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在Sutter’s Mill隕石前太陽物質的納米離子探針研究中...

2020-12-15 中國科學院

  隕石中的前太陽物質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前,由恆星晚期噴出物凝聚形成的塵埃顆粒,是人類唯一能獲得的其他恆星樣品。對其進行研究,不僅可以為恆星核合成過程提供信息,還能對恆星大氣物理化學條件以及顆粒在太陽星雲和隕石母體中經歷的後期蝕變歷史進行約束。Sutter’s Mill 隕石CM2型碳質球粒隕石角礫巖,其不同角礫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水蝕變和熱蝕變。巖相學研究表明,一些角礫經歷了強烈的水蝕變,導致其富鈣鋁包體中的尖晶石碳酸鹽化;另一些角礫則含有大量硫化鈣,表明未受到水蝕變的影響。因此,對Sutter’s Mill 隕石的不同角礫進行前太陽顆粒的原位研究,可以揭示隕石母體的二次蝕變與前太陽顆粒礦物類型以及豐度等的關係。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比較行星學學科組博士後趙旭晁與合作導師林楊挺研究員等人利用納米離子探針對Sutter’s Mill 隕石的四塊樣品進行了元素與同位素的高分辨掃描。CNSi同位素成像研究表明,Sutter’s Mill 隕石含有大量前太陽碳質顆粒(63ppm。其中,多數為SiC,其餘為碳質顆粒(可能為前太陽石墨顆粒)。氧同位素掃描僅發現一顆氧同位素異常顆粒,隨後的O-Si-Mg-Al元素同位素掃描表明為前太陽剛玉(Al2O3)。該研究涉及的四塊樣品中前太陽SiC的平均豐度為55 ± 10 ppm,該結果與前人對其它CM型碳質球粒隕石研究得到的前太陽SiC顆粒豐度值一致(圖1)。同時它們各自的豐度值在誤差範圍內也保持一致,這表明四塊樣品之間不存在明顯差異。前太陽SiC在樣品SM2-4的兩個基質區域間存在明顯的不均勻分布,豐度分別為54 ppm12 ppm。根據隕石的巖相學特徵,研究者們認為:SiC豐度低的基質可能來源於隕石母體中與其他基質完全不同的位置,曾經受到更高程度的熱蝕變使得SiC受到破壞;隕石母體表面曾受到其它小行星的猛烈撞擊,衝擊成因熱事件使一些基質受到影響而降低了SiC豐度。此外,在Sutter’s Mill 隕石中僅發現了一顆氧同位素異常顆粒,表明該隕石曾經歷廣泛的水蝕變,從而破壞了大部分前太陽富氧顆粒,尤其是矽酸鹽。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隕石和行星科學研究期刊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Zhao et al. Presolar grains in the CM2 Chondrite Sutter’s Mill.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2014, 49(11): 2038-2046)。此外,包括該成果在內的系列研究成果同時被美國NASA網站報導。

  原文連結 

  NASA報導 

 

圖1:Sutter’s Mill 隕石中前太陽SiC豐度 

  隕石中的前太陽物質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前,由恆星晚期噴出物凝聚形成的塵埃顆粒,是人類唯一能獲得的其他恆星樣品。對其進行研究,不僅可以為恆星核合成過程提供信息,還能對恆星大氣物理化學條件以及顆粒在太陽星雲和隕石母體中經歷的後期蝕變歷史進行約束。Sutter’s Mill 隕石為CM2型碳質球粒隕石角礫巖,其不同角礫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水蝕變和熱蝕變。巖相學研究表明,一些角礫經歷了強烈的水蝕變,導致其富鈣鋁包體中的尖晶石碳酸鹽化;另一些角礫則含有大量硫化鈣,表明未受到水蝕變的影響。因此,對Sutter’s Mill 隕石的不同角礫進行前太陽顆粒的原位研究,可以揭示隕石母體的二次蝕變與前太陽顆粒礦物類型以及豐度等的關係。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比較行星學學科組博士後趙旭晁與合作導師林楊挺研究員等人利用納米離子探針對Sutter’s Mill 隕石的四塊樣品進行了元素與同位素的高分辨掃描。C,N,Si同位素成像研究表明,Sutter’s Mill 隕石含有大量前太陽碳質顆粒(63ppm)。其中,多數為SiC,其餘為碳質顆粒(可能為前太陽石墨顆粒)。氧同位素掃描僅發現一顆氧同位素異常顆粒,隨後的O-Si-Mg-Al元素同位素掃描表明為前太陽剛玉(Al2O3)。該研究涉及的四塊樣品中前太陽SiC的平均豐度為55 ± 10 ppm,該結果與前人對其它CM型碳質球粒隕石研究得到的前太陽SiC顆粒豐度值一致(圖1)。同時它們各自的豐度值在誤差範圍內也保持一致,這表明四塊樣品之間不存在明顯差異。前太陽SiC在樣品SM2-4的兩個基質區域間存在明顯的不均勻分布,豐度分別為54 ppm和12 ppm。根據該隕石的巖相學特徵,研究者們認為:SiC豐度低的基質可能來源於隕石母體中與其他基質完全不同的位置,曾經受到更高程度的熱蝕變使得SiC受到破壞;隕石母體表面曾受到其它小行星的猛烈撞擊,衝擊成因熱事件使一些基質受到影響而降低了SiC豐度。此外,在Sutter’s Mill 隕石中僅發現了一顆氧同位素異常顆粒,表明該隕石曾經歷廣泛的水蝕變,從而破壞了大部分前太陽富氧顆粒,尤其是矽酸鹽。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隕石和行星科學研究期刊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上(Zhao et al. Presolar grains in the CM2 Chondrite Sutter’s Mill.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2014, 49(11): 2038-2046)。此外,包括該成果在內的系列研究成果同時被美國NASA網站報導。
  原文連結 
  NASA報導 
 
