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融入美國了?你到底是哪裡人?(推薦)

2021-02-21 美國留學那點事
點擊上方「美國留學那點事」關注我 探尋大洋彼岸的點滴

來自/MITBBS討論

一個朋友的孩子出生在麻省Framingham, 從來沒有去過中國。在小學課裡被問,你是從哪裡來的? 孩子回答:「美國啊。」老師不依不饒的追問:「我問的是你從哪裡來的,中國麼?」孩子就頂上了:「我出生在美國,就在這個鎮子。」結果這個事情被家長了解並抗議,導致校長帶著老師來道歉。


到底是什麼讓華人常不被主流認同?又該如何辦。推薦閱讀本文。


那天和一個朋友聊天的時候,提到了ABC身份認同這個問題。恰好MITBBS一個網友也遇到類類似的問題,於是把這兩個例子都拉出來扯扯,順便說說ABC和華人的認同問題。

我自己的:

美國國慶的時候我哥帶著侄子侄女(倆都是美國出生美國長大)來看我,大家出去吃海鮮自助。在飯店時候侄子要吃薯條,我哥嫂子不同意,說吃這麼貴的自助,你吃薯條,不值。結果侄子回了一句今天是美國國慶,我是美國人,所以應該吃美國食物。你們中國人才吃蟹腿等中國食物。」 我哥當時就不知道該如何回復了。

MIT某網友的:

先簡單介紹一下背景。我侄子子女都在美國出生,從小在美國受教育,也就是每二、三年暑假回中國待一、二個月,看望爺爺和奶奶。他們之間從來不用中文,他們和父母還有我之間的交流是:聽中文,回英文。我哥和姐從小到現在也送他們去中文學校學習中文,在家也和他們說中文。這次把SCA5事件和他們原原本本的說了一下,怕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中文,又把英文的網頁給他們看。然後,就發現他們完全同意這個法案,說只有這樣對其他族裔才公平。我問他們,你們現在成績都很好,但如果由於這個法案的族裔名額限制,導致你們不能被好的大學錄取,你們會後悔嗎?他們回答道:這不能怪法案本身,應該是他們自己還不夠優秀。而且,他們還有其他選擇,又不是就只有上好的公立大學這一條路。我讓他們去問問他們的華裔同學,看看他們的反映。他們回來後說,他們的華裔同學也是這樣認為。然後,我就發現一個更嚴重的問題: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是華人或華裔,也不認為中華民族和他們有任何關係,甚至連亞裔也無關。如此一來,就能理解為什麼3名華裔加州參議院會投贊成票的問題了。我和我哥和姐討論了一晚上,發現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現在都是我們第一代移民,也就是孩子的父母出來忙活反對這個SCA5法案,而在這裡的第2帶和半2代,這些未來的受益者(正在讀初中和高中的孩子們),有誰在出力,有誰關心這個他們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話題?我們實際上在為他們創造未來更好的生存條件,但他們卻真的天真的認為和他們沒關係。

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個問題呢?為什麼薯條這個不是法國菜的法國菜(英文名就是French Fries麼)成了「美國菜」而左宗雞,炒雜碎這些華人從來不認為是中國菜的「中國菜」仍然被打上「中國菜」的名號?為什麼一代華人為了後代教育權的奮起抗爭。在本應受惠的二代眼裡則是無理取鬧?

我個人認為,這就涉及到一個社會潛在裡的標籤(labeling)和偏見(stereotype)的問題。今天也就為這個事情扯扯,提出一下自己的觀點和解決思路。歡迎大家理性討論。


首先一個問題就是什麼造成了標籤問題。


無論是反JK還是反BB,我都遇到了認為我們抗爭是玻璃心,是過於敏感的的華人同學。他們中不少人認為任何的歧視都是個人行為。(JK和BB言論是言論自由,不應被禁止)只有像SCA5一樣的立法才是歧視,需要鬥爭。

我的回答是,沒有上面的標籤性言論,會有後面的根據種族立法的情況出現麼?

