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軍訓教育制度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臺灣的軍訓教育源自於文武合一教育的優良傳統,沿襲了中華民國成立初期的軍訓教育思想。中華民國成立後,蔡元培就任教育部長,發表教育意見,以「軍國民主義」為首項,除了為強國保國之外,同時也為了對抗軍人的專政。1915年,全國教育聯合會討論軍國民教育實施方法,經決議通過並送教育部執行。之後,各中等學校講授軍事學大要,實施兵式操、射擊、戶外運動等軍事科目,軍訓教育逐漸在全國普及。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蔣介石鑑於文武合一教育對民族的盛衰影響深遠,決定在臺灣繼續實行軍訓教育。1950年,臺「行政院」召集「內政部」、「教育部」研究恢復學校軍訓及學校軍訓教官訓練的有關事宜。同年525「教育部」籤擬關於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實施軍訓的報告。19514月,「教育部」又與「國防部」會頒布「臺灣省中等以上學校軍訓實施計劃」,並由「國防部」選拔優秀軍官幹部18名擔任軍訓教官;9月,「行政院」令「國防部」在臺北、臺中、臺南、花蓮、屏東、新竹、嘉義、臺東等八所師範學校先行試辦軍訓;1224,「國防部」召開軍事會議指示:1951年起應普遍實施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軍訓。19524月,「教育部」公布「高中以上學校,學生軍事精神體格及技能訓練綱要」,其中第八條第二款規定軍事訓練內容:「高中以上學校男生應實施軍事訓練及軍事管理,女生實施軍訓及看護訓練」。這一法令,確定學校軍訓的內容與地位,成為推行文武合一教育的依據。

 

19521031,「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學生軍訓工作遂由「救國團」負責主管。這一時期,乃是學生軍訓奠定基礎的階段,其主要工作是在確立軍訓體制、軍訓方向、律定軍訓內容、計劃培養重訓幹部、制定軍訓課程基準、確立生活輔導原則、結合預備軍官教育等工作。19537月,臺灣高中全面實施軍訓,專科以上學校也於1954年開始實施。從1958年起,開始實施大專學生暑期集訓。之後臺灣的建設開始步入正軌,政府為使學生軍訓制度化,乃於196071明令學生軍訓移歸「教育部」主管,正式納入教育體系。在「教育部」設學生軍訓處,負責學生軍訓業務的策劃和實施,自此學生軍訓正式成為臺灣教育體系的一部分。

 

在威權統治時期,國民黨政權基於在大陸時期失敗的經驗,敗退臺灣後對校園的控制相當著力,以免學生運動復興危害到它的統治地位。其控制系統自「教育部」、校長、訓導長、副訓導長(軍訓總教官)、課外活動組、生活輔導組、各院系教官、學生,目的在於維持一個穩定的校園秩序。

 

自學生軍訓教育在臺灣開始全面實施後,雖然這段時間臺灣面臨著各種挑戰,包括大陸的壓力、社會的快速變遷以及群眾運動的不絕如屢,但臺灣的校園始終能保持祥和寧靜,校風樸實,人才輩出,促進了社會的安定,開創了臺灣繁榮與富裕的局面,其中學生軍訓的貢獻功不可沒。

 

然而,以教官維持校園的作法和軍訓的目的,在1980年改革開放的風潮下,學生軍訓受到嚴苛的挑戰。80年代學生運動強調要建造一個理想大學必須推動校園民主化、校園自由化、校園文化批判。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學生運動組織有「自由之愛」(80年代臺灣第一次超大規模的學生抗議,它是在整個外在局勢將變未變之際,以學生群眾力量衝跨國民黨校園的支配體制,以學生群眾爭取校園言論自由為宗旨)、「大學改革促進會」(19877月成立,要求修正《大學法》,主張學生應有完整的公民權,廢除軍訓教育)、「民主學生聯盟」(由「大學促進改革會」改組而來,19882月成立)等。他們用各種活動爭取校園的言論自由,挑戰校園的一些不合理的管制措施,其中也包括了軍訓教育制度。1987年臺灣宣布解除戒嚴後,社會與政治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價值觀念也呈現多元化,群眾運動和暴力事件明顯增加。面對社會多元化、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軍訓改革的呼聲甚囂塵上,反對軍訓的理由是箝制學生思想、幹預學校行政、不適任生活輔導等似是而非的論調。軍訓界面對潮流的衝擊,也並未因此退縮,除仍兢兢業業工作之外,仍以「經師、心橋、博愛使者」自許。

