子,表面「樸素」的官場上,更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在陝西等「窮省」,逢年過節每個下屬給總督送的壽禮,就多達上千白銀。另外官員過境要送「程儀」,缺了錢就從賦稅做文章,大肆「浮收」賦稅,這麼多錢送來送去,最後都是老百姓買單。

這樣的風氣下,那個叫「範進」們無比嚮往,苦一輩子也要玩命鑽進去的大清權力場,幾乎成了大染缸。比如巡撫到任,放在道光年間就被稱為「餓虎出林,急不能待」,猴急著要「吃」民脂民膏,修河治水等重要資金,往往「然實用之工程者不及十分之一」。衙門的飲宴逢年過節都有,每次都熱鬧到通宵達旦。虛偽且庸碌的範進,進了這樣的權力場,攤上的還是「提督學政」這類肥差,到底是變成「餓虎」還是「碩鼠」,閉著眼都能想。

換句話說,清王朝的國力,何嘗不是被千千萬萬個「考出來」的「範進」,一代代活活蛀空?鴉片戰爭慘敗成這樣,真不止是裝備的事兒。

以這個意義說,刻畫了如此生動「範進」形象的吳敬梓,無愧名垂史冊的偉大文學家。

參考資料: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謝世城《道光朝官員腐敗問題》、關文發《嘉慶傳》、陳美林《中舉前後的範進》、於豔竹《儒林外史 對八股取士的批判》