事實上,亞裔,尤其是華人抵達美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785年就有華人抵達美國(帕拉斯號攜帶3名華人海員抵達巴爾的摩)而1820年開始就有大批華人移民美國,前後近200年。也就是說,美國華人歷史是和美國歷史發展同步的(美國憲法1787通過)而美國法律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也是由華人的名字構成的(美國法典第8篇第7題名為排除華人—Exclusion of Chinese,這是美國法律歷史上唯一一個完全一個針對特定國籍和族群的章節)在奴隸制在1865年被廢除的美國,排華法案這一全國性法案廢除時間是—1943年。1879年加州憲法禁止政府與公司僱傭華人的條款,更是在1952年才被廢除。至於對華人的婚姻禁令則更晚,直到最高法院在1967年 Loving v. Virginia 訴訟時宣布反對種族通婚法律違憲前,包括加州在內的很多州禁止華人和其他種族通婚。(加州1948年廢止禁止華人與白人通婚,而很多州保持類似規定到1967年,為什麼會出這種法案,因為最早美國華人中有和白人通婚情況,並有很獨特的一個分支)

既然華人和美國歷史有如此深的交融,受到的歷史迫害如此之深(和黑人相差仿佛)華人像黑人一樣被認為是美國一部分了麼?如果讓一排白人,黑人,墨西哥人,印度人,ABC站在那裡,啥話都不必說,然後前面一個牌子,【投票,美國人】(yes/no) ABC和印度人會多過其他人麼?

答案是顯然的

MIT一個網友就提到了她小孩最近在麻省(已經是美國教育水平最高的州之一)遇到的問題。她的孩子出生在麻省Framingham, 長在哪裡,從來沒有去過中國。但是在小學課裡被問,你是從哪裡來的? 孩子回答很自然的,「美國啊,Framingham啊」老師很不依不饒的追問「我問的是你從哪裡來的,中國麼?」孩子就頂上了,「我出生在美國,就在這個鎮子」結果這個事情被家長了解並抗議,導致校長帶著老師來道歉。事情雖小,但是從側面能表現一個問題。

華人在美國無論幾代,仍然是所謂的perpetual foreigners. 正如李春燕教授提到的,她剛來美時,華人室友交了白人男友,結果被男方家母親阻撓,理由是 「all Chinese are drug dealers.」 問題是男方家中來美國時間遠晚於華女家庭來美時間。那麼誰更有資格被稱為Americans?


對於這個「perpetual foreigners」的待遇,善於自省的老一代華人總是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夠融入主流他們用勤奮,汗水乃至自我放棄的方式試圖得到社會的承認:


-說華人窮,華人及其他亞裔經過多年努力經營,平均收入為全美各種族之首

-說華人教育水平低,華人在各種限制下,今天平均教育水平是全美各種族之首(超一半人有本科學歷,近3成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甩第二名日裔好幾個百分點,研究生擁有量是美國平均水平的3倍,以教育聞名的猶太人也難望其背)

-說華人英語不好,很多華人乾脆不讓孩子說中文,學中文,導致我幫忙招募漢語聯邦探員的時候符合條件的ABC寥寥無幾(我們要求美國公民,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一定政府背景,及漢語英語聽說讀寫母語水平)不說,還偶爾遇到為了讓孩子學「純正」英語,刻意不讓其他人和孩子說中文的父母。

-這裡就不說華人唯一一個倒數的,平均犯罪率全美各族倒數。。。

那麼被廣泛認為是模範少數族裔的華人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融入的結果了麼?他們得到的回報是殺光中國人」 「SCA5」 中國人都是黑客。他們得到的是ABC的認同危機,文化割裂及失落。他們得到的是藤校的名額限制,扭曲AA的排擠與不成正比的稅收和福利待遇。


為什麼?


難道就是某位朋友說的,」老華人那一套融入簡化結果就是,說英語,信基督教,被白人艹!」?

