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大學生運動員全運會奪冠,優質體育資源渴望推開高校大門

2020-12-15 澎湃新聞

9月6日,江傑華、高澤、馬靖惟、王煜4名清華學生代表「京魯隊」在全運會4×100米接力預賽中,以39秒00的成績排名預賽第二晉級,成績僅次於吳智強、梁勁生、林任鏗和張培萌組成的京浙鄂粵隊。賽後,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在朋友圈發了一句話:「這是『清華製造』的又一典型案例。」

「學生軍跑出39秒,我們還挺滿意的。」在預賽後,高澤談及將與國家男子接力隊成員的同場競技,「要想超越他們會很難,但我們爭取突破39秒,如果接棒足夠完美,我們就有能力突破39秒,就有能力和他們競爭。」高澤表情自信而輕鬆。

9月3日,天津全運會田徑比賽,北大學子郭鍾澤奪得全運會男子400米冠軍,並打破了保持16年之久的全國紀錄。

戴著眼鏡狂奔的1%

「戴眼鏡會不會影響比賽?」沒有意外,郭鍾澤再次被問到這個問題,他還沒回答,汗水就識趣地繞過鏡框和鼻梁「黏」在一起的部分,「跑起來,它真的不會掉。」

同樣算不上意外的還有奪冠。9月3日,就讀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郭鍾澤代表上海隊獲得全運會男子400米冠軍,近幾年,這個戴著黑框眼鏡的北大男生在國內比賽男子400米項目上屢屢摘金,冠軍幾乎無一旁落。這次公布成績時,他下意識地用手抬了抬眼鏡「看仔細」,「當時懷疑自己看錯了。」21歲,他在400米中跑出了45秒14的全國紀錄,而此前的紀錄還是16年前,由徐自宙在東亞運動會上創造的45秒25。

郭鍾澤的出現總讓人想起清華大學的「眼鏡俠」胡凱,外界對他們在對抗速度過程中眼鏡如何安放的問題從未間斷,就像始終好奇他們怎麼在學習和訓練之間找到平衡一樣。眼鏡,被大眾下意識地當成了象牙塔的「標識」,在田徑場上仍會招來一些好奇目光,儘管,大學生運動員和專業賽場相互之間早就不陌生了。

清華大學李志鵬收穫了全運會新增項「跑跳全能」金牌。李志鵬供圖

1987年,原國家教委和原國家體委在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這是「體教結合」邁出的第一步。按照兩委的規劃,「體教結合」就是要建立一個除體育系統培養運動員渠道之外,以教育系統為主體的體育人才培養體系。但體教之間的罅隙讓這個體系中培養的競技體育人才因「業餘身份」無法直接參與一些高端競賽,為解決學生參賽及學校訓練保障等問題,清華和北大開始了和各省市專業隊合作的嘗試。

「讓學生在各個省市註冊,代表他們參加全運會,註冊後會給我們提供訓練經費、醫療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持。」劉波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回憶,清華率先作了嘗試,「大概在1997年出現了第一批學生運動員。」

與之並行的還有「運動員學生」,即最初身份是運動員,在體育系統內訓練成長,取得好的成績後進入大學,這就使得孫楊、謝震業等明星運動員可以在結束全運會賽程後赴杭州參加全國學生運動會的角逐。

「總體來看,全運會上湧現越來越多大學生是體教結合30年的效果在顯現。」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鍾秉樞認為,無論是「運動員大學生」還是「大學生運動員」,當下的運動會已經越來越能體現體教雙方「互相開門」的態度。只是,現在還是把目光集中在大學生運動員上,「高水平運動隊招生不得超過主管部門核定的本校年度招生計劃總數的1%」,所以真正能像郭鍾澤、王宇一樣達到國家隊水平的大學生還是鳳毛麟角,劉波說,「雖然人才數量在不斷增長,但具有很高競技水平的學生仍是個別,這只能看作體教結合的初步成果。」

