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鄭子民、盧文。《本土差傳》。香港:證主,2001。
2. 陳方。《任差何往:差傳事工策略手冊》。香港:海外基督使團,2006。
《任差何往》是一個禱告,也表達了一種態度,使讀者體會陳方牧師對福音使命的順服與迫切。本書很生動實際,為個人和教會提供了怎樣招募、挑選和教育有心踏入宣教事工的弟兄姊妹的差傳意識; 教會如何支持宣教士;何謂「三合一差遣」;教會應如何去選擇所要支持的宣教士或禾場事工;如何為差傳預算籌款;何謂信心認獻;如何在教會建立良好的差傳氣候等,期望讀者付諸行動。
3. 周振賢著。蘇心美譯。《跨文化事奉錦囊》。香港:海外基督使團,2006。
此書涵蓋作者多年身為跨文化宣教士,並在亞洲各地輔導跨文化宣教士的經驗之談。作者從亞裔的觀點去闡述宣教工場上的一些問題及兩難之處,以合乎聖經的觀點去處理。他以真實的個案研究及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除去前赴宣教工場的迷思,腳踏實地的看待宣教工作。這是一本學以致用的書,精簡卻顧慮周全地教導跨文化事奉。
4. 龍維耐、龍蕭念全。《華人宣教關顧路》。香港:華福,2011。
40年來,華人教會一步一步踏上宣教路,華人宣教士的質與量也在穩定地成長。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半以上的宣教士都未能在工場事奉10年以上。究其原因,是缺少長線和整全的培育關顧策略,在生活或事奉上遇到瓶頸時易萌去意。宣教士的素質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教會和差會懂得及時、適切的牧養和關懷。
5. 韋艾倫著。鄭林生譯。《讓世界不一樣:成為差傳教會》。香港:宣道,2014。
作者相信宣教不是教會其中一項功能,而是首要功能。教會不敢視耶穌看為最主要的事工為次要。耶穌所頒布的大使命,理應成為教會的首要關注。因此,教會最優先的事工,就是實踐大使命,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作者以史雲頓教會為例,整理出一些原則,期望其他教會也可以改變世界。
6.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廿一世紀系列》
a. 高雲漢編著。《廿一世紀系列:健康教會成長要訣》。香港:華福,2003。
b. 高雲漢編著。《廿一世紀系列:我們的世世代代─華人青年宣教策略》。香港:華福,2004。
c. 陳方。《廿一世紀系列:華人教會新異象─跨文化差傳事工的準備》。香港:華福,1997。
d. 林安國。《廿一世紀系列:華人教會新世紀─跨文化差傳事工的實行》。香港:華福,1997。
e. 陳方。《廿一世紀系列:差傳,怎麼辦?可有可無?─教會的差傳事工》。香港:華福、差聯,1999。
f. 龍維耐、龍蕭念全。《廿一世紀系列:差傳,怎麼辦?人的工作?神的工作?─差傳與禱告》。香港:華福、差聯,1999。
g. 鄭果編著。《廿一世紀系列:差傳,怎麼辦?金錢萬能?─差傳經費的籌募與運用》。香港:華福、差聯,1999。
h. 陳惠文。《廿一世紀系列:差傳,怎麼辦?空槍上陣?─宣教士的裝備、差派、支持》。香港:華福、差聯,2001。
i. 盧家馼。《廿一世紀系列:差傳,怎麼辦?我是宣教士?─短宣體驗與短期宣教士》。香港:華福、差聯,1998。
j. 陳惠文。《廿一世紀系列:差傳,怎麼辦?What?Where?How?─差傳聖經神學初探》。香港:華福、差聯,2001。
7.李秀全、黃亮宇。《福音出中華─華福運動二十一世紀的宣教策略》。香港:華福,2011。
「布道事工」是領人歸主,信主的人都歸入本地教會;「差傳事工」是領人歸主,信主的人卻成立新教會。每個基督徒和每家教會都必須投入布道事工和差傳事工,才能完成基督的大使命(太28:18–20)。華人教會必須在本城、本區的華人中推動差傳事工,成立「同文化」的新教會;華人教會也必須在鄰近、遙遠地區的華人中推動差傳事工,成立「近文化」的新教會。華人是未得之民中最大的群體之一,華人教會應以這些同文化、近文化差傳事工為最優先,繼續努力推行。此外,華人教會應該差遣華人宣教士到外國向外國人傳福音。
8.《華人教會現況報告書1998–2003》。香港:華福,2006/2007。
華福中心有感全球華人教會的需要,所以於2003年特委託夏忠堅牧師進行「華人教會現況報告書」計劃,以了解各地華人教會的最新情況,掌握各地華人教會的合作狀況,明白各地華人教會的差傳情形,為要「協調資源、供應需要、強化教會、廣傳福音」。
a. 第三冊:《新加坡、印尼、西馬、砂勞越、沙巴、汶萊─當代華人教會》。
b. 第四冊:《菲律賓、泰國、日本、南韓、緬甸、印度─當代華人教會》。
c. 第五冊:《北美、歐洲、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當代華人教會》。
d. 第六冊:《華人神學院與福音機構─當代華人教會》。
e. 第七冊:《海外華人教會名錄─當代華人教會》。
9.《來,牧養我民!─中國福音事工指南》。香港:證主,1991。
曾在中國受宗教迫害的牧者方大叔、王明道及林獻羔的見證。
10. 戴繼宗。〈華人教會差傳十反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nj2H4Yq7c>。
11. 林美玫。《信心行傳:中國內地會在華差傳探析(1865–1926)》。上海:社會科學文獻,2015。
本書探討宣教士戴德生早期在華的宗教傳播經歷、籌建中國內地會的經過,以及中國內地會的教務拓展和宣教事工的建立。
12. 《真道手冊》。香港:大使命中心,2013。
13. 《從永遠到永遠》。香港:大使命中心,2011。
14. 《將來必成的事》。香港:大使命中心,2012。
15. 中國本色化神學
a.梁家麟。《徘徊耶儒之間》。臺北:宇宙光,1997。
b.劉小楓編。《道與言─華夏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相遇》。上海:三聯,1995。
c.邢福增、梁家麟。《中國祭祖問題》。香港:建道,1997。
d.秦家懿、孔漢思。《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臺北:聯經,1989。
16. 華人教會與宣教趨勢
a.熊黃惠玲。《迎向21世紀的華人差傳事工》。香港:差聯,1996。
b.林安國。《華人教會新世紀》。香港:華福,1997。
c.陳方。《華人教會新異象》。香港:華福,1997。
d.陳潤棠編。《華人教會新突破》。香港:華福,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