說白了,華人今天被如此對待的根源在於沒能為自己的地位在美國社會上鬥爭出一個結果,而更多的是由外部影響(如二戰,民權運動)造成的境遇改變。這一情況直接造成了其他族裔對華人「軟弱可欺」的印象強化。從而被屢屢區別對待。加上華裔在美國處於明顯少數,有著明顯膚色人種和文化區別,背後有著數億(從4-13)人的大國作為背景,要想在美國的其他族裔認同,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華人的內斂及部分融入思想更加惡化了這個問題。我在以前也提到過,同樣是融入當前的社會,可以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簡單的全盤接受現狀,爭取儘量改變自己使得自己能夠融入。(為同而和)

一種是保持自己的民族性,通過改變當前社會的現狀,使得這個社會因為你的融入而更多元。(和而不同)

兩者之間難易不同,結果也完全不同。不過值得提醒的是,美國最驕傲的一點社會的多元化的根源在哪裡?前者還是後者?

事實上,做美國公民和做華人不矛盾啊?就像美國黑人決不會把自己當美國白人啊?絕大多數美國黑人不會覺得「飄」是一個反應現實的小說啊?很多南方美國白人不會覺得南北戰爭導致了一個正義的結果啊?很多持保守主義信仰的美國人覺得FDR導致了美國的大災難啊?那麼持第一種觀點的同學,鼓吹放棄鄉戀融入社會的,是想讓自己小孩成為一個美國白人吶,還是美國黑人吶?還是某種不代表任何種族,或者主義的"平均美國人"?這不搞笑麼?

要知道ABC當然首先是A,但是別忘了還有個C。很多ABC就因為AC自我衝突,加上外貌的原因,和社會已有的stereotype,在成長期對自己的identity感到困惑。加上父母沒有疏導好的話,會自卑,甚至自恨,比普通美國人還歧視亞裔。我身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同事的小孩,ABC學習成績很好,大學剛畢業,這點倒是跟中國小孩一樣。但是自己給自己改了名字,不用父母起的那種俗的一塌糊塗的英文名,而是一個義大利人的名字,估計是想冒充義大利人吧。對中國的一切都反感。平時決不搭理中國人。

那麼如何改變這個問題,如何和而不同的融入美國社會?我個人意見是分為正視,自信,溝通三部曲

首先要正視自己,正視華人群體和文化。改變傳統的為同而和,犯法時無知無畏,被罰時躺倒任錘的傳統習慣。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並區分認同感和自豪感(這是兩碼事),實實在在的為自己的族群爭取利益。

要知道,在這個多元的世界,對華人文化自身的認同,並不等於對其他文化的排斥。現在有「天朝上國」思想的,肯定不是我們華人。就拿ABC這個名字來說,從人家取的這個叫法也能看出重點是落在Chinese上面。因此總把ABC定義為先是美國人,希望由此和白人看齊的,我只能說某些人的「良好」意願而已吧。

但就是這些意願加上其他種族的labeling,造成了一些ABC的迷失。因為不管你是第幾代,只要是黑頭髮黃皮膚,只要有外表顯著不同,就不可能真正「融入」。這是血淋淋的社會現實。老一代華人以「融入」社會主流為榮,殊不知即使你的所有言談舉止與別人毫無差別,但是因為外貌的不同,在他人眼裡,你仍然是不同的。而這些ABC恨自己的黃皮膚。其根源並是來自於自己認為自己是」美國人」,而其他美國人不認為你是美國人。就好像是熱臉貼到了冷屁股上。那麼解決思路簡單的就是拼命和自己的來源文化剝離。模仿「主流文化」(一般來說是白人文化,我還沒見過幾個模仿黑人或者拉美裔的)甚至責備父母為什麼把自己生成黃皮。導致自己被當怪物看。在此基礎上不少家庭也沒起到好作用,不少老一代華人都是「逃離」中國的,他們潛意識裡一方面痛恨TG,另一方面覺得自己沾了美國的光,怕失去,所以教育孩子往往是怎麼才能融入(和他人一樣),並貶斥自身的文化來源。這樣進一步加深了這些ABC的迷失。對於這種情況,我只能說,孩子是無辜的,至於把自己的仇恨轉嫁到下一代麼? ABC們只是有個美國國籍而已,還是被動的,不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如果你的孩子生在非洲的衣索比亞,你會告訴他你首先是衣索比亞人嗎?我打保票你不會。為什麼孩子生在美國你就教育他首先做美國人呢?很簡單,你覺得學做美國白人比做傳統華人有面子。其實說到底還是自己不自信——不好意思,我這句話肯定打擊一大片人,但我只能得出這麼一個結論來。