北京體育大學孫文靜在全運會女排比賽中。孫文靜供圖

「體育圈」之外有更精彩的朋友圈

上世紀90年代,清華大學提出過「業餘趕專業」的口號,劉波強調,「指的是用業餘身份趕上專業運動員的成績,真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進行專業的訓練。」可專業運動員必不可少的營養、傷病恢復、醫療保證等保障體系,都是高校體育的短板。

儘管在增強軟硬體設施、引進國家隊教練等方面的努力下,學生運動員成績有所提升,可這些「福利」只能算是有益的補充,「一星期多發3張洗澡票。」提起學校辦高水平運動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主席毛振明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透露,即便是大學生的冠軍隊伍,學校也很難給更多支持,「尤其團體項目,很難成體系」,毛振明回憶起10年前,學校的籃球、足球、橄欖球3支隊伍「一年經費約10萬元」,在這種情況下,出現高水平的體育人才就是「冒」,「出一個是一個」。

在郭鍾澤破紀錄奪冠的同一天,28歲的趙婧代表上海隊在女子1500米的比賽中實現衛冕。這位復旦大學自主培養的學生運動員,即將成為一名大學體育教師,對她而言,下午上完課3點20分就去訓練場,有時候訓練完了就餓著肚子去上課的生活已成過去。

「未來的趨勢是高校化,雖然正兒八經在學校裡面練挺難的。」趙婧曾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回憶,當年在學校奮鬥時和在體工隊待遇完全不同,「在食堂打十幾塊錢的飯,營養就那樣,但在體工隊就有不錯的飲食保障。另外,有了傷病,進校醫院就說你不能跑了,給你開請假條吧,但在體工隊的隊醫眼中,這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會很專業地幫你放鬆,高校很難有那麼強大的專業團隊支持。」

從復旦到莘莊基地治療的經歷,讓趙婧回想起來還有些「痛苦」,「倒三次地鐵還要坐公交,再走路,單程兩小時,往返4小時,消耗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她仍留戀學校,「復旦出類拔萃的學生很多,文化上不能冒尖,體育就成為我閃光的平臺」,「我和普通的學生同吃同住,復旦給了我更廣的朋友圈,不像在體工隊,圈子很窄,有時候會感到很孤單。課餘時間我和同學一起去咖啡店看書、看電影、唱卡拉OK,這樣的生活是很多運動員都嚮往的。」

「只要自己作好準備,大學生運動員也可以加入最高水平的競賽平臺。」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大三學生張寧一直代表學校打CUBA聯賽,本屆全運會,他被遼寧隊選中參賽,「全運會上很多隊友和對手都是參加過奧運會的,作為學生,這樣的機會對我今後的籃球生涯非常有價值。」張寧很明確自己的目標,「我要打球,但必須把基礎的學業搞好」,所以在每天的課程和訓練後,他會主動加練,這種徘徊在學業與訓練之間的忙碌讓他偶爾覺得很「燃」,「這種日子挺忙的挺累的,但如果這個年齡不忙不累那就不正常了」。

清華大學運動員王宇為北京隊奪得全運會男子跳高金牌。

優質體育資源渴望推開高校大門

相對正渴望機會的張寧,已經經歷過奧運會和世錦賽的王宇卻走到了運動生涯的十字路口——在成為本屆全運會男子跳高衛冕冠軍後,這位清華大學研二的學生需要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否繼續。

2米27,這是王宇留在本屆全運會跳高場上的成績,寫論文、落實工作、準備畢業才是王宇全運會後的頭等大事。「他想留在田管中心工作,只有應屆畢業生才有北京戶口,離開『應屆』就沒戲了。」教練王嘉陵也為王宇的前途操心,「如果工作落實後還有機會專心訓練,衝2米33、2米35還是有一定可能的。」

在王嘉陵看來,高校在體育人才的招生上具有優勢,但大學生運動員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畢業很可能等同於運動生涯結束」,不少學生為了繼續運動生涯,選擇讀完本科繼續讀研究生,但學生的身份註定他們的運動壽命短於專業選手,「最終還是要落到就業上。」

