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源頭

2020-12-20 中國江蘇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重要命題的豐富內涵作了深入的闡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宣言》(下稱《宣言》)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根本遵循。

一、《宣言》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提供了根本的理論基礎

1848年2月底在倫敦正式出版的《共產黨宣言》,在人類歷史上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在理論上,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第一個偉大的綱領,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公開問世。在實踐上,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共產主義同盟「公布的完備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2頁),標誌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此開啟。

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強調:「《共產主義宣言》的任務,是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同上,第379頁)為了科學論證這一任務,《宣言》「以天才的透徹而鮮明的語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觀,即把社會生活領域也包括在內的徹底的唯物主義、作為最全面最深刻的發展學說的辯證法以及關於階級鬥爭和共產主義新社會創造者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論。」(《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構成這個「新的世界觀」核心的基本思想包含三個要義:

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論綱。即:「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頁)這就是關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

二是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的理論。即: 「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鬥爭的歷史」。(同上,第385頁)

三是無產階級歷史作用的思想。即:「這個階級鬥爭的歷史包括有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鬥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同上,第385頁)即:無產階級的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不可分離,無產階級要獲得解放,就必須解放全人類。

這三個要義構成一個嚴密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一個要義講的是共產主義理論原理的根本性質,共產黨人改造舊世界、創建新世界的根本依據;第二個要義講的是推進人類歷史即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共產黨人改造舊世界、創建新世界的根本道路;第三個要義講的是改造舊世界、創建新世界的根本目的即落腳點:「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同上,第422頁)

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就是對《宣言》基本思想第三個要義的根本遵循和創造性發展。它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原理,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蘊含著共產主義運動最本質的內容。

《宣言》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共產主義運動。「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413頁)

這個重要論斷表明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兩大根本特點:一是它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它不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而是為廣大群眾,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二是它認定的依靠力量。「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同上,第385頁)即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依靠力量,是工人階級及其廣大群眾,是絕大多數人。這是因為無產階級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是最革命、最先進的階級。資本主義社會的最下層,如果不炸毀構成官方社會的整個上層建築,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無產者沒有什麼自己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所以他們不僅自己是最革命的強大有力的階級,而且能夠代表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受壓迫的群眾,包括那些中間等級即農民、手工業者、小工商業者等的利益,受到他們的擁護,從而匯集起偉大的革命力量。我們黨的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教育人民群眾,使其認識自己的利益,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正是淵源於這個根本思想。

二、《宣言》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確立了奮鬥綱領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像一條紅線貫穿於黨和國家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中。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此作了全面概括,從多方面作出了說明。如,在論及「發展」時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論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時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在論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時說道,「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在論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時要求,「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改革發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前進。在論及「建設美麗中國」時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論及「全面從嚴治黨」時強調:「人民群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我們就要堅決防範和糾正什麼。」所有這些戰略安排和戰略目標,還包括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依法治國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等等,都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的體現,在人民生活各個方面的現實展開。歸根究底,其根本遵循都是《宣言》的核心思想。

1.《宣言》為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踐行指出了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

《宣言》在論述共產黨的綱領時指出,它的長遠的奮鬥目標,是要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建設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同上,第422頁)即共產主義社會。恩格斯描述這種共產主義新世界的光輝前景時說:「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這就是廢除私有制的主要結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309頁)馬克思則進一步作出概括說,這樣一個聯合體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崇高、最美妙、最理想、最瑰麗的社會,是人最高的發展狀況,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最完美的實現。秉承《宣言》的旨意,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2.《宣言》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指明了實現的步驟。

《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或「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並且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421頁)

這就是說,無產階級要獲得解放,第一步是進行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政治前提;第二步是利用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制度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把生產資料集中在國家手裡或勞動群眾手裡,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關係。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保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經濟基礎;第三步是大力發展生產,為社會的全面進步造就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同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斷推進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完善和發展。顯然,我們新中國建立以後所走的正是這樣一條基本道路。

3.《宣言》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提供了戰略指導。

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5頁)造就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必須有正確的戰略指導。《宣言》在這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共產主義原理》指出,所有制問題是反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中的基本問題。在所有制方面,「無產者只有通過消滅競爭、私有制和一切階級差別才能獲得解放」。這裡講的消滅私有制不是一般的所有制,《宣言》解釋說這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同上,第298—299、414頁)因為這種所有制是以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沒有財產為必要條件的所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佔有的所有制。共產主義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自然這要歷經一個過程,「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無產階級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現今社會,只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後,才能廢除私有制」。(同上,第416、304頁)在政治制度方面,將消滅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建立民主的國家制度,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因為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同上,第304、402頁)不消滅它,無產階級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擺脫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

