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我的孩子是男生,17歲,在國外上學,成績不好,又缺課,我聽了無數遍老師朗讀拜倫·凱蒂的功課之家,明白其中道理,「只有當你從心裡不插手孩子的事,你的家才有了懂得快樂生活的榜樣」,可是孩子不認真學習,我教訓也無用,那我能做什麼呢?焦慮中!
A1:你的孩子才十七歲,你就送他去國外上學,我不知道你們家庭的關係到底是如何。我的朋友的孩子很早就去國外上學,但是那孩子非常獨立懂事,不是被父母丟到國外,或是因為父母內心的恐懼(怕孩子在國內受的教育不好)而把他一個人放在國外念書。
孩子不好好學習,基本上是一種自暴自棄的心理,也許甚至是對父母的一種報復。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會不會覺得你們只是有錢,沒有真心的花時間陪伴他、關愛他,只是關心他學習成績好不好,上進不上進,不在乎他內心的真正感受。
現在這種情形,你愈是去幹預他,讓他知道你很著急,他愈會把自己未來的人生責任丟在你們身上,要你們為他負責。你要做的,不是逼迫他好好學習,因為這是出於你自私和恐懼——希望孩子有出息,為你掙面子,或是不讓你擔心。他的前途是他的事情,我的孩子如果決定不念大學,要去開雜貨店,我都支持他,只要他快樂開心,那是他的人生,我只負責愛他,支持他,讓他知道,我把他帶來這個世界玩,我很開心,也希望他找到自己的路,玩得開心。
未來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我可負責不了。不好好讀書,也許會在其他的領域發展的很好,也許會吃些苦頭,一事無成,然後開始探究自己人生的意義,進而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是你可以送給你孩子最好的禮物。
來自公眾號小夥伴的回答
不知孩子多大時您送他出國了,也不知您是否陪伴孩子一起在國外,12.5-15歲是孩子重要的青春叛逆期,如果這段時間缺失了陪伴,孩子和您的依戀就缺失了,放手不代表不陪伴,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您的陪伴和引導才是最重要的。
by Yue79
Q2:德芬老師您好!我從4年前走上靈修道路,看了很多書,似乎靈修就要吃苦、清修,不能執著於成功、金錢。請問老師,真是這樣的嗎?
A2: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麼那種靈修就是靈性逃避,不是真的靈修。
真正的靈修,既不是在山林裡面、拋棄世俗,也不是追逐心想事成的富貴名利。
靈修一定是在生活裡面的,你是否把該盡的責任盡了?你是否認真做好「人」這個角色?你是否在這個世界樂園裡面玩得很開心?這些都是檢驗的標準。不要執著於成功和金錢是對的,但是也不要執著於靈性的境界和體驗。
靈修的人不是不能去掙錢,但是他們掙錢的出發點可能不太一樣。很多人掙錢的動力是因為出於貪婪、恐懼,或是需要金錢來讓自己自我感覺良好。
但是靈修的人掙錢的出發點可能是出於:這是一個好玩的地球遊樂場,如果有了籌碼,可以玩得更轉、更開心。從這個觀點出發,你掙到了錢,也掙到幸福快樂。否則,錢到手了,你還是不會快樂的。
靈修要修的是小我,而不是外在的東西。關於這點,可以參考我翻譯的《新世界》這本書。
來自公眾號小夥伴的回答
你選擇了靈修是否存有目的性?我認為靈修與你所說的金錢~受苦這一切都是沒有關係的。靈修是自我探究的一個過程,為的是更加了解自己,滲透世間萬物。很多時候靈修是能令到自己達到喜悅這一境界,這便與你自己所修得的進度有關。所修的時間與此也是沒有關係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悟。我認為你要問問真實的自己,到底是想得到什麼。
by 5304
Q3:大家都說我人好、性格好,辦事能力強,習慣幫助別人;我做事情比較低調,能不麻煩別人就不去麻煩,可是長時間後我發現,並沒有哪個人因為人好或能力強就倚重我。這可能和我在氣場強大的人面前無氣場有關係,那麼如何做一個氣場強大卻又親切的人呢?
