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北京「小西藏」之稱的蒲窪鄉地處北京西南部地區,距北京市區約120公裡,與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野三坡九龍鎮接壤,是京西南重要門戶,108國道穿境而過。
一提到寶水村,大家可能有所耳聞,寶水村是蒲窪鄉四個大村之一,位於108國道與淶寶路交匯處,海拔在1100米以上,村域面積6.85平方公裡,轄寶水、東泥灣、西泥灣、堆金臺四個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積452畝,村民和建設佔地516畝,戶籍人口389戶846人,居住居民均為漢族。這裡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無汙染無噪音、氣候涼爽、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天然氧吧,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旅遊資源,是市級民俗旅遊村,2017年寶水村被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在這裡,春天可以觀賞到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奇花異草,奼紫嫣紅;「五一」前後還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繡線菊,白茫茫的甚是壯觀;夏天可以乘涼避署,賞綠色美景,在綠色的海洋裡飲甘露泉,特別是在6至8月雨季還可以觀賞壯觀的雲海景觀;秋天可以漫步松濤林海,採摘野生鮮蘑,賞晚秋紅葉;冬天可以凜冽松濤吼,踏遍雪原處。寶水村的美景,美不勝收,您何不前來領略一番綠色之美呢!
西泥窪
東泥窪
堆金臺:位於村西海拔1200米處的平臺上。
村落的傳說
相傳此處有一巨石,石上的石槽如臼,村民常到石臼舂穀子,舂好的小米在日光下金光燦燦,此地得名堆金臺;
另一說是此處曾堆積過採來的金礦石。村落原在煤礦採空區上,也是典型的山區建築風格,後搬遷到新址,成為一片現代化的住宅小區。
堆金臺全景圖 ▼
寶水自然村 ▼
寶水村名的起源
據考民國16年版《房山縣誌》,寶水處在一條東西走向的被稱為豹兒水溝的山谷內(此山谷或因有豹子出沒而得名),溝內的河流源出自小寒嶺之東南麓,東南流經豹兒水村,向南流經蒲窪、紅姑娘口,經馬鞍村匯入拒馬河,該河古稱豹兒水,現名馬鞍溝水,系拒馬河水系的支流。因村子地處豹兒水源頭,得名豹兒水。
另一說法是:梁姓村民於清代從史家營鄉秋林鋪逃荒到此,發現石縫中有清泉湧出,遂在此墾荒定居,張姓、楊姓人家也相繼到此定居,隨著人口的繁衍逐漸形成村落;後來在泉眼之上建成龍王廟,廟下雕石為龍頭,泉水由龍口噴出,為體現水的寶貴,村子得名「寶水」。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村子還有「鮑爾水」或「抱兒水」的叫法,如今蒲窪當地年長者仍使用去聲(bào)的叫法。
寶水村於2005年被批准為市級民俗旅遊村,2008年被確定為市級新農村建設重點村。於2017年3月與南窖村一同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寶水村現有民宅300餘座,其中清代四合院40座,還有清代古碾、古磨、古碑、古井、祠廟等傳統資源18處,以及傳統刺繡、山梆子戲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屋四合院 ▼
石屋的整體框架是傳統的四梁八柱,牆體是用石頭和泥土砌成的。正好這裡有一座已經坍塌了一角的屋子,可以做為山區屋子的解剖圖。
坍塌一角的屋子 ▼
屋子一般採用三開間的格局,代表天、地、人三才。由於開間較大,要在中間加兩道梁(即大柁),加上前梁、後梁合計是四根梁(代表四面),每根梁的兩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撐的作用。這樣就是有八根柱子(代表八方)。靠這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撐著整個建築。這樣就有了「四梁、八柱」之說。
房山自古以出產石材聞名遐邇,山裡人把石塊叫作「板兒石」,把小塊石板叫作「石片(piǎn)兒」,大塊的石板才稱為石板。這些東西都是山裡人蓋房子用的基本材料。使用的石塊大小不一,也只有山裡的泥瓦匠才能從事砌牆的技術活兒。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只要梁柱不倒,即使牆面坍塌,屋子主體結構也不會垮。這也是山裡的老房子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
古輾▼
古碑▼
古樹:千年古松、觀音柳 ▼
民風民俗▼
該村的傳統刺繡、山梆子戲(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飲食等山梆子戲產生於清中期道光年間在方圓200裡之內廣為流傳。
刺繡鞋墊
梆子戲跟隨明初山西移民的腳步,古老的梆子腔(河北梆子)也傳入京冀,俗稱「山梆子」。這裡的梆子戲由村民自導自演,在神廟裡的古戲臺上演了百餘年。膾炙人口的梆子戲當屬《倒騎耕牛唱梆曲》。
當地小吃,「油性」