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在糧食、衣物、住房、交通方式等方面的消費觀,必定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研究表明,兩代人在選擇商品的標準上往往有著極高的相似性,這其實是一種消費價值觀的傳承。在當今這樣一個充滿變數的社會環境下,養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行為習慣,是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需要共同面對的命題。
讓孩子從小擁有一個正確的消費觀,對於家長來說,無比重要。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看這四點。
1、按需購買,適度消費
出去購物之前,引導孩子和家長一起列購物清單。到了超市之後,按照所列清單選擇商品。每買完一件商品,便將這件商品從購物清單中劃掉。
讓孩子明白米、肉、蔬菜和水果、奶粉、洗髮水等,都屬於生活必需品,而玩具、零食、紅酒和飲料則屬於非必需品。在購物時應該優先購買必需品,然後再購買非必需品。
另外,既然是非必需品,如果預算不夠便可以不買。
2、計劃用錢,克制消費
在超市購物的時候,不少父母都會在玩具區或者零食區,碰到「不買不走」,甚至耍賴嚎哭的孩子。
對此,給出的建議是,購物之前先約法三章。臨行之前,先明確告知孩子「我們今天就買一件玩具或者一件零食,你能夠自己挑選」。
到了超市之後,一定要堅持原則,讓孩子做出取捨。因為生活中的物質誘惑很多,必須從小學會計劃用錢,克制消費。
3、貨比三家,精明消費
在超市購物時,應該提醒孩子留心所購商品的價格。如果是去菜市場買東西之前,則應該先詢問價錢。
另外,看到喜歡的東西不必急於購買,對於花錢比較多的商品尤其要多轉轉、多看看,然後再決定是不是買、買哪家的。
要讓孩子明白所謂的貨比三家,除了要比價格,還要比品質,必須要以質量和實用價值為主要標準選擇物品,既不刻意追求名牌,也不刻意追求廉價。
當孩子年齡較大時,還可以引導孩子去對比不同渠道購買的商品價格。同一件商品,大商場、大型超市、便利店、網購的價格,往往是不一樣的。
此外,還應該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購買時機。賣場打折促銷時,可以適當囤一些不容易過期的生活必需品。另外,大宗的商品,如果非必需,可以等到打折時再買。
4、家長應以身作則 勤儉持家
培養孩子的消費觀方面,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經濟寬裕,花錢大手大腳,經常出入豪華餐廳,購物時一擲千金,孩子很容易受此影響,出現物質至上、過度消費和盲目攀比的心理。
因此,即使家庭經濟很寬裕,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勤儉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