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是個很有才華的孩子。在班級中他的識字量排前一二名,也很喜歡看書。所以比起同齡的孩子,知識面也廣闊不少。
在一次家校溝通中,小宇媽媽卻跟我聊到一個困擾她許久的問題。原來,優秀的小宇在家裡也依然保持滿滿的自信。可是,這種自信漸漸成了一種枷鎖,小宇對於接受表揚的需求度不斷提高,相應的,對於哪怕一丁點小批評便會不高興,甚至大發雷霆。
小宇媽媽太愁了。她生怕小宇變成那種經受不起一點挫折的孩子。
孩子只聽得進表揚,不愛聽批評,這可怎麼辦?
面對這樣的情況,其實我們只需要從以下兩點自查,就能找到眉目。
1、平時是不是對孩子的表揚太泛濫了?
像小宇,因為愛看書,積累了不少課外知識。平時和爸爸媽媽聊天時總能講的頭頭是道,家人都常常誇讚他。
然而,不僅僅是愛讀書這一項受到表揚。在家裡,小宇做大事小事,爸爸媽媽看到都會隨口誇上一兩句。
久而久之,孩子覺得這是日常反應,表揚變得廉價而沒有價值,對他的行為不會起到激勵作用。
過於頻繁的表揚其實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2、和孩子溝通中,你的反饋態度如何?
仔細想想,是不是平時只有在孩子得到表揚或做的好的時候才笑容滿面?
是不是經常在孩子面前表揚其他小朋友,誇讚他們優秀,念了又念?
要警惕了。
這樣只會讓孩子養成思維反射:只有得到表揚——爸爸媽媽才會開心——所以只能要表揚。
如果以上兩點,你覺得自己都命中或者沾了邊。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怎麼做,能夠讓孩子逐漸不再只著眼於得到表揚以及抗拒批評吧:
1 善用褒貶
表揚要指向過程而非結果
我們經常講,表揚要落到具體的點,更多的指向過程而非結果。更應該注意頻次。
如果這個行為你覺得他已經完成的很好,而且出現的頻率較高,就可以適當更換表揚的強度或方式。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在最近一段時間收拾玩具都完成的很好,前期你可能有物質、行為獎勵,慢慢的降低強度,可以使用語言。再降低到一個眼神,一個手勢。
不用擔心孩子會不接受,只要前期的行為強化循序漸進,這樣的獎勵和表揚已經完全能夠維持他繼續好習慣了
(當然,隔一段時間需要稍微調高一次強度,加深習慣固化)
2 調整心態
建立良性的溝通反饋模式
要建立良性的溝通反饋模式,調整思維模式。不要只盯著所謂「優秀」的一畝三分地,而是真正去關注到孩子需要的東西,學會在縱向時間線上看到他們的改變。
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幫他們樹立健康的人格,而不是做一個評判者。冷冷的斷案式反饋只能讓孩子陷入這樣的思維怪圈裡。
學會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對。不要過於在意得失,別逃避,和孩子一起面對,共同解決吧。
3 理解和耐心
等待、陪伴
畢竟還是孩子。有這樣的心理也無可厚非。
現在的孩子又都是家裡的寶,自我中心意識強,自尊心也強。
遇到孩子被批評不愛聽,甚至有發脾氣的情況時。不要一時怒火攻心,情緒上頭。因為事後你必會後悔,後悔已晚矣。
記住兩個關鍵詞:等待,陪伴。靜靜陪伴,耐心等待。孩子是聰明的、敏感的,有判斷力的。要相信他們在情緒難以自控後,冷靜下來會第一時間思考自己是不是過分了。
等到情緒颱風過境,再擇良機與孩子好好聊一聊。前期的耐心一定會讓孩子敞開心扉,你也因此離孩子更近一步。
4 語言「包裝」
藝術地溝通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誰都喜歡聽好話,但是忠言往往都是逆耳的嗎?聰明的父母早就學會了如何運用語言的藝術來跟孩子交流了哦。
我們平時在工作的時候,是不是會經常先包裝一下自己的發言,讓它變得更有吸引力。
同樣的,對待孩子,尤其是批評的時候,學會「包裝」,真的很有效!
想像一下:
「這幾個字怎麼教了這麼多遍還是不會寫?誰誰家的教一遍就會了,你到底有沒有認真在學?」
「上次聽你們老師說,你寫字很有進步,雖然偶爾有些會寫歪一點,但是比之前進步了很多。媽媽覺得這是因為你比之前更認真了的原因。今天要寫的這幾個字是不是有點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需要注意什麼好嗎?」
先給孩子一頂「高帽子」,再去引導。是不是比你直接發洩不滿要好多了?相信孩子也會更樂於接受這樣的「批評」。
試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