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贏式利他,就是你要的做人做事準則

2020-10-20 有才有閒
做人要利他,我們大家都聽說過這樣的道理,知道它的好處,卻很難做到。本文來剖析一下,給你一種全新的利他思路——三贏式利他。
我們從金剛智慧裡的這句話講起,「把你想要的給出去,幫助他人成功。」初次見到的人會覺得:什麼呀,我本來就窮了,還要我把錢給別人,開什麼玩笑!
當有智慧機緣的人深入學習後,了解到原來這句話後面還有個隱含的結果,那就是——幫助他人成功之後,你才能種出自己的成功。標準的術語是:找到和你有相似目標的人,結成業力夥伴,幫助對方達成目標,自己的目標才能達成。
原來,利他最終是為了利己呀,這樣理解就舒服多了,就願意去這麼做,去幫助他人了。換佛家的說法:行善積德,才會有福報呀。
但是到這才雙贏呢,沒達到三贏,第三方是誰呢?
這裡引入NLP裡提及的「三贏」理論——你好,我好,世界好,也就是利他,利己,利益社會或其他組織。
以個人做業務的經歷來舉例,這裡利己就是我自己要賺到錢,利他就是要專業、禮貌、耐心地服務每一個客戶,利益社會換成利益公司,就是做事有原則,按政策制度來,該有的儘量為客戶爭取,沒有的也不讓步。
如果只想著自己要賺到錢,去欺騙客戶,誇大承諾,眼下這筆錢你可能能收到,未來客戶是肯定不會滿意的,不會再復購和轉介紹的,你損失的是更巨大的一筆錢和其背後的客戶。反過來,你會發現賺錢越來越容易。
如果挑客戶、嫌棄客戶,是會讓你丟大單的。路邊扇扇子、摳腳的大爺可能就身家幾千萬,你以貌取人的話就錯過了。有人會說,我時間不夠呀,篩選客戶可以少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呀。
是的,短期看沒錯,長期看你會明白,每一個客戶都是你歷練的機會。當你磨練足夠多後,原先的「劣質客戶」也能創造巨大價值,確實不可能成交的客戶也能滿意離開,給你轉介紹。
如果是違反公司的制度、損害公司的利益,來促成的交易,短期內可以提高你的業績,長期來看公司就倒閉了,你的能力將無法繼續發揮,又得從頭找工作。
所以,頂尖的銷售都是做到「三贏式利他」的,他們是公司的代表,維護著公司利益的基礎上,專業、禮貌、耐心地服務每一個客戶,結果為自己賺來了最多錢,並且能賺很久。
再舉一個業務員過年發祝福信息的例子。
利己:發這個祝福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為了讓客戶記住?有沒有必要,這麼累值不值得。
利他:對方收到祝福有什麼用呢?我們提供什麼價值呢?感受到關心和重視?收穫有用的信息?尤其是過年期間祝福一堆,如何脫穎而出?或者過年前還沒人祝福就發更好?才能被記住。
利公司:咱們忙活這些事情,對公司來說是真的需要不?能在未來創造價值不?如果可以,那還是值的的,如果不太能夠,甚至會讓客戶產生厭煩,那是不是可以想下,還有什麼方式能夠達到利益公司的效果呢?
NLP裡也有講:如果只是解決問題,那就只有很少的方法;如果是達到效果(為公司和自己賺錢,客戶也舒服),就有無數種方法了。
個人的建議是,年前發有價值的祝福。一來被記得住,二來我們還在崗,工作更方便;三來還能幽默一下,比如改改那條:我擔心除夕的鞭炮聲太響,初一的飯菜太香,提前來給你拜年啦......
好了,本文剖析到這,接下來你知道怎麼做了嗎?
