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來說,每年暑假到來之際,又是家中書櫃「上新」之時。在網絡上搜索,各種書單鋪天蓋地,對需要閱讀指導的孩子來說,書單太多、太雜,也成了一種困擾。
和很多家長、老師希望讓孩子通過閱讀提升理解、思辨能力,且時不時將閱讀和成績掛鈎不同,以孩子健康成長為觀測點的醫生們,對孩子的閱讀另有一番見解:除了拓展知識面,對青少年成長至關重要的生命教育、情緒管理等,均可通過閱讀汲取養分。
由此觀之,翻翻你家的書櫃,是否缺少這樣一本書?
一本必讀書
陪孩子探討生命的歷程
談及中小學生的閱讀,在學界,這樣的呼聲日漸響亮:比起學習能力和知識的增長,閱讀更重要的功能是發展孩子的社會感情。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梅竹難忘多年前的一個下午,從幼兒園放學回來的兒子瞪著大大的眼睛問她:「媽媽,人怎麼會死?」
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梅竹有些蒙,但很快鎮定下來。「當幼兒產生死亡的概念時,如果無法得到父母和老師的正確引導,便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當時她的做法是,既不正面回答也不迴避,而是拿出家中的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陪著孩子一起探討生命的歷程。
書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葉子和它的夥伴們歷經了四季的變化,逐漸懂得了什麼是生命的意義。「這個講述生與死的故事,讀來並不悲傷。」「面對死亡,悲傷是不可避免的,但悲傷是人性的表現,也代表了我們有能力去愛。」讀完繪本,梅竹這樣告訴兒子,小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這就是他的第一堂生命教育課。
此後,當真的面對家人離世時,孩子就有了緩衝的心理準備。
「要和稚嫩的孩子講清楚死亡是怎麼一回事,並不容易。但即使困難,這也是一堂必修課。」上海市兒童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田園時常受邀給幼兒園的孩子們上課。每次開講,手頭必不可少的就是繪本。她直言,生命教育不光是讓孩子認識生命、敬畏生命,更重要的是學習成果的轉化——要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很珍貴,要主動學習如何保護自己、管理情緒、關注健康。
「如果有溫暖的感情來引導孩子智慧地接納生命、接納死亡、接納自己內心的成長,這份養料也會成為他們一生成長的基石。」田園說。
一本入門書
讓閱讀教會孩子釋放情緒
近些年來,情緒問題困擾著不少青少年,甚至個別孩子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亞松的診室裡,兒童情緒問題的就診人數已從過去不足10%攀升到如今超過30%。
杜亞松告訴記者,每年接診近三萬人次病患中,約三分之一是因情緒問題前來就診的孩子,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是一些在學校裡學業比較優秀、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好孩子」。
「打個比方,孩子的成長要像橡皮筋一樣,一松一緊,富有生命的彈性和韌性。如果一直緊繃著,就會『斷』掉。」杜亞松說,當整個社會都在不斷催促著孩子踩著「風火輪」向前的時候,一旦孩子欠缺處理壓力的能力,事情就壞了。
面對同樣壓力,有人能熬過去,有人卻不能,關鍵在於,部分孩子缺乏抗壓能力、舒壓能力、解壓能力——這些關鍵能力的培養,其實也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
「不妨將讀一本書的過程,看作一個孩子經歷他人人生、感受他人立場的機會。」梅竹說,閱讀得來的間接經驗,能夠不斷提升孩子共情的能力。有時當自己遇到挫折時,如果可以換位思考,想想書中主人翁如何披荊斬棘,或許就能從中找到戰勝困難的勇氣。
「常年出現在各類閱讀書單中的《老人與海》等,都是不錯的讀物。只要讀的方法對,讓孩子真正『讀』進去,對他們的性格養成一定有益處。」梅竹的看法是,有了好書,要配上好的指導,方能事半功倍。所以,除了為孩子買書,家長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課,那就是有意識地結合讀本,教孩子做好情緒管理,學會正確地識別與釋放情緒。
「閱讀是陪伴一生的好習慣,但某些知識的汲取卻要在關鍵期閱讀才更有效。」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梅竹特別強調一點:如果錯過教育的關鍵期,孩子已經接觸過多負面情緒,又沒有及時釋放,就會讓他產生對生命不負責任的想法,那就為時已晚了。
一本成長秘籍
我有一位給我讀書的媽媽
在孩子閱讀過程中,家長的角色至關重要。
「在孩子選購書籍時,家長要成為把關人而非決定者,而在孩子閱讀書籍的過程中,家長要成為領路人而非灌輸者。」田園的提醒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適合看的書不一樣,選書要因「時」制宜。在引導孩子閱讀時,也要按照其不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心理髮育程度與思考問題的焦點來設計。
比如,3歲前的孩子是直觀動作思維,父母可以給孩子購買玩具書或立體書;3到6歲的孩子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更適合通過繪本中的圖形、圖畫來吸收知識……
「如果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生活體驗沒有到達一定層面,卻要接受過『深』的書籍,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困難和負擔。」田園的孩子已經八歲,在她的家庭,親子共讀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年幼時,家長可以用同齡孩子的語言,與孩子一起讀繪本;等孩子逐漸長大,家長可以和孩子共讀一本書。」田園直言,從最初的親子共讀,到伴讀,最後到家庭成員的彼此獨立閱讀狀態,這既是幫助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引導,也是建立良好家庭關係的基礎。
正如詩人史斯克蘭·吉利蘭寫的那首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