對於有志於改變這情況的朋友們,我覺得從讓孩子正視自己,正視歷史,培養文化認同感為第一步(而且這並不和國家自豪感衝突,事實上美國華人有太多的歷史閃光點值得自己自豪和其他種族學習)我們應從小就教育孩子你和其他族裔小夥伴相同又不同,不同的地方來自於你有機會去接觸,了解和繼承到一個和小夥伴完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它上下五千年,它被世界近1/4的人口所承載,這是你的那些小夥伴不能與生俱來的。你很幸運和special, 因為你同時在繼承一個古老文明的思考和一個現代文明的嘗試。那麼你更應該考慮的是怎樣為社會作貢獻,怎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在學習和了解所有的可能後,你可以做出自己喜愛的選擇,但應該尊重那些給你選擇的環境。並帶來屬於你的貢獻。

這裡還要多說一句,文化的意義在於自我定位、自我認同和對社會責任的理解。比如知道周圍的人看重什麼,什麼樣的人會受到尊敬,應該怎麼做人做事,懂得自己所在民族的歷史和可能擁有的未來,知道這個社會的現狀、矛盾、問題和自己應該扮演的位置。。。等。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的範疇遠大於習俗和語言。習俗說白了只是一個團體遵循的行為規範,是文化最表面的東西。即使文化上的美國人和習俗上的美國人也是不一樣的概念。(簡單例子,美國白人,黑人,拉美人持的文化一樣麼,他們是不是都是美國人?)畢竟美國文化不是英語文化,也不僅僅是基督教文化。韓國和歐洲移民也都說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文化。如何了解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溝通方式比吃西餐時會不會正確用叉子重要得多。說到底學習語言和習俗只是溝通用的工具,為此放棄自身文化那才是削足適履。。。在成長過程中記得多問問孩子,他最value哪些東西,他覺得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只有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更好的幫助實現理想。

如果孩子能正確正視自己所處的文化,那麼我相信這個孩子無論以後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不會迷茫。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層面自信:

什麼叫自信心?自信心是對自己的肯定,做有意義的事,幫助別人,實現自己的價值,獲得大家的認可和尊敬,然後才會有自信。自信心不是學個什麼語言,或者融入個什麼圈子得來的。華人的毛病就是看重絕對的能力,但不教孩子一個成功的人應該怎麼去用這些能力。

對於這種人,我建議是拍回去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在這幾次討論裡我常遇到試圖淡化及不承認華人在歷史和現在仍然系統性被歧視的華人筒子。。。有趣的是很多其他族裔朋友到承認這個存在。基本兩條就是 1.言論自由。 2.認為我是被迫害妄想。還有同學認為,只要我相信人人平等了,種族歧視就不存在了的。。。 當然,什麼認為我鼓吹華人抱團,美國現狀是種族博弈是種族言論我就直接忽略了(我一不鼓吹華人至上,二不去消滅哪個種族,三要求華人和美國其他種族一樣待遇,順便要有自保能力也能成種族言論倒是奇葩)