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即民主的國家制度才能按照人民的意願管理和治理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造成消滅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存在的條件。這是共產黨人在一定歷史階段必須堅持完成的任務。從長遠的未來說,當無產階級的民主國家制度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時,社會的公共權力就將失去政治性質,進入「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在文化上,共產主義革命「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同上,第421頁)揭露和批判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的種種思潮,抵制和清算它們對工人階級的影響,以促進工人階級精神的發展,在全社會確立無產階級思想體系的統治;在社會方面,要使教育擺脫資產階級的影響。對所有的兒童實行公共和免費的教育,把教育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通過產業教育,將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

4.《宣言》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提供了實踐指南。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根本保證在黨的領導。黨的領導的卓有成效在於黨的政策和策略的正確。《宣言》在這方面提供了實踐指南。這裡僅列舉三點:

一是完全自主的原則。《宣言》在1892年波蘭文序言中指出:「歐洲各民族的真誠的國際合作,只有當每個民族自己完全當家作主的時候才能實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5頁)共產主義運動是國際性的運動,堅持國際主義是共產黨人必須堅持的重大原則。但是要做到堅持國際主義必須每個民族在自己國家完全自主。這個思想為中國共產黨人指明了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今天我們能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正是有了獨立自主這個前提。

二是共產黨人同各國社會民主黨的關係。 「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同上,第434頁)所以在同各國反對保守的和激進的資產階級、反對專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反動性的政黨聯合行動時,不忽略對他們痼疾的批判。

三是對待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宣言》指出: 「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同上,第435頁)但是共產黨人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儘可能明確地意識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

這些策略指導原則為實現「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提供了實踐指南和機動靈活的策略方針。

三、《宣言》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提供了實踐路徑

《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同上,第376頁)這裡指明了把精神轉化為物質、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根本原則。列寧曾針對國際共產主義工人運動中的 「左」的錯誤傾向,進一步闡發了這個原則:「只要各個民族之間、各個國家之間的民族差別和國家差別還存在(這些差別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以後,也還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國共產主義工人運動國際策略的統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運用共產黨人的基本原則(蘇維埃政權和無產階級專政)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地適應於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列寧選集》第3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頁)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上述論斷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用學理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態度去對待,不從各國的客觀實際或僅憑可能性出發,只能造成理論和實踐的分離,導致失敗。中國共產黨97年來在以人民為中心,為中國人民謀解放、謀幸福的鬥爭中,成功秘訣和光榮傳統就是不斷同「左」的和右的錯誤幹擾作鬥爭,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運用於中國,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有許多偉大創造,對豐富發展《宣言》制定的共產主義原則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

一是在政治方面,我們根據《宣言》中無產階級爭得民主、建立無產階級統治的思想,實行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

把「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頁)鮮明地展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特色。在政治建設中,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依法治國, 「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體現了人民民主的真諦。

二是在經濟方面,我們黨遵循上述《宣言》的原則,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與之相應的實現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堅持兩個 「堅定不移」、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明確提出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原則,為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奠定了日益強大的經濟的物質基礎。

三是在文化方面,我們黨遵循《宣言》提出的共產主義革命「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的思想,「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建設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同時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批判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儒化中國」等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的、封建主義殘餘思潮,抵制其對群眾的錯誤影響。又以文化自信、海納百川之氣概,充分批判利用國外文化資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發展,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信念和共產主義的崇高信仰。

四是在社會方面,《宣言》作出的預想,有的我們早已實踐,有的正在不斷推進的過程中。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包括脫貧攻堅、補齊民生短板,提升發展質量,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不斷取得新成效。這正是今天我們黨的執政基礎穩如泰山、堅如磐石的力量所在。

1890年5月1日,恩格斯在《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寫道:「《宣言》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1848年以來現代工人運動的歷史。現在,它無疑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是從西伯利亞到加利福尼亞的所有國家的千百萬工人的共同綱領。」恩格斯還深情地說:「全世界的無產者現在真正聯合起來了。如果馬克思今天還能同我站在一起親眼看見這種情景,那該多好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2、393頁)《共產黨宣言》問世已經170周年了。馬克思所希望的工人階級的精神的發展,隨著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的日益加深,已非當時的情景所能比擬的了。

