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和被病毒「撞了腰」的日本經濟不協調,日本防衛預算還是呈直線升高,最新消息,菅義偉內閣會議批准2021財年預算,總額連續三年超百萬億日元,而防衛預算也連續六年超五萬億。您如何評價日本「疫情難撼防衛費」的情況?
特約評論員 吳健:防衛費不是簡單的財政問題,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日本總體安保問題。隨著安倍二次執政期內快速修法,自衛隊從「專守防衛」變成常態化「海外派遣」,介入周邊甚至世界熱點局勢的行動和風險大大增加,特別是川普時代,「美主日僕」關係更加強調日本的「主動性」,美國要求日本分擔印太範圍內更多防務任務,也使得日本防衛費「無法減,不可減」。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防衛預算帶有強烈的「感化美國」色彩,特別是裝備採購部分,諸如新造宙斯盾艦、發展未來戰機、升級戰術飛彈等等,看似生產放在本土,可關鍵設備零件也就是利潤最大的部分,還是要花在對美採購上,特別是空自增購美國F-35已成定局,未來相關作戰、指揮、維修、保養一整套全得仰人鼻息,阮囊羞澀的日子還在後頭。而大筆落入美國軍火商荷包的鈔票,實際上對日本念茲在茲的「防衛自主」卻形成巨大傷害,但在日本高層眼裡,防止美國背離「日美同盟」責任,保持日美同盟牢固性,比這要重要得多。
日本學者井上孝司曾評價,日本防衛產業本來就因外銷不暢、內需不足而存在設計團隊老化、生產批次過少等問題,況且由於日本屢屢提前內定購買美國武器,使得第三國拿不到生意,懶得跟日本軍工交流,導致日本防衛產業「閉門造車」現象比比皆是,即便防衛省還能照顧他們,分一些羹給自己人,可日本軍工很難拿到能夠養隊伍,帶隊伍的大項目,導致在「贏家通吃」的美國軍工複合體面前毫無還手之力。而越來越弱小的日本軍工,連同軟硬體更加依賴美國的自衛隊,將導致日本在安保乃至經濟上更加成為美國的附庸,這種「吸毒式」軍購和「非理性」防衛費上漲,著實對日本十分不利。
直新聞:您提到日本猛漲防衛費有「感化美國」之意,而且日本政府還單獨安排有「溫馨預算」,也就是駐日美軍軍費去侍奉五萬美國大兵。由於今年日美無望談妥數額,所以菅義偉內閣預先劃出明年「溫馨預算」是2017億日元。您對此如何觀察?
特約評論員 吳健:依照美日安保條約,駐日美軍費用是兩國分擔的,大致是「美一日三」,但東京給的錢,長年是美方算好帳,就讓日方埋單,缺乏議價空間。自從美國「壓制」日本,從1978年起分擔的費用,可是一路看漲,讓日本納稅人背上沉重的負擔,可基於「事大主義」的日本政府,卻不敢忤美國「太上皇」的意思,往往以拖延和變通名目,承攬下來,還要防止給國民留下「美國附庸」的印象,居然生造出「溫馨預算」這樣的名詞,以便說起來比什麼「駐日美軍費用分攤」要好聽些。過去十年,日本「溫馨預算」大致維持在每年1900億上下,這次留出2017億,也算是「照常辦理」。
但我注意到,從川普執政以來,日本用來潤滑日美關係的「溫馨預算」,不僅表面上越來越不「溫馨」,內容上也摻雜了直挺挺的「利益要挾」。我記得,過去十來年,每逢日本尋找某種「自主」,比如2009年鳩山遵從民意要求美軍搬遷普天間基地,「重審」美日同盟。還有2015年,安倍企圖削減為美軍服務的六千日籍員工的工資,再到川普上臺後,日本一度耍滑頭,想把分攤的美國駐軍費比例從75%下調兩三個基點,結果遭到錙銖必較的美國的強力回擊。從撤軍到貿易調查,關稅懲罰等等,無不令日本心驚肉跳,照單全收。事實上,正如日本《正論》月刊所言,川普的四年裡,日本基本掏了駐日美軍86%的費用,比近鄰的「苦主」韓國還要高。按理說,也可以不要再逼日本增加防衛預算,把更多的資金投向民生,可結果卻是「溫馨預算」照漲不誤,而防衛預算也居高不下,說到底,有利的只有美國,而埋單的是日本民眾,最典型的證據是日本老年人福利在下降、消費稅在增加是人所共知的情況。
我這裡不妨提到日本知名學者酒井直樹,他曾尖銳地提到,今日之日本政府,是偽裝成民族主義的殖民政府,其政策部分其實都為美國所決定。嚴格來說,日本的軍事職能,更多是美國覺得1949年,所謂「失去中國」的一種代償,從變日本為韓戰兵站,到成立自衛隊,再到支持日本修改和平憲法,海外派兵,莫不如此。酒井深刻地指出,戰後日本的地位完全建立在美國「失去中國」後指派給日本的角色之上,即抵抗「亞洲大陸領袖」的橋頭堡角色,充當美國的亞太範圍內的政策代理人。這種從屬性,也就決定著日本「溫馨預算」也好,離奇的「防衛預算」也好,都是「盡本國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