可對於更適合年輕人參加的跳高以及一部分田徑項目來說,「高校是非常好的平臺,只是對於運動員今後的發展,需要更職業化的操作。美國的大學生參加學生運動會有年數限制,到時限後只能參加職業隊比賽,這是要為職業生涯創造空間,因為進入到更高的階段,對醫療、飲食、藥檢等各方面的保障要求更高,學校沒有條件支撐。」

「籃球項目在這個問題上好很多。」劉波說,一些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項目,正在打開從高校到聯賽的通道:一些本科畢業後去打職業賽的學生,清華會為其保留研究生入學資格。但職業化程度高的項目集體項目較多,這對高校的保障能力再次提出挑戰,「而且職業隊體系成熟,想走這條路的孩子會選擇俱樂部梯隊,高校招生通常對田徑、射擊等個人項目吸引力較大。」

「高校有科研和人才優勢,但缺乏資金和教練。同時,學生運動員可參加的賽事數量有限,大多數高校運動員努力到最後只能參加大運會,競技水平只能維持在大運會的層次上。」毛振明表示,要讓高校能輸送更多有質量的體育人才,目光要放得更加長遠,從現在一些高校運動員的競技水平看,「只要有相應的培養機制和必要的條件,大學裡完全可以訓練出最高水平的運動員。」

相對合理的線路圖是將雙軌制慢慢推向並軌制,比如「舉辦更多的大學生聯賽,招生制度在一定階段放開,讓教練員逐步走進學校,給轉崗的教練以體育教師的名分,等等。」

中國體育後備人才培養路徑的規劃,並不是新的話題,而正處於激烈改革進程中的中國體育,也想知道如果高校能夠打開一扇允許優質體育教育資源進入的大門,將會生產出多少美妙的勵志故事。

