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從小到大,長相平平、成績中遊的學生,當我跟父母說出想要出國留學的話,爸媽的驚訝在我的意料之中,畢竟放棄高考選擇留學,對我們家來說,「留學」還是個陌生模式,註定得摸石頭過河,一步步探索。在高二這樣的節骨眼上,提出這樣賭一把提議的徵兆在哪兒?
青春期的躁動、對於外面世界的嚮往、自己本身的一些好奇心被激發,期待生活有改變......它們都是原因卻不是全部,想真正的自己做一次決定,並投入全部的動力去完成它。不想把留學視為「這孩子不就是在逃避高考嗎?」,暗下決心一定要出色完成。
經過自出生以來應該是和父母最透徹的一次交談,把自己想留學並願意為此「吃苦受累」的心情傳達給父母,也許是很少看到有如此強烈表達的我,「如果你想好了的話,就去做吧!」,這一刻,留學的路已然開始。
自己對美國的文化氛圍更感興趣,想像中的美國是多元的、包容的,而英國呢,也有傳統底蘊滋養對17歲的我吸引力也是不小。思考再三還是不想讓自己留有遺憾,最終選擇「英美聯申」把戰線鋪開。
什麼是硬體?語言就是硬體!
不論你申請什麼學校,出國留學首先要提升的是語言思維和語言能力。不單單是為了申請和考試,更是為以後學習過程打下基礎。語言考試並不只是入學的一道門檻,其實是在檢驗你的能力是否能應對國外的學習和生活。哪個考試更適合我?這個問題當時也困擾了我很久。
練習了兩種語言考試題目之後,我發現雅思與其他語言考試相比,聽力語速相對溫柔,在聽錄音前留有時間看一遍題目,帶著問題聽錄音的方式,與盲聽盲記聽完再看題答題的方式並不相同。而口語方面雖是直接面對外國考官,但和人交流的過程中會激發人的思維,更容易進入狀態。
之前擔心雅思在美國申請上會不會不妥就又把朋友圈翻了一遍,多方求證總算安心,美國大部分院校都承認雅思成績申請,前百的名校尤其。時不待我的緊迫感越發重,目標瞄準雅思7+,衝!
背單詞、提高閱讀速度,也上過一對一的課練口語,聽力反覆聽,上學放學的路上、午休的時間和一切零碎時間,整個人浸泡在英語學習裡。剛開始做題的正確率有很明顯的提高,卻在信心越來越大的時候走進「平臺期」,堅持的努力好像沒什麼效了,錯的還是錯,對了的還是對,分數總在6.5左右搖擺,尤其是作文甚至會飄忽到5分。沮喪、沮喪、自我懷疑是不是就不是這塊料,回家就悶在屋裡房門一關。心情低落帶來惡性循環,無法把從外部看看自己到底有什麼問題,鑽進了死胡同。
旁邊的同學起初聽到我要出國的決定,神情是羨慕的,「出國」對於即將到來的高三學生,面對風都緊張到靜止的高三低氣壓生活,光是「出國」好像提高了海口天空的另一種選擇。不再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中的一員,可以走不一樣的路了。
慢慢的自己在不斷嘗試和努力摸索中才親身感知,「出國」帶來的另一種選擇是需要付出不一樣但絕對不亞於高考,甚至多於高考的努力。和更多看不見的對手在競爭,少了看得見的指導和領路人,留學的孤獨感從準備期就開始,意識到擁有自己的勇敢和恆心是多麼重要。也清楚知道如果只是在考雅思中就把心情弄得如此沮喪,之後的路更沒法推進。
「家有留學生」。父母的心情也隨著我的困境七上八下。在那個時候,我並沒有意識到壓在他們身上的憂慮。媽媽做好後勤工作,爸爸也各方了解院校情況。父母不可能沒有發現「平臺期」我的異常焦躁,直接的批評或是安慰,「看看你選的路,現在自己達不到,還能怪誰?」、「不出國也沒事的,我們也可以高考考個好學校啊」,這樣的話對當時的我都是打擊。爸媽沒有這樣做。他們讓生活在計劃的節奏中走,適當的鼓勵和幫助著我,又找到有經驗的「過來人」和我聊了聊備考的心得。穩下心,找到失誤而不是重複失誤。
我漸漸走出「平臺期」,作文的分數最終可以穩定在6-6.5分了,雖然不說對總分7+有什麼提分作用,但也不至於成為我的死穴,讓人心神不寧。
這樣一來任務量無疑加重,考語言、考SAT、準備文書材料,而英國和美國申請又有諸多不同之處,畢竟想要在高考後美國留學,美國的院校側重於材料的創新和與眾不同,而英國的推薦信格式相對固定。選擇了「英美聯申」,如何求同存異,提高申請效率成了我的首要問題。語言考試相對來說是最硬性的要求,申請前諮詢了一些學長學姐也去中介機構聊過,給出的建議都是既然現在打算英美一起申請,就早點開始準備把硬體先做好,給軟體部分更多準備時間。
在高二升高三的暑期,我第2次正式參加雅思考試時拿到了總分7,單項不低於6的成績。還算是很幸運地在高三正式申請前,給自己的「英美聯申」之戰取得不錯的底氣。
像我這樣不怎麼聰明也不怎麼有抱負,卻在十七歲蠻打蠻撞地經歷了一番所謂的困難的小孩,在十八歲用自己依然可笑的眼光看著世界,寫下這樣一段心路歷程。漂在外的學子不要總因為害怕父母擔心,而隱瞞實情,自己去承擔。
只有父母這樣經歷過年歲的人,和這樣愛你的人,才能在人情世故上給你正確的有益的建議。父母並沒有真正參與到我們這一代,張口閉口說Generation Gap而拒絕與父母交流,是遺憾的錯誤。正是為物質奮鬥的他們讓我們這一代能更自由的思考,逐漸接近精神自由。一代又一代的苦惱和掙扎,不敢說自己要做時代的超人,邁出去的留學生們總還是心懷一些想要做出什麼的夢想,也許到頭來也無法做出怎樣的總結,可當一代人都在思考的時候,這個時代是最好的。
我如願拿到了UCL、華威和UCLA的offer,並最終選擇了UCLA要去大洋彼岸實現自己的California Dreaming。
雖然和同學們隔著一個太平洋的時差,但我們聯繫並為中斷。身在異國他鄉,最暖心的莫過於家人和朋友的關心了。他們經常會說,感覺當時很輕鬆的就拿到了好幾所大學的offer。其實,回看過程也並非他們看到的那樣,只不過我慶幸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語言考試,因為這能幫助我更加省力的取得好成績,自然各種offer就多到從天而降呢。
(文章轉自中國教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