今天,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進步人類都在紀念《共產黨宣言》,我們懷著同樣的心情,以最熱忱的情感來紀念這部偉大的著作。我們的紀念是,不停地學習、不斷深刻領悟《宣言》的偉大思想,以從理論源頭上深化對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的認識和踐行。今天重溫《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對她最好的紀念。《宣言》的基本思想常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永存!(作者:譚玉敏 梅榮政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駐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深入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怎樣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它與西方的發展理論有什麼區別?堅持這一重大思想的現實針對性是什麼?
  •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鬥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 1.以人民為中心承載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群眾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
  • 從四個維度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
    人民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突出的本質特徵和最鮮明的理論品格。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性有很多維度,從「知、情、意、行」四要素維度入手,能讓我們更全面地領會黨的創新理論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而更深刻地把握這一重要思想的理論意蘊和實踐指向。
  • 「聚焦發展、造福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原標題:「聚焦發展、造福人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40年來,中國人民聚焦發展、造福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2.8倍,貧困人口減少了7.4億,就業人員翻了一番,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中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高。」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觀點)
    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寫下生動而溫暖的註腳,也讓「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愈加閃耀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 疫情防控中「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
    黨中央對疫情的防控與治理充分展現了「中國之治」的人民價值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動實踐。 以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首位的防控要求 在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面前,一個國家需要處理的事情較平常時期更為複雜,但是在這種特殊事件和情況面前,一個政黨和政府的應急反應和首位要求最能凸顯該政黨和政府社會治理實踐的價值立場和價值選擇。
  • 深刻理解和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
    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科學內涵,對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是人類的永恆主題。「人類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於獲得幸福。」
  • 「理論強黨」從四個視角理解以人民為中心
    為幫助廣大黨員幹部更好地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強黨》欄目推出學習體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系列文章。依據《綱要》的章節拆分細化,邀請部分參與《綱要》編寫的作者、理論專家和科研單位撰寫導讀文章,促進讀者更加系統全面、融會貫通地理解《綱要》內涵,深刻把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斷提高理論政策水平。
  • 康培培:人民論壇新媒體——推動思想理論的大眾化傳播
    3月29日,「慶祝《人民論壇》20周年暨《學術前沿》創刊理論研討會」在人民日報社綜合樓報告廳隆重召開。下午,人民論壇雜誌社召開「2012年發行工作總結暨先進表彰大會」,人民論壇雜誌社新媒體中心主任康培培在會上發言。以下是發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
  • 《馬克思列寧主義源頭活水論》出版座談與理論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主辦方供圖)人民網北京12月15日電 (吳兆飛)12月12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出版集團、遼寧人民出版社共同舉辦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源頭活水論》出版座談與理論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創治國理政的嶄新局面,接連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治國理政全過程、落實到治國理政各環節,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全面從嚴治黨,以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為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提供根本保證。
  • 思想魅力與理論特質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深刻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指出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的思想路線,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結合時代和實踐的要求,自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它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五年的砥礪奮進中凸顯了以下理論特質。  其一,鮮明的問題導向。
  • 孫明增:從四個視角理解以人民為中心
    為幫助廣大黨員幹部更好地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強黨》欄目推出學習體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系列文章。依據《綱要》的章節拆分細化,邀請部分參與《綱要》編寫的作者、理論專家和科研單位撰寫導讀文章,促進讀者更加系統全面、融會貫通地理解《綱要》內涵,深刻把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斷提高理論政策水平。
  • 以人民為中心,讓13億人民享有更多獲得感
    以人民為中心,讓13億人民享有更多獲得感 原標題:   1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
  • 天安財險山東省分公司召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教育...
    近日,天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分公司召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教育活動動員部署會議,公司黨委負責同志出席會議並做動員講話,分公司本部全體黨員及部分幹部員工代表參加會議。會議傳達了《濟南市委關於開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教育活動通知》,帶領大家原文學習了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忠林同志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教育活動啟動暨濟南大峰山黨性教育基地揭牌儀式上的講話精神和市委常委、蔣曉光同志在全市機關黨的工作暨深入開展
  • 向馬克思理論品格看齊-新聞中心-東北新聞網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陶文昭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是一篇光輝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
  • 把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 貫穿宣傳思想工作全過程
    本報訊(記者龔硯慶王映)12月8日至10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江凌到濮陽、開封調研,強調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貫穿宣傳思想工作全過程。江凌指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宣傳思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緊跟時代,優化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方式,在提高針對性、實效性中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要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紮根基層,圍繞群眾關心關切加強新聞策劃、做好互動傳播,不斷提高用戶黏性。
  •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理論特質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質。一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繼承、豐富和創造性發展,科學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 徐衣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老舊小區煥新顏人民群眾笑...
    徐衣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老舊小區煥新顏人民群眾笑開顏 2020-08-07 11:5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邱水平: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理論特質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質。一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繼承、豐富和創造性發展,科學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