對於這個我想說,請你再仔細想想,為什麼人人都是平等的,到底什麼是平等的。刑事案件附帶的民事賠償為什麼要把受害者的收入考慮進去,難道人或者平等,死了反倒價值不等了?美國憲法寫了人人平等,可到什麼時候投票權才平等的?都是成人了,不能像孩子似的書上說什麼就信什麼了。現在客觀事實是華裔和白人的不同太明顯了。與其從小就跟孩子天天掩耳盜鈴樣的說你跟那些小夥伴除開膚色,其他都一樣,不如大大方方的跟孩子說,你就是不一樣!不一樣沒什麼不好。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特色的。那些普世的東西可以在每個人身上,但是你還是可以有你不一樣的東西,有你獨特的文化背景。沒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沒有人認為華人就是美國人而不是華人,就像大家都說老黑是美國人也是黑人一樣。但老黑絕大多數不象廣大ABC那樣自卑於自己的黑人身份,拼命撇清。

華人後裔必然長著一張黃皮,如果失去對華人的認同,只能淪為邊緣。因為黃皮會一直被其他族裔歧視。只有認同華人身份,發揮華人優勢,才能在美國良好發展下去。我認為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現在的事實是,輿論掩耳盜鈴,以平等作幌子,假裝看不見事實上的不平等,才會保持不平等和製造新的不平等。

要知道,如果華人人口比例小再體弱自卑,那就看看猶太人在二戰的教訓。現在猶太人是怎麼團結的?人家鄙視自己否認自己是猶太人嗎?是美國人也是猶太人。要知道一旦經濟危機,社會矛盾激化,先消滅弱小民族。不要以為我是太居安思危,一個少數民族不自強,結果就是被消滅。因此ABC要從小被教育以華人為榮,既是華人又是美國人,兩者並不衝突。說白了,但凡自卑於自己身份的ABC,有陽光自信的嗎?要知道ABC如果不會中文,會所謂的美國價值觀,所謂的美國文化,會美國英語,會所謂的融入,能過上比第一代移民更好的生活嗎?統計上很明確,他們過的還不如第一代移民。

因此對自己乃至未來孩子身份的定位,恰好是正視現實,坦然面對歧視和偏見並努力鬥爭和改變的自信來源。

這是現實中會碰到的問題。與其等受傷了拼命想洗白自己的那張皮來說,不如告訴小的他/她是unique的,告訴大的在這個國家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更好生活。這樣讓每個華人都知道想洗白自己也是徒勞的。才能更好的接受自己,才有自信。

畢竟美國身份認定,如果是法律概念上的,是citizenship,不需要去給任何人灌輸。而種族,文化上的身份認定,才是一個模糊的區域。我們被打上了Chinese的烙印是必然的,哪怕很懂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一竅不通也是如此。


因此正視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平等的去交流,才會有溝通基礎。


什麼是溝通,MITBBS另一個網友提到過:

舉個例子,我科有一ABC護士,聚會時別人問她是不是Chinese,無惡意,肯定問的是族裔,她跳起來說"I am not Chinese! I am American!"人家立刻回她"I know you areAmerican, I am asking your origin" 考慮到語境,大多數工作中遇到的人這樣應該就是隨口問問. 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猶太裔,愛爾蘭裔,德裔,印裔好像都挺愉快的承認自己族裔。同樣的問題,沒見過人否認。頂多加上一句"I was born in US". 為啥這個ABC跳起來喊"I am not Chinese"呢?如果連華裔都視Chinese如洪水猛獸而避之不及,這族群好的了麼?if you are not proud of who you are, 別人從何尊重你?又如何溝通?

正如前面所說,融入美國社會和定位自己的文化,種族背景差異完全不矛盾。

大家可以融入美國社會,而最容易得到尊重的是對美國社會說,我願意遵守你們的遊戲規則,願意了解你們的文化,生活在這裡。但是,同時,因為我和你們不可避免的有不同的膚色,文化背景,也希望你們能尊重和平等的看待這種差異。

這比起閉著眼大叫說,我跟你們就是沒差異,沒差異,沒差異啊沒差異或拼命放棄文化的邯鄲學步來說是不是更自信?更有可行性?也更容易溝通並得到社會地位?

