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張貴峰
無論是確保招聘信息的真實合法性,還是維護平臺上個人簡歷信息的安全,相關網絡招聘平臺都負有法定的責任和義務。
2021屆畢業生求職工作陸續展開,不少畢業生在招聘網站上投遞求職簡歷後個人信息遭洩露,頻頻接到騷擾電話。記者調查發現,簡歷販賣已形成產業鏈,不法中介通過招聘網站的管理漏洞獲取求職者信息,並以每條2元至8元的價格出售。主要的簡歷買家是刷單、微商、博彩、無證網貸等灰色和黑色行業。(1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
「簡歷販賣已形成產業鏈」,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不法中介不僅非法從簡歷中獲取個人信息,而且還進一步大肆販賣這些信息,並從中非法牟利。這種簡歷販賣,無疑是一種十分明顯而典型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行為,不僅屬於一般違法,還可能進一步涉嫌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依據《刑法》,無論是非法出售、提供,還是以非法手段獲取公民個人信息,都屬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既然販賣簡歷的違法犯罪性質如此明顯,何以這種行為仍能長期屢禁不止,甚至形成產業鏈?首先是簡歷販賣產業鏈背後存在十分強大的利益驅動機制,實乃一樁相當「有利可圖」的產業。這誠如在此前媒體報導中,有簡歷賣家表示,「遇上收的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
除了直觀的利益驅動,也與相關責任主體的責任不落實、不到位密切相關。如相關網絡招聘平臺網站,在有效預防「簡歷販賣」行為上沒有充分履職盡責,切實擔負起相應的「守土」「把關」責任。據報導,簡歷販賣者盜取收集簡歷的方式主要包括:冒充用人單位發布虛假招聘信息、藉助招聘平臺內部人脈收集等。無論是哪種盜取簡歷方式,網絡招聘平臺對於這種盜取行為的發生難辭其咎。
依據人社部最新發布的《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從事網絡招聘服務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完備的網絡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對用人單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查」,「應當……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履行網絡安全保護義務,採取技術措施或者其他必要措施,確保招聘服務網絡、信息系統和用戶信息安全。」這也就是說,無論是確保招聘信息的真實合法性,還是維護平臺上個人簡歷信息的安全,相關網絡招聘平臺都負有法定的責任和義務。
除了網絡招聘平臺,要想有效斬斷簡歷販賣產業鏈,相關監管執法部門也需充分履職盡責,不僅要對相關網絡招聘平臺加強常態化監管,督促其切實履行網絡安全保護等責任和義務,而且要強化對販賣簡歷行為,以及「刷單、博彩、無證網貸」等相應下遊灰色、黑色行業的監管和打擊懲治力度。
此外,簡歷投放者也應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護工作。如在通過網絡招聘平臺投放簡歷的過程中,應更加慎重小心,儘可能選擇那些安全防護措施做得更好、更有公信力的平臺投放,而不宜盲目亂投;同時,在製作個人簡歷過程中,也應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儘量不提供或少提供與求職無關的個人信息,尤其是個人隱私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