(原題為:《職業體育等著高校體育來「敲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天津全運會女子柔道冠軍熊瑤:距長馬開跑只剩5天啦
    天津全運會湖南競技首金獲得者、女子柔道48公斤級冠軍熊瑤助力長馬。 製圖/符環宇紅網時刻11月13日訊(記者 周雨墨)距離華融湘江銀行2017長沙國際馬拉松賽開賽只有5天了!紅網體育聯合長馬組委會推出美女時鐘倒計時活動,10位湖南體育美女大咖,為長馬加油!
  • 盤點中國十大「體育強校」:他們託起明天的太陽
    隨著中國大學生運動員摘金奪銀,人們想知道他們到底來自哪些大學,到底哪些大學支撐起中國體育明天的太陽。借大運會的機會,本報列出中國十大體育強校,讓讀者知道他們的存在與貢獻。  除跳水之外,中國男子百米名將「眼鏡俠」胡凱也是清華大學學生,他是中國第一位在奧運會男子百米中跑進第二輪的選手。但他這次沒有資格參賽。  北京理工大學  優勢項目:足球  作為中甲球隊之一,北京理工大學球隊被譽為「校園足球」的代表,曾5奪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冠軍。
  • 體育之於成都的大學生,意味著什麼?
    11月17日是「國際大學生節」。在即將迎來明年的成都大運會之際,「體育之於成都的大學生,乃至成都這座城市,意味著什麼?」這樣的思考就顯得格外有意義。大學生是充滿著朝氣與創造力的群體,是愛心與拼搏精神兼具的高素質群體。少年強則國強,而體育則是為中國大學生豐滿血肉、鍛打意志的「淬火之器」。
  • 【校報特稿】天大設計總院助力全運會場館
    值得一提的是,曾完美舉辦過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和東亞運動會的天津市大學生體育中心,這座「磁力的魔方」為天大設計總院贏得了國家級行業一等獎和教育部優秀設計一等獎。這次該場館修葺一新,成為第13屆全運會中國遊泳健將競技的主場。  至於設計師們是如何考慮節能技術應用、綠色建築設計和這些大場館的賽後利用的,本版將為您娓娓道來,以饗讀者。
  • 青海省四名老將 備戰陝西全運會
    2021年,第十四屆全運會將在陝西舉辦,青海省運動員曹茉婕、楊成祥、尹順金、馬存軍將代表青海省出徵。老將出馬寶刀不老11月12日,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青海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田徑場時,馬拉松名將曹茉婕、楊成祥、尹順金已經參加完晨訓,準備第二階段的訓練。「曹茉婕、楊成祥、尹順金是我省退役後又復出,並且要備戰明年全運會的運動員。」
  • 李克敏:群眾體育項目是天津全運會的最大亮點
    人民網天津9月3日電(王嵩)2日下午,天津市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李克敏做客人民體育《全運有約》視頻訪談節目,暢談第十三屆全運會組織工作及天津市群眾體育工作開展情況。
  • 體育之於成都的大學生,意味著什麼?成都大學生:「動起來」的生活最潮
    11月17日是「國際大學生節」。在即將迎來明年的成都大運會之際,「體育之於成都的大學生,乃至成都這座城市,意味著什麼?」這樣的思考就顯得格外有意義。大學生是充滿著朝氣與創造力的群體,是愛心與拼搏精神兼具的高素質群體。少年強則國強,而體育則是為中國大學生豐滿血肉、鍛打意志的「淬火之器」。用體育涵養奮進精神,以賽事營造美好生活。
  • 國家體育總局:2021全運會部分項目運動員參賽年齡作調整
    人民網北京12月3日電 國家體育總局官網昨日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運動會競賽規程總則補充規定》的通知,部分項目的運動員參賽年齡作出調整,其中三人制籃球男、女U22均調整為男、女成年組,沙灘排球男、女U21歲均調整為男、女U17,男足U17則調整為U20。
  • 朱婷、張常寧都是大學生,那麼問題來了,運動員需要參加高考嗎?
    文/花痴體育標題:朱婷、張常寧都是大學生,那麼問題來了,運動員需要參加高考嗎?高考是改變很多學生命運的一場考試。在這一場考試中,考得高就能上好的大學,考得低就可能落榜,上不了大學。比如可以參加每個學校的單招,或者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參加高考,獲取相應加分,或低錄取分數線等等。如果參加單招,並且成功被高校所錄取的話,是不需要參加高考的,並且可以享受和高考生一樣的待遇。當然具體的要求,各個學校也是不一樣的。
  • 中北大學12名大學生參演電影《奪冠》!聽聽他們的幕後故事
    一場特殊的「觸電」——01從全國高校脫穎而出男排運動員「演員初體驗」去年夏天,為了增加電影的真實感,《奪冠》劇組面向全國,從幾千個省隊、大學隊裡挑選現役球員參演電影。在中北大學體育學院,憑藉高超的打球技術,蘭皓澤、孫健博、蔡世民等10名球員脫穎而出,進入《奪冠》劇組飾演北京隊男排運動員。宋欣洋和魏炫熹則因為高相似的「撞臉」,成為電影中兩位教練的動作替身。
  • 【歡迎報考】湖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