此外,溝通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實力。狼會和羊溝通麼(灰太狼和喜洋洋除外)?因此美國華人也要尊重主流的一點是了解槍枝(2A是美國憲法賦予權力)了解遊戲規則,並能利用遊戲規則來保護自己。能戰方能言和。在美國這個社會如果你不為自己說話,爭取利益,那麼沒人會為你爭取利益。

所以說,美國華人政治地位的關健還是在於正視,自信和溝通。對自己種族要認可,對美國也要認可。既不能一味的只看到種族歧視,也不能玩新皈依者,美國就是天堂紅太陽。我們努力生活,我們尊重其他種族,對欺負到頭上的侮辱,也會堅決回擊。這才是我們華人應該做的。融入美國文化可不是簡單的拷貝白人的生活。把皮膚漂白。而是認可美國的那些立國之本原則,平等,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尊重多樣化。就是你天天吃中餐,穿長衫也可以當然融入。李小龍夠華人吧? 那個年代受到很多歧視吧? 可是李小龍絕對是個很牛B的美國華人。受到很多美國人尊敬。因為他給美國帶來了屬於自己的文化精神。 駱家輝無論我和他政治觀點有何不同,但對其不否定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以華裔自豪的態度我也是相當支持的。

而那些鼓吹放棄鄉戀,放棄文化要融入的,你們真的融入美國文化了麼?


雖然經歷過很多次種族歧視活動及鬥爭,我是沒碰到有人叫我go home,不過如果遇上,我會很自傲的跟他說,"this is my home!" 因為我為這片土地,這個文化帶來的更多。有機會的話,我也會讓我侄子知道,只要我們正視自己文化,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隨著溝通的加深,正宗中國菜如蟹腿和爆炒,也會成為公認的美國文化的一部分的。正如「French Fries」一樣 ^^


聲明:文章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歡迎投稿來說出你的故事,有意外驚喜:

