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以「中國」兩個字開頭的大學,都在北京。但也有幾所不在北京,而在外地。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動不動就有上百年歷史的大學相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堪稱「年輕」——它是在上世紀50年代才宣告成立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急需各類科學技術人才。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是全國的學術科研中心,擁有眾多的高級科學人才,但也需要培養後備科學技術人才。在這種情況下,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提出利用中國科學院的自身優勢,創辦一所附屬科學技術大學——這就是後來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58年9月,在初秋的陽光中,第一批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錄取的1634名大一新生,陸續從全國各地趕到學校。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第二天,《人民日報》以《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為題,在頭版頭條濃墨重彩地報導了這件中國科技教育史上的大事。
1969年10月26日,受國內外形勢的影響,中國決定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北京輕工業學院、北京機械學院、北京電力學院、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農業大學、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林學院、北京鐵道學院等13所農林地礦油水電等工科院校遷出北京,遷到河北、陝西、山東、安徽、湖北等地。
這就是著名的「京校外遷」事件。
當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最初選擇的是河南和湖北,派出了兩個工作組,到這兩個省去尋找地址。可是,河南和湖北表示沒有接收一所大學的能力,婉拒了。隨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再派出兩個工作組到江西和安徽。江西已經接納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分校,無力再承擔更多高校,去江西的工作組也吃了閉門羹,倒是安徽表示願意接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結合當年的歷史背景,我們也沒辦法批評河南、湖北和江西的短視。畢竟,那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口糧普遍短缺,一個地方的確很難一下子接收幾千人的大隊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搬遷到安徽的第一站,其實並非合肥,而是安慶。可是,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批疏散的900餘人到達安慶時,被安頓在一幢三層小樓裡,顯得擁擠不堪,連最起碼的食宿問題都得不到保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隨即暫停搬遷。
這時候,安徽方面表示出極大的誠意,拿出合肥最好的師範學院來接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他們說:「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國的科學苗子保住。」於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搬遷到了合肥。
從1969年12月至1970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用將近一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搬遷工作。
眾所周知,安徽並不是一個富裕的省份。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安徽各方面的資源都非常有限。但是,安徽儘可能地從教育經費、建校用地、用水用電等方面,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提供了保障,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最短的時間裡就恢復了教學科研工作,並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包括開辦少年班、創辦全國第一個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與外國大學和科研機構籤訂合作交流協議等。
安徽省的許多地方,到今天都沒有實現冬季集中供暖,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師生們在上世紀70年代就用上了暖氣。
安徽省自己也有大學,比如合肥就有合肥人引以為傲的合肥工業大學。然而,從優先級和支持力度來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排在合肥工業大學前面的。這就意味著,安徽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看作了自己的「親兒子」……
安徽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傾力支持,以及長期共處形成的相濡以沫。上世紀80年代以後,曾經從北京外遷到各省的13所大學,大部分都陸續回遷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卻始終留在了安徽。
在特殊的年代,安徽撫育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又反過來「反哺」了合肥。
近些年來,合肥依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技力量,在科技創新方面有著十分卓越的表現,一躍成為中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合肥培養了大量科技人才,這些科技人才創建了科大訊飛、科大創新、科大國創等一大批科技公司,有力地助推了合肥的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