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在20fall申請季中斬獲哥倫比亞大學QMSS(社會科學計量方法)、JHU MSF、WUSTL MSF和羅切斯特大學MSF等offer的中美加學員T同學。
留學規劃
在高中階段,當看到身邊的同學陸陸續續選擇去美國讀大學時,我就期待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夠去體驗海外的教育體系和生活文化,無奈無論是英語水平還是自理能力都太過欠缺,於是從大一入學的第一天,老師們還在指導新生四年規劃時,我就已經堅定地想好了研究生出國的路線。
很多人說,自己留學申請的遺憾就是沒有儘早準備,臨近申請截止了才決定出國等,建議大家儘早定下留學方向,才能從容取得心儀的offer,於是我聽後便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定下的方向都早,應該輕輕鬆鬆申請成功。然而,即使早早決定好,也會出現一系列頭痛的事情。雖然出國的大目標已經選定,但是當要細化到具體的行動準備上,我卻迷茫不已。不知道該選擇哪個國家,美國、英國、新加坡、香港、法國……世界各地都有名校,究竟哪裡適合自己?這些經濟開銷大概多少?不同國家項目時長是多少?再看看學長學姐的錄取成果,金融、經濟、金工、統計、商業分析、運籌……究竟哪個專業適合我申請?哪個專業更適合我的未來職業發展規劃?
遇到中美加之前,我十分彷徨,各種零零碎碎的信息鋪天蓋地向我湧來。老師說出國留學要看GPA、語言成績等,只管學習就好,又聽到學長學姐說實習科研很關鍵,多參加各種比賽和活動,才能得到名校的青睞……再加上看到市面上各種各樣的中介和語言培訓機構眼花繚亂,一度大腦爆炸,不停亂忙,也不知道在忙些什麼,就是心裡沉甸甸的,壓力山大。幸好,遇到中美加不算太晚,在大二的時候能夠開始及時系統性地修正大一的一些錯誤方向,梳理思路,減少壓力,輕裝上陣。
語言考試
我最終決定申請的國家是美國,因此要考TOEFL。TOEFL考試是我出國的噩夢,走了很多彎路,希望大家能避免:首先是戰線拉的過長。第一次考TOEFL是在大二的寒假,而最後一次考卻在大四的12月份,這中間我來來回回考了七八次。多次重複考試不會減少緊張程度,反而加劇心理負擔,覺得自己永遠都考不出來,陷入抑鬱循環。其次考試間隔太短。有幾次間隔時間特別短又去考,結果當然沒有什麼明顯的提升(還有一次分更低了)。最後,我在考TOEFL的時候沒有專心備考,一會又去忙各種競賽,一會又去忙實習的事情,一會又去談戀愛,精力太分散。
當時中美加的老師沒幾天就問我TOEFL考到105了嗎,隔幾天就告誡我不要再出去玩了,過幾周就說什麼什麼學校最好TOEFL達到105才比較有把握。遺憾的是自己還是東奔西跑,最終草草了事,單次最高分只有103,bestscores是108。申請的哥大QMSS、JHU金融等認可bestscore,但是大部分申請的項目並不認可bestscore,這可能也是我被很多項目拒絕的原因(不聽中介話,吃虧在眼前)。
我申請的是金融和經濟方向,還加了一兩個關於數據的項目(比如哥大的QMSS),金融是GMAT和GRE都可以用,但是經濟只能用GRE,因此我考的GRE。GRE是中美加的語言輔導老師幫助學習的,因此只用了兩個月就考到了324,減少了很多備考時間。
學術背景和經歷
申請經濟或者量化類項目對於學術科研方面要求較高。大部分都是在考量學生的數學和編程的能力。一方面,校內課程能夠選擇的量化課程儘量選擇,並且取得高分。另一方面,課餘的經歷也可以幫助提升,寫進簡歷和個人陳述,比如發表論文、參加數學競賽、在網站學習程式語言、參加實習使用編程幫助完成工作等。
但是能參加的活動、競賽、課程以及實習實在是太多了,我在大一的時候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參加了很多最終在申請中一個字都無法提及的比賽,還好中美加老師幫我在後面的路上指點,哪些適合我的申請,少走很多彎路。我的專業與數學、編程之類的關係不大,中美加老師強烈推薦我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如果獲獎了可以在簡歷裡增光添彩,沒有獲獎也在比賽過程中用到了很多模型和程式語言的操作,都可以寫進自我陳述中,展現自己的經歷和能力。第一次參加美賽沒有獲得獎項,大三第二次參加時,提前學習了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內容,最終憑藉好運拿到了特等獎,在申請的時候彌補了我三維的分數上的不足,也確確實實在這過程中學到了申請項目需要我儲備的能力和知識。
中美加老師也給我推薦了Coursera和edx上面的課程,在申請的時候不僅具備了課內課程學習的R、Stata、Eviews等統計計量語言,也從網站上自學了一些MATLAB和Python的簡單處理方法。老師還針對我量化背景的不足,指點我去報名Umich的summer program。當時我想選擇名氣更大的UCLA的項目,中美加老師經過對比,認為Umich的ICPSR這個項目學的內容更適合我以後申請的方向,項目裡面包括一些硬核的統計課程。這段經歷對我日後的申請也幫助許多,一方面體現我能夠適應國外校園生活,另一方面體現我數理背景的提升。還有很多瑣碎的事情,我都諮詢過中美加的老師,包括我參加學校的科研項目、想發表的論文方向、怎麼選課等等問題,老師都很專業和耐心地解答。
實習對於申請金融項目比較關鍵。在申請金融方向時,大部分人都有2-3份實習。實習的內容和實習公司的名氣都很重要。實習內容能貼切申請方向,能體現自己在申請方向的能力和自己對申請方向長久的規劃。實習公司的名氣能幫助海外大學了解你進入這份實習的難度,相當於得到了業界的評估。在面試羅切斯特金融學時,面試官針對她了解的公司——安永的這份實習,問了我不少問題,而兩份國內的券商對於她來說並不了解,於是沒有深究。
學校選擇和文書撰寫
選擇學校的過程十分漫長和艱難。選校的時候TOEFL成績還沒考過100,定校比較困難,再加上總想著跟男朋友選擇同一所學校讀書,總是否決很多老師給我推薦的學校和項目,自己又異想天開選了一些很不適合自己的項目,老師耐心給我分析有些項目不適合我的原因,同時也儘可能地滿足讓我和男朋友選擇的學校一模一樣的苛刻要求,又給我找了很多項目推薦,甚至還給我在地圖上展示有些學校挨得近是不會造成異地的。
就這樣來來回回好多遍,老師一直不厭其煩地給我查項目官網和往年錄取背景,最終老師給我定下的學校劃分了三個檔次:衝刺、主申、保底,同時列出他們的截止時間的先後順序,一個個完成網申和文書寫作。文書寫作更是細碎,我和老師來回協商,大到框架內容,小到標點和大小寫,一篇文章能夠改好幾十遍,老師始終不厭其煩地修改。
申請感悟
現在再翻看當時因為三維低和數理背景不足時,迷茫的自己假裝未來的自己,給自己寫下:「故事的結局都如你所願,這樣是否可以讓不安的心平靜下來」這段話,感慨良多。從決定出國後心態總是崩潰到攜手中美加一同努力爭取到offer,一步步平靜不焦躁地走完,是的,故事的結局,果然如我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