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獲得成功,必然要像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一樣,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那樣你才獲得了成功的機會。但是,如果你想摧毀一個人,卻易如反掌。怎樣從心理層面摧毀一個人,心理學家發現貼標籤、心理暗示、否定這三種可以。
1.貼標籤效應
一個人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籤。當被貼上標籤時,就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句俗話反映了一種不良社會現象,但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放在心理學的範疇來分析,卻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的成長,不但受制於先天的遺傳因素,更脫離不開後天環境的複雜影響。在種種影響因素中,社會評價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長得漂亮的女生總是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其實當你去和她聊天的時候,你會發現她小的時候被身邊的人特別是自己的父母說長得醜,久而久之這個菇涼就真的覺得自己長得醜,長大以後也會越來越自卑,即使自己周邊的人都說她長得好看。
2.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
如果一位母親由於莫名的煩躁,每天經常對孩子的不上進感到焦慮,經常打罵指責孩子,並對孩子說:「你瞎了嗎?這樣的東西都看不見?」或者「你聾了嗎,我講的話你都聽不進去?」 在這裡可以看出在打痛孩子肉體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向孩子潛意識致入消極暗示,可以預見的是:這個孩子將來或許在他的視覺或聽覺方面肯定會有心理障礙,或者是聽不清充足的音色,或者是看不全充足的顏色。
3.不斷的否定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寫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實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如果一個人不斷的被他人甚至是自己否定,那他就會喪失生活的快樂,更有甚者會有消極的生活態度,對前途、前景喪失信心,那麼他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會有不全面的認知甚至是偏差,容易做出極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