A3:首先,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認同程度是建立在別人看待自己的眼光上,這個人內在就會受苦,也代表他對自己的認同感不夠。一個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在外界就表現為別人如何看待他。他對自己的認同感越高,外界對他的肯定就越多。所以我們說:外在世界的關係,歸根結底都是人與自己的關係。
其次,在氣場強大的人面前沒有氣場,這種對權威的壓抑感來自我們在童年時期對原生家庭或者生活中代表權威的人物(可能是父親、母親、撫養人或者老師)感到壓抑,不能真實的表達自己,或者存在討好權威、渴望權威認同的心理,長大後就會表現為看到權威人物壓抑自己,無法真實的展現自己。改善的方式依然是改善與自己的關係。當一個人足夠認同自己的存在,就可以自由的展現自己的力量。
在內在世界我們是否認同自己,取決於我們是否接受自己如其所是的樣子,以及我們的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在外在世界,人們倚重你、認同你來自於你在多大的程度上解決了別人的問題和煩惱。如果你善於幫助別人又善於解決別人的問題,別人自然就會倚重你的能力。但是我們願意去幫助別人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倚重,而是源自於無條件的愛。
只有當一個人的行為是發自於愛的流動,這種在根源上渴望別人認同的感覺才會消失。觀察天地萬物的運行,我們會發現上天無私的把雨露陽光帶給世間,土地無私的滋養萬物成長,這就是天地生發萬物的規律。所以一個人的行為越符合天地之間的規律,就越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力量,就越有強大的氣場。當我們去幫助別人,不是因為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倚重,是源自於內心生生不息的愛的流動,生命就會自然散發出親切與祥和的能量,走向真正的強大。
by 伽南
企業心態管理培訓師, 維摩禪繼承人, 禪修\辟穀老師。
來自公眾號小夥伴的回答
一、全然做自己
誠然,有時候我們需要藉助他人來認識自己,但該警惕的是,那並不是完全的自我。人的一生都在踐行認識自己的功課。擁抱自己的全部,跟著本心走。當學會了自我肯定,他人口中的『我』還重要嗎?
二、凡事順其自然
不要以期待回報作為為人處世的出發點。當自我不再有衝突,能量之泉在滋潤自我的同時也會對外界產生同一頻率的吸引力,與你相匹配的事物會自然出現。記住,你是什麼樣的,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會是什麼樣的。
by lshmix
本周新問題
Q1:失去至親我該如何繼續生活?
老師您好,我的母親在去年底因為意外去世了。至今我仍然找不到任何言詞來表達我的感受,也找不到任何方式把我的情緒去交出來。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現在我32歲,她離開後這大半年我就像生活在一個徹底陌生的世界,身體和心理備受折磨,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一個曾經那麼親愛疼惜的人一下子就不存在了的事實,我不知道如何找到安穩快樂的感覺去生活……
Q2:看了微信文章《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你喜歡說:「不要怪劇本不好,要怪就怪你的爛演技!」。
我的問題:這樣隱藏自己面對生活不難過嗎?這樣的態度確實可以處理很多人際關係,但是如果不喜歡呢?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知道怎麼去詮釋是更好,但是就是不喜歡這樣,怎麼辦呢?
Q3:一個人的日子過久了,越來越不想結婚,現在26歲了,可是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要結婚? 不想和普通人一樣還沒想明白就莫名地婚了~覺得很恐怖也很無意義,我該怎樣讓自己回歸到對婚姻的正確認知上?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你也有疑問,想要提出來;
或者你被某個問題觸動,願意分享你的見解與感悟,
我們都很歡迎。
(煩請大家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標註題號,謝謝)
長按二維碼,識別,填寫提問或回答表格。
鏡子與微光
看見並行動
心問答
下周再見
版權說明:本文作者張德芬,其他公眾號或媒體轉發,請標註:作者張德芬,轉自公眾號張德芬(tefenchangpublic)。
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往期更多內容
德芬| 精華| 生活方式| 心理| 喚醒| 療愈
親密| 家庭| 親子| 自己| 世界| 遊樂| 觀照| 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