圖1:Sutter’s Mill 隕石中前太陽SiC豐度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在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研究中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在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洪茂椿帶領的課題組針對這一問題,把水溶性[ZrF7]3-基團和K+離子構成的「軟」立方相無機氟鋯鉀(K3ZrF7)納米晶作為基質材料,通過不同稀土離子的摻雜首次發展出一種可生物體內降解的稀土發光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
  • 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學生到地質地球所交流
    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學生到地質地球所交流 2017-06-1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吉林隕石墜落:讀懂了隕石,我們就能了解地球的演化故事
    但是實際上,隕石並不完全是恐龍滅絕的原因,而且實際上對於科學家們而言隕石是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一個非常好用的材料。 二、世界怎麼形成的? 世界怎麼形成的? 隕石、地球、月球是在大致相同的時間由太陽星雲的重力凝聚而成,地球的形成可以大致分為這麼幾步[2]: 1.
  • 地球最古老物質是啥?默奇森隕石有70億年歷史
    默奇森隕石顆粒有70億年歷史默奇森隕石中的星塵顆粒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固體物質,部分顆粒已有70億年歷史,然而太陽僅有46億年歷史,該隕石被認為是在恆星強化時期形成的。由於隕石並不是一天時間形成的,所以它們會在太空中遊蕩,體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增大。
  • 蘇州納米所在柔性高效多結太陽電池研究中獲進展
    柔性高效太陽電池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智能可穿戴裝備等領域有重要應用。針對柔性高效Ⅲ-V化合物半導體多結太陽電池製備中存在的光電流匹配的多結材料高質量生長以及大尺寸外延材料的剝離和轉移等技術難題,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陸書龍團隊進行了長期研究,並於近期獲得重要進展。
  • 隕石砸出了個太湖?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1993年,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王爾康等發現太湖澤山島石英巖中的石英顆粒具有典型的衝擊變質微頁理特徵,認為太湖地區在泥盆紀之後曾遭受過衝擊變質作用。同年,王爾康等在太湖蕨山島東岸發現有大片強烈角礫化的五通組石英巖,在角礫巖碎塊中發現有震裂錐,這又為隕擊假說提供了露頭尺度的地質證據。
  • 地球最古老物質是啥?
    默奇森隕石顆粒有70億年歷史默奇森隕石中的星塵顆粒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固體物質,部分顆粒已有70億年歷史,然而太陽僅有46億年歷史,該隕石被認為是在恆星強化時期形成的。幸運的是,默奇森隕石到達地球時還很「新鮮」,散發著濃煙,當它送到墨爾本大學時還在釋放著氣體,未受到地面任何汙染。鑑於該樣本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美國宇航局和其他研究機構將它與新獲得的月球巖石樣本一起研究分析。對隕石的初步研究揭示了一些重要生物化學分子的存在,例如:胺基酸(生命基礎物質)、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纈氨酸和其他4種人體必需胺基酸。
  • 氰化物隕石帶給地球生命種子?NASA的探測器將進一步研究
    說到氰化物時,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是間諜電影的場景:一個人將藥丸吞下,口吐白沫奄奄一息。但這項新研究稱,氰化物也可能是構成地球生命所需分子必不可少的化合物,它可能「乘坐」隕石來到地球上,參與了胺基酸和鹼基等有機化合物的非生物合成,最終導致地球生命的誕生。
  • 地質地球所發現華北克拉通9億年前發育巖床群和裂谷系
    近年來,華北新元古代青白口系的部分標準地層被確認實際上歸屬中元古代,這一進展使得華北新元古代巖漿活動和沉積作用的研究更為重要。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彭澎副研究員等在中-朝合作項目的支持下,對華北克拉通東段朝鮮平南盆地中廣泛發育的沙裡院巖床群進行了研究。這些巖床群規模較大,厚度達150m,延伸也多在10km以上。