usashare@hotmail.com

合作請直接回復,我們會儘快聯繫你

相關焦點

  • 在融入美國文化的路上,很多人可能都走錯了方向
    從進了大學的第一天開始,「要踴躍加入美國人的社團/兄弟會姐妹會」的建議聲就不絕於耳。慚愧的講,我做的不好。表面推脫著說,不喜歡那種喝酒抽大麻裸奔的文化;可實際上,初來乍到的我,不知道Super Bowl的明星球員有哪些,不知道Taylor Swift有多少個ex,甚至大多數的笑話,我都搞不清point在哪裡。
  • 真正的香格裡拉到底在哪裡?至今無人知曉!
    那裡的景象也是吸引了眾多人前往觀賞。但是我們了解完香格裡拉市的由來就會知道,它的原名叫中甸縣。也就是說香格裡拉市是經過改名得來的。那麼真正的香格裡拉究竟在哪裡?它真的存在嗎?「香格裡拉」這個名字的首次出現,是來自1933年美國作家詹姆士·希爾頓的傳奇小說《失落的地平線》。書中詳細描述了香格裡拉。
  • 月亮,你在哪裡?你到底在哪裡?
    月亮,你在哪裡?你到底在哪裡我在努力地尋找這著你,我走過好多的地方,不管走到哪裡都會看見你,我於是在想:「你在有人的地方,哪裡有人,哪裡就有你!」是否沒有人的地方就沒有你,這個問題各國的科學家也正在探討,你就是一個秘密,一個深不可測的密碼…今夜,我看見你又爬上了我新院旁的那棵核桃樹的稍,我知道,繁忙的奔波又將高告一段落。明天,將是又一個新的開始,你知道嗎?
  • 對不起,我終究是沒有成功融入美國文化.
    即使沒有徹底融入美國文化,但我仍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在一些同學和家長的眼裡,我就是那個「沒有走出自己舒適區」、「到哪裡都愛和中國人抱團」的留學生。但是我知道,我曾嘗試過走出舒適區。大部分留學生都和當地學生不在同一個圈子中,少部分人可以做到毫無間隙地融入,而我,只是平凡的大部分。哪怕我在全英文的環境讀了整整8年書,能偶爾笑著和外國老師打趣,託福考了110+,我也始終做不到像一些很早出國讀書或是很了解西方流行文化的同學那樣,徹底融入當地文化。
  • Skype教你如何輕鬆融入美國社會
    加入社交群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Skype,通過興趣與社團成員互相留Skype號,建立聯繫,Skype做為全世界最著名的即時交流工具,可通過視頻、多人視頻、Skype之間交流進行免費的信息通話。  記得之前去過美國的小夥伴說過,個別學校裡的中國留學生比例甚至能達到70%,一到下課,走廊裡充斥著中國各地的方言和普通話!在美國伊利諾州讀大學的某位同學說,他在美國讀大學的感覺跟沒離開中國一樣。
  • 三哥你到底在哪裡原版歌曲是什麼?三哥你到底在哪裡翻唱試聽
    抖音三哥你到底在哪裡是什麼歌呢,最近一首日語版的三哥你到底在哪裡非常火,不少網友都不知道是什麼歌,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帶來《抖音》三哥你到底在哪裡歌曲介紹。  《抖音》三哥你到底在哪裡歌曲介紹 原版歌曲的歌名叫:我要找到你  整首歌的音樂bgm是我要找到你的,但是翻唱的還是比較好聽的。
  • 英語不好的人在國外多年也不能融入當地的圈子
    打開電視誰給你字幕啊!!連娛樂節目都看不懂啊!!!  8. 學校的印表機訂書器圖書館借還書包括所有的大門都是全自動的啊!!按哪裡才能把門打開啊!!!  。。。。。。  都是淚~~~~~~~~~~~~  請記住:英語不好的人,待在國外多年,如果不進行刻意的訓練,英語仍然不好。生活久了的變化就是學會了用蹩腳的英語和人溝通與生活。
  • 媽媽你到底在哪裡
    媽媽你到底在哪裡
  • 陶淵明,你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2陶公的桃花源現在到底在哪裡呢?遠在西北的重慶酉陽人紛紛叫嚷著那裡也有一個桃花源。3那麼真正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呢?其實在湖南還有一個隱世的桃花源。那就是奉家古桃花源。在湖南新化奉家鎮下團村,雪峰山中段,西接武陵源處。
  • 一個女生到底有幾個九年,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讓你等,鄧紫棋明白了
    2010年鄧紫棋與林宥嘉曝光戀愛,他們相處一直很融洽,十指相扣一起走金曲獎星光大道特別讓人羨慕。他們兩個的戀情也被圈內人看好,公開戀情以後鄧紫棋人氣飆升,身價也一度再漲,相戀四年後,林宥嘉突然發博說「祝福彼此」,鄧紫棋才知道自己已經被甩了,但是理由是什麼呢!那時候鄧紫棋居然相信林宥嘉的話,讓她等她就真的等了。
  • 美國本科轉學到底好不好?看完你就知道了!
    美國本科轉學到底好不好?在美國,本科轉學是相當普遍的事情。這得益於美國大學靈活的轉學體系,每年讓大約250萬的大學生能夠通過轉學進入更理想的院校。如果你想要了解美國本科轉學的相關信息,看完這篇文章你就全知道了!