當你要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事情時,當你在做決定時,想一下,它是否符合「三贏式利他」原則。如果符合的話,就大膽去做吧。
你會發現事情做得異常順利,所有人都來支持你,因為你做得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相關焦點

  • 「利他」:成功者必須遵循的做人做事準則
    不管你做什麼,你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我們想要成功,如何才能處理好與人打交道這件事呢?首先,遵循價值交換原則,一個人一生能取得的成就,跟你付出給這個社會多少價值是掛鈎的。你付出的越多,對社會的發展越有利,社會回報給你的也就越多。
  • 利他是實現利己的必由之路
    坐堂醫健康講座  利己與利他顯然是一對矛盾。想通二者的關係,理解他們在最高層次的統一與同一,就成為創業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大觀念。它影響著投資的全部行為和整個過程,並最終決定著投資的成功與失敗。  利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它歸根結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單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幫助更有利,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於是產生了群體中利他的行為準則。
  • 「利他」就是「利己」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有自由也有約束,思考也是一樣,你可以在腦海裡構思你想要的,但在實踐中,則不得不考慮現實環境的約束,我的習慣時,在你想把一種想法發揮極致時,一定要考慮它的對立面所帶來的約束。比如在團隊合作中,大家朝著共同的目標賣力,然後按照貢獻去分配利益,倘若過程中你一味的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則難免損害集體利益的達成共識甚至使得團隊的人遠離你。比如在與朋友 家人相處時,見利忘義,盤算著如何讓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樣會讓大家疏遠你。
  • 88歲的「經營之聖」:利己則生,利他則久
    自利是本能,利他是智慧,自利說狹隘一點就是只想到自己一人,但不是一個人自私自利,而是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業,而沒有考慮其他。但是利他就不一樣,利他就是你把自己的事做好,然後懂得去分享,分享你的財富,有一種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感覺,就比如稻盛和夫一樣,懂得去幫助他人。
  • 人為什麼要善良:極端的利己主義就是利他
    01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句話:「極端利己主義的結果就是利他。」或許這段話有些難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和你的朋友流落荒島,而你的身邊剛好有一塊巧克力,足夠你支撐五天,而你的朋友沒有食物,三天之後,他就會餓死。如果你是一個利己主義者,想必會獨吞這塊巧克力。
  • 做人做事,務必要懂這3個道理!(受益終生)
    做人做事有智慧,不忘本初得始終。在為人處世中,內心保持流水般澄澈,明白做人的原則和底線,在與別人打交道中,別忘了常懷一份善意,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養。為人一世,要懂得這個三個道理,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好運,讓你在人生路上越走越順。01做人,心存善意,是最好的通行證。
  • 稻盛和夫:人的本質就是利他
    你還是會說:「還是您坐吧!請,請。」於是老太太坐了下來。雖然自己腳腿酸痛,拉著吊環站著,但聽到老太太的感謝,心情也隨之舒暢起來。應該有人有過這樣的體驗吧。這種心情和享用美食、身著華服時欲望得到滿足的高興有所不同,這是一種更為淡泊、恬靜的喜悅。利他能讓人感受到這種喜悅。也就是說,利他的喜悅和利己得到滿足的喜悅是很不一樣的,這是一種讓人心情非常舒暢的東西。
  • 商業的本質:「利己」還是「利他」?
    毒奶粉事件後,人們不惜代價出國購買放心奶粉,引起當地奶粉斷貨,不得已實行限購政策。如今的假疫苗事件更是突破人們的道德底線,紛紛呼籲嚴懲造假者,還我們一個健康安全的生存環境。為了得到較好的搜索排名,電商賣家紛紛付款請人假扮顧客,用以假亂真的購物方式提高網店的排名和銷量,虛造好評,以吸引顧客。
  • 利己與利他,人為什麼要做聖人?
    在中國式的人倫道理中,做一個圓滿完美的人,是對人的最高理想。總有許多的教誨和許多勸喻讓你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完人,甚至做一個聖人。但做這樣一個人的目的是什麼?人們卻並不清楚,所以,一切的勸誡都顯得可疑:為什麼要做一個聖人?做一個聖人對自己有利還是對他人有利?做聖人是讓自己更智慧更強大更完善?還是於他人有用?人與人的生存利益是各自的,做聖人為己還是為他?
