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減少遷移類錯誤,就要儘量減少漢語對英語學習的幹擾,同時加大英語輸入。那麼英語的語法,詞彙量,語言表達習慣等自然都會被大量地吸收進來,英語語言本身就會掌握得好,那第二類錯誤--語言內原因引起的錯誤自然也就會減少。我在以前的帖子裡多次提到在英語學習之初要避免把英語翻譯成漢語或者把漢語翻譯成英語的「翻譯」學習法。學校的教學我們改變不了,我們在平時的課外練習中要儘量選擇沒有「翻譯型內容的」習題冊。 那什麼是「翻譯型內容」練習?中翻英,英翻中,看漢語寫英語等,這些練習可能也是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很喜歡的作業題型,就因為這樣,才會出現寫作能力報告中提到的問題,才會導致中國學生整體英語水平很差,口語更爛現象的出現。這些練習在不停地出現漢語,讓孩子用漢語去思維,再通過翻譯這一橋梁轉化成英語。這一過程中,漢語的語言習慣不斷得到加強,本來就還沒有建立的英語語言習慣建立的機率在不斷地被降低,直至根本無法建立。問題的暴露在高等教育階段,但問題的形成其實在之前的基礎教育階段(其實基礎階段也有體現,只是太多的家長和老師只看分數,不看能力,忽略了本該重視的現象)。 從自家孩子在學校學習英語的經歷來看,處處充斥著漢語,英語課文句句都要把中文寫在旁邊,似乎不翻譯孩子們一句都看不懂,不知道課文講的是什麼!英語學習在小學階段真的沒有必要什麼都翻譯,只要孩子明白意思就過去了,哪怕他不明白,正確的做法也是先嘗試翻譯外的其他方法,實在不行,這個內容又是非常重要,必須搞懂的,再用翻譯這一招。動不動就翻譯不是在幫孩子,是在扯孩子後腿,為未來的英語學習設置了巨大的障礙。翻譯教學法是最簡單最省事最懶的教學方法,圖了自己省事,又能在應試中出成績,卻不考慮對孩子有沒有害處,這是國外早已淘汰的外語教學方法(對於只關注分數不考慮能力的家長而言這句話可以忽略)。那翻譯外的其他方法是什麼方法呢?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小孩子剛學英語時不懂什麼是apple,正確的做法不是把這個單詞翻譯成漢語,告訴他這是蘋果的意思,記住這個中文,而是拿出一個蘋果,指著蘋果對孩子重複apple這個單詞,幾次之後孩子就知道了,下次看到蘋果時腦海中會直接出現apple這個單詞,嘴裡蹦出apple也是順理成章的事。這其實就是我們所有人學會母語漢語的方法,對於小孩子而言,他們有習得的能力(越小能力越強),英語學習應該充分利用好這種能力。反過來,採用翻譯方法學習的孩子看到蘋果時,大腦中是蹦不出apple這個英文單詞的,所以自然也說不出來。他的腦海中出現的是漢語蘋果這個詞組,然後去搜索蘋果這個漢語對應的英語單詞apple,這就是上面提到的翻譯這個橋梁在起作用了。在這種孩子的大腦中,apple 和蘋果是斷開的,必須要翻譯這個媒介連接起來(這也是為啥中國學生的口語整體非常爛的原因之一)。 此外語言學習的原則是i+1原則,即讓孩子接觸比自己水平稍高一點的內容,讓他跳一跳就能夠到的內容。處處充斥漢英轉換的教學方法和作業不利於孩子英文的理解力,英文語法和習慣用法的學習和吸收,所以別說i+1了,連i都不是,是i-1原則,怎麼能對孩子能力的培養,水平的提高起到正面作用?當然,這點對於只要分數不注重能力的家長同樣可以忽略,因為這種方法對應試,尤其是小學應試應該很有效,不然我想老師也不會一如既往的使用這種方法,光輕鬆不出成績,老師也著急的。 因此從這份報告來看,孩子的英語學習還是要大量的進行英語的輸入,正確的英語語言輸入(比如國內試卷經常喜歡出的語法題:四個選項,一個對的,其他三個是編的,這種屬於錯誤輸入,進行的是錯誤幹擾,不屬於正確的英語語言輸入),同時減少母語的幹擾,讓孩子在儘可能多的英語環境中去努力建立英語語言表達的習慣。
對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報告(2020)有興趣的,複製以下地址到瀏覽器閱讀:https://book.yunzhan365.com/jivf/puhl/mobile/index.html?from=timeline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悅媽的英語鋪子」,期待與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