    學院現有18個運動代表隊,國際健將級運動員5人,國家健將級運動員24人,在各類體育競賽中取得了驕人成績,在近歷屆全國及全省大學生運動會上獲金牌200多枚。男子排球隊連續10年衛冕湖南省大學生運動會冠軍,2015年奪得中國大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
  • 2021年賽事重大調整 全運會可能會延期
    這一問題決定對全球2021年賽歷將產生一個重大發展影響,對中國傳統本土體育賽事文化衝擊也非常大,原定於2021年8月進行的第14屆全運會有可能通過推遲。2021年是全運會之年,始於1959年,是全國最高、最大的綜合賽事。 前七屆全國運動會,受各種條件限制,日程安排不固定..
  • 2021年賽歷將迎重大調整,全運會不排除延期可能
    奧運會推遲對明年世界體育賽程影響重大。新京報訊(記者 孫海光)國際奧委會和東京奧組委昨晚宣布,東京奧運會推遲到2021年進行。受到國際奧委會賽程的調整,全運會賽程從第7屆(1993年)開始調整。這之前的第3到第6屆全運會均是在奧運會前一年舉辦,調整後的全運會則改在奧運會後一年舉辦,主要是為了在新的奧運周期內發現、考察年輕運動員。從1993年至今,全運會、奧運會的舉辦規律非常固定,運動員們也適應了兩年內「奧運+全運」的節奏。
  • 300名志願者參與全運會保障 7套菜譜特供運動員
    昨日下午,在大連市體育中心,十二運大連賽區足球競委會對賽前籌備工作情況進行了通報,194名工作人員和300名志願者將全程參與賽事保障任務。  300名志願者參與賽事保障  中山區副區長矯麗華介紹,本次比賽共有8支代表隊,290餘名運動員、官員參賽及參與執法,共涉及使用6塊比賽和訓練場地、3家接待賓館酒店,將有194名工作人員、300名志願者參與賽事保障任務。  中山區負責承辦第十二屆全運會男子足球18歲以下年齡組和女子足球成年組兩項賽事。
  • 浙江師範大學2018年高水平運動員、體育專業特招生招生簡章
    浙江師範大學是一所以教師教育為特色的綜合型省屬重點大學,是浙江省首批五所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在《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排名中,學校綜合實力居第77名,穩居全國高校百強,在浙江省屬高校中繼續位居第2名。體育學科現為浙江省一流學科、校重點建設學科。體育教育專業為浙江省重點專業、特色專業。
  • 拔河比賽都能把人看哭,《超新星全運會》還能有多燃?
    年輕的運動員們像是重返中學時代,為了一場屬於集體的反轉勝利而沸騰不已。徐夢潔用手扇著眼眶裡的淚水,馬睿瀚激動地說:「死守住了!」夏之光忍不住感慨:「(這就是)逆風翻盤吧?」這場讓人熱血沸騰的拔河比賽,來自騰訊視頻、騰訊體育聯合出品打造的大型明星競技體育賽事《超新星全運會》,如今已經舉辦到第二屆。
  • 體育利好消息!臺灣運動員以內援身份加入大陸聯賽,你期待誰加入
    其中指出,中國臺灣運動員可以內援身份參加大陸職業聯賽;符合條件的俱樂部亦可參與大陸職業聯賽。目前、臺灣體育在足球、籃球、桌球、圍棋等運動中進行友好交流,最新的政策由運動員擴展到了俱樂部,此外,運動員還可以報考大陸的體育院校,提供學習-就業的一條龍服務,還能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慕了、慕了!你期待誰來!
  • 2021年全運會增設4*200米混合泳接力,防止「劉湘」型運動員增多
    近日,有眼尖的網友發現,2021年在陝西舉辦的第十四屆全運會遊泳比賽分別增設了男子和女子的4*200米混合泳接力項目,這樣的設置可以說是相當有意思。全運會的遊泳項目設項,此前都是根據奧運會遊泳項目設項的,就連世錦賽有的50米仰泳,50米蛙泳,50米蝶泳都沒有被納入全運會項目。而4*200米混合泳接力並不是任何國際比賽的設項,如果確定是全運會新增的項目,估計就是全球首創了。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全運會增加4*200米混合泳接力?我們做了以下猜想。
  • 第17屆全國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將於7月底開賽
    中廣網北京7月1日消息(記者劉玉蕾 實習記者陳婕)第十七屆全國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將於今年7月26日至31日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與往屆相比,本屆比賽參賽高校最多、參賽人數最多,有來自全國91所高校的758名大學生運動員報名參賽,其中還包括了5所香港高校和1所澳門高校,可謂盛況空前。
  • 陸善真解析體操奧運冠軍低迷 批評地方隊-搜狐體育
    搜狐體育訊 (搜狐體育 陳萌 5月14日濟南報導)今晚全運會體操女團預賽結束,程菲、何可欣等奧運冠軍都在比賽中亮相。作為國家女隊主教練的陸善真在賽後對弟子進行了點評,他認為幾名奧運冠軍狀態並不好的原因是還處於調整期。  在今天的女團預賽中,並無奧運冠軍的上海隊最終奪冠,而浙江和廣東只能位列二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