  • 深度 差序式領導對員工利社會行為的影響(2)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領導者對「自己人」下屬的偏私對待,會使其備受激勵而積極展現利領導行 為;領導者對下屬的關心和照顧具有以身示範的教育效果,經過學習模仿後下屬會以此準則對待組織中的其他人,進而產生利同事行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推愛、推憎或情感他移、旁及的心理現象,效忠領導必然要忠於領導者的事業,差序式領導亦會激發「自己人」從事利組織行為
  • 南懷瑾老師:真正的學問不是知識,要從做人做事上體會
    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麼叫做「學問」。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這個解說在本篇裡就有。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 做人做事:敗於10忌,成於10悟
    不顧場合、不管對象、不分情況,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遲早要出事。一個人說話要說三種話——有思考的話、有分寸的話和有選擇的話。如果口無遮攔、信口開河,甚至口出狂言,那麼說之前你是話的主人,說之後話是你的主人,必將覆水難收。人生最大的懶惰在於放任。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遲早要付出代價。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碰瓷、利他主義及文化自信
    這樣的矛盾心理直接反映在個人的處事原則上就是,馬路上遇到摔倒的人,第一反應是不是他(她)想要碰瓷,第二心理就是趕緊有人來出手救一下吧,第三行為則是袖手旁觀,頂多發個朋友圈呼籲一下。如果有人見義勇為,大家當然會不吝讚美之詞,再加上一句「世人還是好人多」。
  • 弘一法師智慧:做人做事,要懂得這3句話,助你成事
    因為,他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無一不精。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是,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公認的「全才」、「奇才」,無數自詡為天驕的人,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弘一法師既然是全才,那麼對於做人做事這方面的道理,他自然也是非常精通的。
  • 從自營到三贏,每日優鮮的新故事
    9月17日,在每日優鮮供應鏈生態大會上,曾斌提出了 「三贏」觀點,不僅要讓「用戶贏」、「企業贏」,也要讓「夥伴贏」。從自營到三贏,每日優鮮要講一個怎麼樣的新故事?這背後,又折射出了生鮮到家行業怎麼樣的發展走向?
  •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布施,絕不是為我所用之術,而是道; 它的本質就是自我對他人的分享,再同時接受他人的分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在現代商業社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利他思維,無論做人做事,都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利益,以及別人的立場,高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僅是思維上的立體,而是全方位的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
  • 做人做事要恰如其分,把握好一個度,就等於把握好了自己整個人生
    做人做事,奧妙就在一個「度」字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內部規則,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確的。要達到「度」的要求並不是件難事,只要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反覆實踐,「度」也就在你的手中了。所謂適可而止,也叫做掌握分寸,或是把握好一個度。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一種方法,也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哲學。
  • 做人做事,堂堂正正,心有正道;人善天不欺,人好天賜福!
    人活一世:不僅能說,更要能幹,光明磊落,才是關鍵;不偽裝,不敷衍,不欺騙,懂寬容,懂尊重,懂體諒,這就是本錢,千金難買!人可以窮一點,但不能志短;人可以富一點,但不能臭顯;人可以傻一點,但不能窩囊;人可以精一點,但不能陰險;人可以懶一點,但不能沒承擔;人可以善一點,但不能沒底線。
  • 南懷瑾秘書:他是把因果落實到做人做事裡面的,人情世故非常通達
    南懷瑾秘書馬宏達:南老師他一輩子走的是大乘菩薩道的廣義的路線,犧牲自己去為社會、為國家民族、為人類未來著想,是這麼一個路線。但是他又不局限在宗教的這個概念裡面,所以一切學問他都願意去學習,都願意去分享。
  • 稻盛和夫成功的人生法則,曾國藩200年前就悟到了,利他就是利己
    面對家人:他開始懂得,人性之惡就是,總把最親的人傷得最重,便不再言語上一副批評者姿態,而是對弟弟、兒子 「鼓勵式」教育,把他們全部培育成棟梁之材。曾國藩的成功在於他捨得投入,我們現在常掛在嘴邊的「利他就是利己」,原來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曾國藩200年前就悟到了。他能給你的,是普通人蛻變的心法。 他教給你的,就是既讓別人舒服,又讓自己舒服的至高格局和情商。適合身處複雜人情社會的你,品讀、學習。「利他主義」才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自私的人永遠走不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