原標題:《範進中舉後,到底當了多大的官?》

相關焦點

  • 範進是科舉制度的「殉道者」?你可知範進中舉後,當了多大的官
    範進應該是科舉制度的獲益者。當然,我們在看課文的時候,會覺得範進因為高中舉人而發瘋,顯得過於戲劇化。卻沒有人注意到,範進最後當的官到底有多大。平日裡受盡白眼,如今平步青雲,所有人終於在此時要高看他範進一眼,如何不讓人悲喜交加。02在課文中,對範進的描寫止步於中舉後的瘋癲情態,與眾人前後對比鮮明的牆頭草態度。主要是借用範進的形象抨擊古代的科舉制度,將範進塑造成科舉「殉道者」的形象。
  • 範進中舉後為何突然瘋了?把他中舉後的官放到現代,你就明白了
    我們都聽過《儒林外史》裡範進中舉的故事,這個故事反映的就是科舉制度的弊端,讀了多年的聖賢書,在任為官後只顧享受榮華富貴,而忘了為官的本質,以至於範進一聽到自己中舉的消息後就高興得成了瘋子
  • 範進中舉後傻了,後人都嘲笑他,範進:你知道我的官有多大嗎?
    範進中舉後傻了,後人都嘲笑他,範進:你知道我的官有多大嗎? 提到「範進中舉」,大家是不陌生的,因為關於範進我們在初中就學過,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類的文章,將範進中舉前的生活,以及中舉後的生活狀態表現的玲離盡致,我們都知道,範進中了舉人之後,因為太過高興就瘋了,後來被他老丈人一巴掌給打醒了。
  • 那個中舉後高興瘋了的範進,後來當了多大官?說了你別不信!
    很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叫《範進中舉》的文章,這篇文章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你只知道範進中舉後高興瘋了,最後被胡屠夫打一巴掌才醒過來,你知不知道範進最後當了多大的官?告訴你,你別不相信。
  • 範進中舉差點瘋了,怎麼成了後人笑柄?你知道他做了多大官嗎?
    範進中舉差點瘋了,怎麼成了後人笑柄?你知道他做了多大官嗎?在現在,中國有高考,獨木橋上走,多少人被擠了下去,這才從中選出了最優。而在古代也有「高考」,不過這個「高考」在古代叫做科舉。而到底中舉有多讓人高興,在《儒林外史》中,有一個章節寫的是範進中舉,範進中舉之後差點瘋了。範進中舉差點瘋了,怎麼成了後人笑柄?你知道他做了多大官嗎?範進中舉的時候已經年過半百,可以說是學了一輩子,讀了一輩子的書,終於中了舉。雖然在中國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的才子,二十多歲,甚至十幾歲中舉的都有,但是年過半百中舉其實才是當時真正的中舉年齡寫照。
  • 範進中舉後三年再次高升,他的官職到底有多大呢?
    《儒林外史》中有一篇《範進中舉》,深刻揭示了這一點,形象生動地諷刺了古代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社會風氣。範進寒窗苦讀數十年,考20多次都接連落榜,窮酸落魄,依靠他的老母親和老丈人的接濟生活,遭盡了鄉鄰親朋的白眼。然而當中舉的那一天真的來臨時,他幾十年的屈辱和痛苦一掃而光,高興的差點瘋掉。
  • 範進中舉後發瘋,故事並沒有結束,他最後當上了大官!
    範進中舉後發瘋,故事並沒有結束,他最後當上了大官!在明清那個各種各樣的小說紛紜的時代,也出現了一股清流,極具有代表性的是一本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或許,人們對它沒有過多的印象,但其中有一篇故事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範進中舉的故事。
  • 範進中舉後為何瘋了?
    這是古代文學史上一個很少有的形象,為什麼中個舉人就可以高興到發瘋呢?有一些可能不了解古代科舉制度的人也不太明白。實際上範進中舉後瘋了,並不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就他這個情況而言,換我我也瘋,要知道中了個舉人對古代讀書人究竟意味著什麼。在古代科舉大概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就是童生,其中就包括秀才。
  • 範進中舉後差點發瘋,從此官運亨通,你可知最後他當了多大的官?
    在八股文考試中,出現了很多畸形的讀書人。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範進,範進中舉常被視為笑談,大家都知道範進在屢次科考落榜後,終於得中舉人而欣喜若狂,近乎成為瘋子。由此,範進的形象就固化為一個急於求取功名的玻璃心書生,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為官後的成績。
  • 世人皆知範進中舉後,樂得差點發瘋,你卻不知最後他當了多大的官
    範進中舉後,樂得差點瘋掉,但這樣的人最後居然當了大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一句話,說出了多少埋頭苦的書生們的心聲。古時候,學者們經常挑燈夜讀,甚至頭懸梁、錐刺股,為的便是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
  • 54歲的範進中舉後瘋了,他後來到底當了多大的官?說出來難以置信
    中學課本裡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範進的人,一輩子都在為科舉考試奮鬥,從20歲開始考,連考20多次,都沒考上。大家看不起他,笑他,範進吃了不少苦頭。終於到了54歲的晚年,到處借錢湊盤纏去考試,這次竟然中了舉人!他開心地發瘋了。
  • 「範進中舉」成為笑柄,那你知道後來做了多大的官嗎?
    因此不得不提到古典文學中的一個叫範進的學子,此人就是年到半百才中的舉,因此他的前半生基本都活在周圍人的冷嘲熱諷中。範進中舉之後的人生發生了質的蛻變。關於範進,周所周知,他在得知自己中舉後幾乎瘋掉,可以說高興地得意忘形,也因此範進再次成為了一個笑談。
  • 清代科舉的「大挑」制度:範進中舉後,他究竟能當多大的官?
    提到中舉,最有名的例子無疑是範進了。中學課本裡《範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吳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查捷報」。這一回寫的是範進中舉的故事。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後,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童生裡就有範進,範進考完這場考試後取得了第一名,當了秀才,人們稱他為「相公」。
  • 範進中舉後興奮得瘋了,那他到底當了多大的官?說出來你難以置信
    這樣的情景不禁讓人想起了中學時學到的一篇課文《範進中舉》。實際上相比於高考而言,古代的科舉制度要難得多。科舉制度始於隋唐時期,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一共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科學制度的出現主要是用於皇帝選拔人才。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前,主要所採用的是「世襲」的制度,幾乎是壟斷性的。
  • 解密《範進中舉》
    《範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該作品通過描寫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用嶽丈在範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和鄉紳贈屋的等事例重點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
  • 《範進中舉》中,為何嶽父對範進的態度前倨後恭呢?
    中舉是讀書人成為上層紳士的標誌,之後舉人在地方上就可以其紳士的身份,實際上參與大量地方事務的管理,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範進中舉之後,身份、地位都會發生質的飛躍,因此,胡屠戶才前倨後恭。如果舉人犯了罪,知縣是不能隨便處罰的,必須先報告學政,由學政革除其功名後,才能進行審理。考舉人的競爭非常激烈,每百名生員中,幸運者僅一兩名。舉人的功名比生員重要得多。舉人不但可參加會試投考進士,即使考不中進士,也能參加「大挑」,或做知縣,或做學官,從此步入仕途;再退一步,哪怕不做官,在地方上以其紳士的身份,也實際上參與大量地方事務的管理,擁有相當大的權力。
  • 為何範進中舉後瘋了?
    為何範進中舉後瘋了?眾所周知,《範進中舉》是清代作家吳敬梓所寫的長篇小說,該作品敘述了主人公範進從年少就一直參加科舉考試,一直考了幾十年,每年都落榜,屢敗屢戰,直到54歲那年才中了舉人,但由於高興過渡從而瞬間發瘋失去理智的小故事。範進如此的失常行為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很難理解。但是當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時,可能你比他還要瘋。
  • 範進中舉後險些發瘋,卻自此官運亨通,你可知他後來當了什麼官?
    能夠出人頭地的也是佼佼者,大多數人可能努力一輩子也只能是個小官,甚至一直名落孫山。所以如果能夠順利通過考試,整個人都會飄起來吧。就有這樣一個人,中舉人之後喜出望外,可能是一直以來太大壓力了,得知自己上榜後幾乎瘋了,從而成為大街小巷的一個笑談。說到這裡大家一定知道我說的是誰了吧,沒錯就是範進。
  • 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
    所謂「中舉」,就是秀才在鄉試中考中舉人了!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呢?普通人突然成為百萬富翁,如果神經不夠強大,確實可能發瘋!那麼舉人到底值不值錢呢?舉人是可以購買的。光緒十六年,浙江副貢生龐元濟,捐直賑銀三萬兩,李鴻章奏準賞作「舉人」。
  • 「範進中舉」後,為何喜極而瘋?舉人相當於什麼官職呢?
    《範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節選自《儒林外史》。在語文課本中,《範進中舉》更是大家都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該作品通過描寫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