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由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東陽歡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和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影視劇的文化使命——電視劇《延禧攻略》專家研討會」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召開。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以及人民日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中國文藝報、中國文化報等機構的專家和資深評論人參加了研討。電視劇《延禧攻略》出品方和播出平臺的負責人也參加會議,並與專家們進行了交流。
電視劇《延禧攻略》播出以後,市場反響熱烈,在網絡平臺中取得收視記錄的新高。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對《延禧攻略》熱播後產生的傳播現象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分析,並就「文藝作品要講好中國故事」「影視劇的文化使命」等相關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影視劇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據製作方介紹,在《延禧攻略》劇中,使用了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將非遺文化和歷史進行有機結合,使觀眾充分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故宮延禧宮也在影視劇熱播後,成為各地遊客參觀的熱門景點。研討會上,專家對《延禧攻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有機融合表達了肯定和讚許。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張衛認為,中國故事與青年文化要有一種巨大的聯繫,現在院線、電視和網絡收視主流觀眾是青年人,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和青年文化的接軌很重要。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表示,《延禧攻略》在新的文化因素、戲劇設置上很大程度地滿足了現代青年的興趣觀念,同時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樣的作品能夠喚起很多青少年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興趣,這樣的節目播出後,對現代青少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會有很大的積極影響。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認為,這部劇其實是對於傳統文化的一種「雙創」,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五千年文明表達給了現代的觀眾。
會上,歡娛影視聯合創始人、《延禧攻略》總製片人於正介紹說,為了做好這部劇,製作團隊查閱了大量的檔案,請了多位清史專家進行指導,所有的資料整理花費了四年時間,努力使作品主要情節最大程度接近歷史的真實。
傳統文化推動文化自信 影視作品的全新表達
《延禧攻略》在製作及傳播方面廣受關注外,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解讀也是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學院執行院長漆亞林認為,《延禧攻略》可以看到中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之間的關係,《延禧攻略》體現了一定的文化自覺,同時對於本民族的文化認同,這體現了文化自信,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文化傳播效果,包括社會影響力、價值引導力、文化產業力、跨文化傳播中獲得的傳播效果等都體現了影視劇的文化自強。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表示,《延禧攻略》中飽滿的文化元素,也是該劇成為現象級作品的一個重要因素。劇中的文學元素,中華傳統文化的服飾、建築等等,給人帶來的是對傳統文化精華的享受,或者稱之為一種滿足。
廈門大學教授鄒振東提出「弱傳播」輿論體系的「輿論的次理論」和「輿論海拔分析法」,對《延禧攻略》的影視表達和傳播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延禧攻略》的成功在於它的價值落點是主流價值,但是表現方式卻與眾不同,有「小小的叛逆」,這些也正是國內影視劇逐漸自信起來後的不同表達。
與時俱進 擔起影視劇文化使命
努力創作體現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是當下影視劇創作的文化使命。《延禧攻略》也對這一目標進行了有效探索。
中國文藝報文藝評論部主任高小立從「視覺、敘事節奏、愛情」三方面分析《延禧攻略》在體現價值觀念、文化精神、審美追求上的獨特價值,她認為《延禧攻略》對於服裝道具的用心是值得肯定的;在敘事策略上《延禧攻略》臺詞簡練、乾脆,人物性格突出;劇中塑造的愛情故事,也十分成功地鎖定了目標觀眾。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趙敬則認為,第一代的文藝創作核心都是為了講好故事,在第二、第三階段,除了傳統的講故事,更要做參與式的故事、應該有更廣闊的胸懷和視野,而《延禧攻略》正是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
在《延禧攻略》的情節設置、結構和價值內涵上,與會專家也與主創團隊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會專家也表示,結合國際影視創造日益精良的趨勢,這部劇有很多方面做得不錯,但在製作及滿足更多層次觀眾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可以繼續努力的空間。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提出,如何讓娛樂產品更具有內涵,尤其是在影視劇製作行業,如何以改革開放的精神來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在影視製作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會上,出品方負責人也表示,專家們的建議很有啟發性,這些意見建議對歡娛影視以後的作品定會有所借鑑,創作團隊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有著濃厚的興趣,正在籌備中的幾部作品,也會陸續通過講京劇、美食、建築、中醫等內容,傳播各種各樣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擔起屬於影視劇人的文化使命。
會後,與會嘉賓進行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