  • 隕石中發現未知蛋白,地球生命或來自奧爾特星雲
    該理論認為,在45億年前,在雷電等的作用下,大氣中的甲烷、氨與氫等物質會轉化為大量有機分子並落入大海,海洋就成為了充滿有機分子的「原始湯」,這些分子不斷碰撞不斷進行各種化學反應,直到有一天,恰好生成了一個可以自我複製的基因片段
  • 中國已有683塊南極隕石進入國際隕石資料庫
    新華網北京2月8日電(記者王立彬)作為世界上存量隕石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目前已有683塊南極隕石正式進入國際隕石資料庫。據來自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科院信息,目前中國考察隊員在南極格羅夫山採集的隕石中,已有683塊獲得國際隕石協會編號命名認可。
  • 福建物構所洪茂椿院士團隊: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
    稀土無機納米發光材料作為新一代發光納米生物醫學探針,因其發光性能優異、化學性質穩定以及自發螢光幹擾小等優點已經在各種危重疾病如腫瘤的精準診斷和治療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但目前已報導的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都可生物降解,很容易在生物體內聚集,無法以代謝的方式排出體外,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臨床應用和成果轉化。
  • 新型納米球探針問世,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
    浙江新聞 圖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西非沙漠中發現最古老的火成巖隕石,太陽系形成時它就存在了
    科學家們已經能夠逐步用隕石碎片拼寫出46億年前的太陽系的形成,而最近發現的最古老的火成巖隕石,讓科學家進一步增加了關於早期太陽系形成的更多細節。UNM隕石學院教授卡爾阿吉觀察到,這顆火成巖隕石和其他隕石對比表明,小行星的隕石顏色和外觀並不相同。這顆隕石是有史以來最古老的火成巖隕石。這不僅僅是一種非常不尋常的巖石類型,而且它告訴我們並非所有的小行星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它們中的一些看起來很像地球地殼,因為它們的顏色非常淺,其中充滿二氧化矽。
  • 納米操控:光學物質「布朗式棘輪」
    布朗式棘輪的運動構想圖圖源:世界衛生創新峰會總體來說,布朗式棘輪模式是研究不管是微觀、介觀還是宏觀動力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模型。在2002年5月2日,Nature期刊以題目名為「Brownian ratchets: Darwin's motors / 布朗式棘輪:達爾文馬達」【⏬】,對布朗棘輪也做了報導,文中提到「生命活動所依賴的分子運動都來源於布朗運動」以及「在運動蛋白過程中,所創造的』秩序』是一種定向力,而選擇的動因是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 蘇州納米所在高性能納濾膜研究中取得進展
    蘇州納米所在高性能納濾膜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5-23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在這一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將納米顆粒(以ZIF-8為例)沉積在單壁碳納米管膜表面,以此單壁碳納米管/納米粒子複合膜作為支撐襯底,在界面聚合過程中,超薄聚醯胺分離層沿著納米顆粒的外輪廓生成。
  • 氰化物隕石帶給地球生命種子?
    但這項新研究稱,氰化物也可能是構成地球生命所需分子必不可少的化合物,它可能「乘坐」隕石來到地球上,參與了胺基酸和鹼基等有機化合物的非生物合成,最終導致地球生命的誕生。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28日報導,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麥可·卡拉漢帶領團隊進行了一項新研究,對一組特殊的原始隕石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均含有氰化物。
  • 化石隕石——見證4.6億年前的小行星裂解
    Brunflo化石隕石中殘留的球粒結構(左)和鉻鐵礦(右)[2]經過詳細研究,Wickman教授和合作者發現,原來它是一塊化石隕石。中奧陶世(4.6-4.7億年前)時它隕落在波羅地大陸邊緣的海床上,碳酸鹽軟泥的覆蓋和弱的水動力環境讓其免遭風化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