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女士有一對異卵雙胞胎兒子,都說母子連心,可是小兒子卻對他這個母親充滿怨恨。因為他認為他和哥哥雖然只差幾分鐘出生,但境遇卻有著天壤之別。看似天下尋常家庭都或多或少會出現的孩子爭寵的狀況,如今卻演變成骨肉至親之間的恨。
如今母子倆一同來到了調解現場,調解一開場兒子小宋就直言自己像哥哥的附屬品一樣,他也想像哥哥一樣和母親親密無間。小宋的所有恨都源於他覺得母親區別對待他和雙胞胎哥哥,這一點在他十二歲那年就有了深刻的體會。小宋說那一次去海邊玩,哥哥不小心走丟了,母親就趕自己出去去找哥哥,更是說出找不到就別回來了。
母親的這句話像針一樣扎在小宋的胸口,一紮就是十年。然而宋女士卻覺得這完全就是小兒子太敏感了,她表示當時自己只是急蒙了,說了一些氣話。試想這件事要是發生在別的家庭,別的母親可能也會情急說錯話,但小宋卻並未理會母親宋女士的解釋。而且緊接著就說出了一系列他熟記於心的事件,他認為這些足以說明母親眼裡始終只有哥哥,沒有他。
小宋說讀初中的時候他和哥哥在一個班,因為快中考了學習壓力比較大,母親就來學校緩解哥哥的壓力,可見都沒有見自己一面,要不是哥哥說母親來了他都不知道。而且後來學校開家長會母親都是替哥哥開的,自己都是被無視的。可宋女士並沒有認同,她表示對於兩個孩子她都是一視同仁的,只不過大兒子學習成績比較好,可能是會讓她更重視一點。
如今已經二十二歲的小宋渴望著母親多關注自己一些,這讓人不禁詫異,究竟是什麼使得小宋的內心如此敏感脆弱。隨後一個特殊的背景浮出了水面,那就是小宋和哥哥雖然是雙胞胎,可是他卻從一出生就離開了母親宋女士,跟著姥姥一起生活。一直到小宋四歲多的時候小宋才重新回到母親身邊。
四歲多才重新回到母親身邊的小宋敏感多心或許確實存在,但十多年過去了,母子之間的情感連結非但沒有修復反而是距離更遠,隔閡更深,這都是小宋的過分敏感所致嗎?觀察員老師覺得並非如此,在她看來如果說到涉及生命的大事宋女士也許是對兩個兒子公平看待,而從生活細節上,宋女士的做法確實有些不公平。
對於觀察員老師的看法,宋女士並沒有否認,而是在一陣沉默後說出了她不幸的家庭經歷,原來在孩子僅僅兩個月大的時候,宋女士就離婚了,孩子父親淨身出戶,再也沒有回來過。迫於無奈,宋女士才將小兒子交給了母親帶養,而當小兒子重新回到自己身邊,宋女士發現大兒子和小兒子是有著很大區別的。她指出大兒子知道家裡經濟狀況不行,特別在乎錢,平常一瓶水都不捨得去買,在家裡可以說像個大人一樣,而小兒子只知道在一邊玩。
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裡,宋女士在大兒子身上找到了慰藉和依靠感,兩人的抱團取暖,造成小兒子如今的敏感和委屈,對此宋女士一臉無奈。作為母親宋女士無疑是愛著自己孩子的,可是與大兒子相比,小兒子獲得的關注和關心卻總是顯得很少。宋女士告訴大家一個更加特殊的情況,那就是他在孩子們五歲的時候選擇了再婚,可是多年的婚姻卻很不幸福。
婚姻的再次不幸,讓宋女士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希望,她把所有的精力和希望都放在了學習更好的大兒子身上。在她看來只要大兒子有了出息,她的將來也就有了依靠,從而忽略了小兒子的感受。而在去年,大兒子終於考取了北京的一所高校,宋女士原本想著以後可以多關心和彌補小兒子。可是沒過多久她就陷入了一種新的焦慮之中。她收到老師的電話,告知她大兒子在學校沉迷遊戲嚴重掛科了。
大兒子進了大學嚴重掛科,宋女士為此憂心不已,一時間所有的心思又都回到了大兒子身上。小兒子再次感受到被忽視,才會在來調解的前幾天爆發情緒。宋女士一邊承受著小兒子的抱怨,一邊看著大兒子沉淪絕望不已。大兒子學業的荒廢,對宋女士來說意味著一切希望的破滅,可是小兒子卻始終無法理解和體會,他想的是如何能取代哥哥在母親心目中的地位已經疲憊不堪的宋女士。
調解到這裡觀察員老師忍不住拿起了話筒,在她看來已經二十二歲的小宋不應該再糾結過去,而是應該成熟起來,擔起照顧母親和家庭的責任。而母親宋女士也應該看到並且重視小宋留在心上的傷口。母子三人要改變以往各自強忍的狀態,齊心協力找到家庭的希望和溫暖。
調解老師的話讓母子都陷入了沉思,小宋率先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他表示會把以前的事情翻篇,用更加陽光積極的心態迎接生活。母親宋女士也表示會在生活細節上做到一視同仁,畢竟都是自己的親生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