 

在學生運動的衝擊之下,「教育部」重新考量軍訓教育制度的存廢問題,收集各方意見,透過公聽會方式,徵求各界的看法,獲得初步的結論,認為軍訓教官仍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功能。1993127,攸關軍訓教官在大學定位的《大學法》,經「立法院」教育、法制委員會審查討論,完成三讀。199415,《大學法》修正頒布,確立軍訓制度的法律地位。繼《大學法》頒布後,「大學法施行總則」也於同年89經「行政院」核定,826公布施行,奠定教官駐留校園的法制基礎。

 

《大學法》修正案通過後,大學要求軍訓教官退出校園的聲音並未減弱。焦點從「軍訓教官」轉移到「軍訓教育」,並以「課程自主」、「軍訓選修」、「教育部」訂定「共同必修科目違法」等為新訴求重點,臺灣大學在校務會議中決議,軍訓課程改為選修,從1994年度開始實施。「教育部」盼臺灣大學以學生權益為重,並表示要發函各大學院校,要求軍訓課程仍維持必修。臺灣大學無所適從,提請大法官「釋憲」。結果大法官會議於1995年作出釋字第三八零號解釋案,認為「教育部」在「大學法施行總則」中規定軍訓、護理、體育、國文等共同必修科目的做法「違憲」,「大學課程如何訂定屬大學自治範圍」。為尊重「釋憲案」及大學院校校長所做軍訓及護理選修的決定,「教育部」做出「大一必修、大二選修」的調整方案。軍訓教官也依新修訂《大學法》的規定,留在校園內從事教學、輔導與服務工作。

 

