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文化設施、有聲有色的文藝團隊……走進遼寧省大連市普灣新區三十裡堡街道,立刻被洋溢在這裡的濃鬱文化氛圍所吸引。
「在我們這裡,文化建設是天大的事。」街道文化站站長郭連秋自豪地說。從制度完善到人員配備再到大筆資金投入,讓三十裡堡的文化天空上豔陽高照。
文化站站長得競聘
別看文化站站長是「七品芝麻官」,活兒多還要推陳出新幹得「巧」、幹得「實」,可是在三十裡堡要想當上這個官兒,也得「過五關斬六將」。
眼前這位說話爽快的街道文化站站長郭連秋是1988年畢業於大連大學工學院的高材生,原來在街道財政所工作。經過民主選舉和激烈競聘,她被任命為街道文化站站長。她上任後,挖掘出「梅花螳螂拳」、六合棍和金州皮影戲等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組建女子鼓樂隊等文藝團隊、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文化工作做得風生水起。
郭連秋告訴記者,她這個文化站站長幹得有豪氣、有底氣。有底氣是因為街道黨工委把文化工作直接與村級領導幹部任期考核目標聯繫起來,定期檢查考評,並在街道範圍內通報考評情況。有豪氣是因為近幾年街道每年用於文化建設的財政支出在500萬元,平日只要活動需要額外經費,只要申請,街道給錢從來不打嗑貝兒。
文化建設「不差錢」
文化設施建設是文化事業的硬體,三十裡堡文化建設「不差錢」。在各種扶持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街道、村、企業、個人「大興土木」。
總投資2600多萬元,使用面積460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站和人民劇場是遼寧省標準化鄉鎮文化中心,也是當地地標式的建築。室內健身室、圖書室、遊藝室、電子閱覽室一應俱全;室外建有標準化籃球場和門球場,特別是門球場,在遼寧省鄉鎮街道中絕無僅有。
北樂村投資2000多萬元,專門建設了現代化的文化廣場,設有燈光籃球場、網球場、健身廣場等;西山後村,結合新農村建設劃出5000平方米地塊,投資150多萬元為本村村民建設了標準化文化廣場。現在的三十裡堡村建有大小規模不等的文化廣場12個。
民盛社區80歲的居民盛超,是個出了名的籃球「痴迷者」。他組織社區附近的籃球愛好者,在自己家院內安裝了籃球架。在三十裡堡街道,像盛超這樣自發建設的體育場所就有10家,統稱為「文體中心戶」。 (記者 吳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