  • 你真正要的「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如果選擇裸婚,你覺得這樣的生活你可以接受嗎?說真的,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不會選擇裸婚,但現在我會。話說說誰才是真正的股神,巴菲特的媳婦蘇珊,她做的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一次決策,就是投資自己而不是投資一套房子。
  • 李亭哲《媽媽你到底在哪裡》與田麗母子情深
    《媽媽你到底在哪裡》李亭哲《媽媽你到底在哪裡》李亭哲與田麗  苦情大戲《媽媽你到底在哪裡》在進行緊張的後期製作階段,該劇由張晨光、田麗、陳紫函及實力派小生李亭哲等主演,李亭哲劇中飾演的章揚讓人又愛又恨的矛盾人物,劇中他與田麗的母子情,與陳紫函家族的矛盾都影響著劇中苦情家庭的跌宕起伏!
  • 你書荒了嗎給你推薦精品小說「劍來」
    劍來是一本講道理的書,一部思考道理存在意義在哪裡的的書,一部探索道理作用在哪裡的書。它不強迫的敘述這個道理的對與錯,也不論這個道理存在的黑與白,而是從不同故事,不同角度的去解析這個道理存在的意義。這本小說不一樣,它是現在小說流行思想裡的一股清流,雖然講道理,但不會是那種惹人嫌的陳詞濫調,不會讓你覺得虛偽做作。小說通過主角這個引子,去接觸不同事物,了解不同的人情,用一個個故事,去解讀人的善與惡,黑與白,對於錯。從不同層面去解析,道理到底何為道理,道理到底是,一群人認為它是道理就是道理,還是真正的道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上。道理的存在作用,到底在哪裡。
  • 想融入美國大學校園你必須知道這些俚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想融入美國大學校園你必須知道這些俚語 2013-03-22 10:11 來源:北外網院 作者:
  • STEAM英語到底剛需在哪裡?
    很多家長頭疼,本來給孩子選培訓班就選擇困難了,現在又出現一個不怎麼懂的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於給孩子選培訓班有影響嗎?這一類機構相較於傳統機構又區別在哪裡?今天小編就先來給大家好好掰扯掰扯,STEAM英語到底是否真的是剛需。
  • 你的「時差」到底在哪裡?耐心很重要
    你的「時差」到底在哪裡?耐心很重要。這世界有70億的人口,所以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就想這世界存在著樣貌相同的兩個人,但是他(她)絕對不是你的完全複製品。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時差,會有快慢之分,會有好壞之分;但你就是你,不是別人。有的人22歲結婚了,但25歲離婚;有的人27歲才找到工作,但30歲成了總經理;有的人40歲了依舊單身一人;有的人50歲才創業成功;有的人60歲就逝世了;有的人80歲了還敢去跳傘挑戰極限。
  • 真正愛你的人,會給你安全感
    一直以來,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能帶給我們安全感的人。可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具備安全感呢?難道安全感就像是人的某種特質一樣,有些人,有些人沒有?其實並不如此。安全感,來源於愛意。只要你遇到了那個真心愛你的人,那他肯定會給你想要的安全感。你要明白,真正愛惜,呵護你的人,從不捨得讓你不安。給你安全感,是因為他真誠有人說,學生時代的愛情是最美好的,因為不摻雜任何其他的雜質。
  • 《媽媽你到底在哪裡》落幕 虐心傳遞正能量
    《媽媽你到底在哪裡》已經在落下帷幕,自開播以來,該劇憑藉著緊湊虐心的離奇劇情和老少戲骨的精湛演技獲得了好評不斷,而劇中的親情正能量也感動了不少觀眾,直言「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 翡翠之城美國西雅圖,國家地理推薦的15個景點,你最想去哪裡?
    西雅圖是美國最昂貴的城市之一。有許多旅遊景點和昂貴的餐廳;預算自己的方式,所以您仍然有錢。如何到達西雅圖?來西雅圖旅遊,該去哪裡凹造型?下面給大家整理了西雅圖拍照打卡地清單。1.騎西雅圖長輪這個巨大的摩天輪位於57號碼頭,高175英尺。在星期五至星期日,您不應錯過豐富多彩的燈光秀。可以針對特殊要求對其進行自定義,因此您可能會目睹提案或特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