由於大法官會議第三八零號解釋,只闡明教學自由、學習自由、課程自由等為大學自治事項,與軍訓教官動向無關。因此,部分「立法委員」針對《大學法》及其施行總則,規定大學應設置軍訓室,解決軍訓教官的問題,連署聲請大法官解釋。「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於是作出第四五零號解釋。基本上並不否定在大學設置軍訓室及開設軍訓與護理課程。只是未來大學軍訓室或軍訓護理課程有無設置的必要,將由各大學自主決定,並依法聘任適當的教學人員。1998819「大學法施行總則」修正頒布,其中第九條規定:「軍訓室置主任一人、軍訓教官、護理教師若干人、主任由教育部推薦職級相當之軍訓教官二至三人,由校長擇聘之」,因此大學院校軍訓室主任的選派有了明確的規範,而「教育部」規劃的軍訓教育六大課程領域,也朝向學術化的方向邁進,自此軍訓教育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史坤傑)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軍訓教官制度如何走進臺灣校園
    2016年8月9日,臺灣「教育部」政務次長蔡清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將會在8月底前出臺明確政策,屆時臺灣當前約1400多名軍訓教官,在5年內「有尊嚴地」全面退出臺灣各大專院校和高中職學校。這意味著,延續長達百年歷史的軍訓教官制度,即將走入歷史。在臺灣諸多以校園青春為題材的電影中,「教官」是個不可或缺的形象。
  • 臺灣教育制度何去何從?
    臺灣立報近日發表專文指出:這一代的臺灣青年所面臨的不僅是工作難找,更根本的是:社會提供了什麼制度的教育給青年?  簡單地說,教育制度必須徹底的公共化:教育資源由小學到大學,以及專科、技術教育等,基本上,必須由社會資源來承擔,並在這公共化基礎上,落實大學自治。
  • 軍訓時光美 新生意志堅——2015級高一軍訓動員
    同學們,學術成功而軍訓失敗,莫不是是民國治理成功與失敗的寫照? 一則近幾年的事實。北京大學2011級3500名學生軍訓2周,累計看病超6000人次,暈倒者眾多。用學生的話說,「短短幾天,鍛鍊意志、強身健體談不上,培養同學感情的作用更大」。而我校2014級軍訓,第一天開營就有幾十位同學退出營地,也歷歷在目!聯繫這樣的事實,我們該怎樣認識軍訓?
  • 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制度述評
    以後,日本政府實施於我國臺灣的教育,就是以它國內這套制度為藍本的。(二)  教育是改造人心、安定社會的利器,任何統治階級無不利用教育來幫助達成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日本政府也莫能例外,50年來,他們苦心經營,在臺灣建起一個殖民教育體系,來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 臺灣兵役制度
    臺灣兵役改革之前的兵役制度   臺灣改革之前的兵役制為強制性的「義務」兵制度,規定每個青年男子(健康原因或被法院判處7年以上徒刑者除外),在年滿18歲或大學畢業之後,都必須服兵役,陸軍兵役時間為2年,海、空軍為3年。服完兵役後,雖未在軍營服務,需要時可隨時動員回營。
  • 臺灣將取消「軍人教官制度」:3500多教官或由保安取代
    臺灣島內校園頗具特色的「軍人教官」(又稱軍訓教官)制度將成為絕唱。臺「教育部政務次長」蔡清華日前表示,「教育部」正在研擬相關配套計劃,預計8月底前會有明確方案,屆時全臺約3500多名軍訓教官,將在5年內「有尊嚴地」全面退出大專院校及高中職校園。蔡清華還透露,未來將由學校保安人員取代教官職位,承接校園安全和生活輔導功能,不排斥已非軍職的退休教官回校應徵保安工作。
  • 臺灣將取消校園「軍人教官」制度:蔣介石設立,屢遭學生抗議
    臺灣將取消校園「軍人教官」制度:蔣介石設立,屢遭學生抗議 彭佳良/看看新聞 2016-08-10 17:11 來源:澎湃新聞
  • 這幾所大學竟然沒有軍訓,到底為什麼
    大學軍訓是《國防法》、《兵役法》、《國防教育法》對大學生的要求,也是對各個院校的要求。大學生入學軍訓是必修課。大學生必須掌握基本軍事技能、基本軍事知識、履行以上法律的規定的義務,接受國防教育。所以說,軍訓是義務,也是法律要求。到底是哪幾所大學如此特殊,不用軍訓呢?分別如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澳門科技大學,暨南大學這無所學校不軍訓,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啊?!
  • 臺灣RFID工程師教育認證制度規劃
    RFID市場急速發展,衍生大量工程人才需求,為因應此一趨勢,教育部特別成立RFID推動辦公室,挹注經費,於國立臺灣大學成立RFID教育暨實驗研發中心,整合研發與教育資源,規劃工程師教育認證制度,培育符合產業界需求之工程人才,以期於全球商業競爭中搶得先機。
  • 臺學者:「拔管」風暴讓臺灣教育制度崩潰
    香港中評社6月1日發表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的文章表示,接替潘文忠坐上臺當局「教育部長」位子的吳茂昆,屁股都還沒有坐熱,就在一片爭議聲中下臺,成為史上最短命的「教育部長」。這場「拔管」(指阻止管中閔就任臺大校長)的政治鬧劇,已連垮兩位「教育部長」,接下來無論誰接任,都應速聘管校長,還給大學一個乾淨不受政治汙染的自治環境。
  • 臺灣教育動態
    臺灣教育動態   [臺灣首部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草案出臺]  臺灣首部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草案2000年初出臺。為了配合這項新制度的實施,使校外學習與校內學習互相銜接,臺灣省教育部門將成立校外課程認可委員會。這樣,民眾在工作上的學分成就或經驗,可以通過該項制度得以採認。據臺灣省教育部門的規劃,終身學習機構所開設的課程,可分為學分課程及非學分課程兩類。學分課程經認可具高等教育水準者,可以頒發高等教育學分證明;經認可具高中職教育水準者,可頒發高中職學分證明,並可依規定抵免學分,非學分課程經認可可頒發修業證明。
  • 臺灣教育制度缺失 讓這一群體看不到未來
    為此,青年公社組織開展「臺灣青年看兩會」徵稿活動,邀請各位臺灣小夥伴們表達對今年兩會的看法和感受。本期投稿來自青年公社會員TangTang。他在文中表示,作為可能是臺灣史上受過最完善教育的一代,由於種種原因卻成為「學術的吉普賽人」,而大陸的這項新政策,讓臺灣青年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 學校軍訓應該成為一個成系統的科目
    如今我國民風安逸,青年一輩從小生活在和平年代,已經忘記了國旗因何而紅,如果再不強調國防教育,恐怕歷史又要重演,前方浴血奮戰,後方醉生夢死。有很多國家都是全民皆兵的,公民即使不用長期服役也要經受幾年的軍旅生涯。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該國家的大部分公民都經受了軍事化的教育,當戰爭來臨的那一天,可以迅速的由民轉兵,這就是藏兵於民。
  • 臺灣學者:臺缺乏深度基礎科學 教育制度應改革
    臺灣學者:臺缺乏深度基礎科學 教育制度應改革 2011年08月06日 16:1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高雄開幕
    人民網訊 近日,由北京市臺聯與高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圖書館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開幕式在該校圖書館舉行。樹德科技大學副校長王昭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院長曾宗德、圖書館館長蘇怡仁等相關院系領導、部分師生出席了開幕式,北京市臺聯副會長王慧一行九人也專程赴臺開展了文化參訪與調研。
  • 在臺灣,國民黨是如何通過教育黨化人民的?
    【編者按】2016年臺灣「大選」中的落敗,使國民黨的歷史一遍一遍被回溯,人們想找些線索、淵源。當眼光遠至國民黨初到臺灣時,那道「戒嚴令」無法迴避。《臺灣省戒嚴令》由當時的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頒布,於1949年5月20日生效;同年12月,國民黨政府撤退至臺灣臺北。
  • 成果導向視角下臺灣教師教育評估制度的發展||黃嘉莉,桑國元
    桑國元(通訊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青海師範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講座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教育技術學、課程與教學論。 摘要:基於對臺灣教師教育評估制度發展三階段的形式、指標、結果運用進行分析,本文認為,臺灣教師教育評估制度的績效制與教師證書和職位數量有關,但對培養成果相對忽略。
  • 臺灣12年免試入學教育現制度缺憾
    臺灣12年免試入學教育現制度缺憾 2014-06-24 14:53:30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責任編輯:溫雅瓊   臺灣12年年公共教育首年第一次免試入學日前放榜
  • 從高雄體操選手性侵案,談臺灣體育教育制度的致命傷
    從高雄體操選手性侵案,談臺灣體育教育制度的致命傷2016年,美國國家體操代表隊隊醫 Larry Nassar 遭到指控,長久以來性侵逾百名體操選手,前後長達數十年,震驚全球體壇,這也是另一波性別平權運動的開始,包括隨後好萊塢影星發起的 #MeToo 運動。
  • 臺灣作家質疑蔡當局教育制度:培養出更多無腦學生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8月29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高中語文課綱草案大砍文言文比例,由原本的45%到55%降為每學期以30%為上限,必讀古文由20篇降為10或15篇,在島內引起廣泛爭議。臺當局「教育部」27日召開課審大會,由於來不及討論,此事將留待9月再議。另外,參與「課綱審議」的學生代表、靜宜大學學生林致宇,自曝遭到恐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